1月13日,數(shù)百人在立陶宛獨立廣場示威,要求政府下臺,并高喊“恥辱”。近日,立陶宛外交部委托進行的一項民調(diào)顯示,近2/3的立陶宛受訪民眾不支持該國目前的對華政策。這說明,在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zhí)意允許以“臺灣”名義在立設代表處幾個月后,越來越多的立陶宛民眾回過神來,意識到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錯誤。
“肇事”的立陶宛政府還在嘴硬,但面臨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大。臺民進黨當局和華盛頓擔心它扛不住,加強了對它的利誘和威逼。實際上,從一開始華盛頓就是在玩它,讓一個小國來干自己不方便出面做的事。作為人口不到300萬的國家,立陶宛被這樣架在火上烤,最后的下場能好嗎?這是立陶宛根本玩不起的“危險游戲”。
現(xiàn)在的情況是,立陶宛外交就被一小撮投機政客綁架,并帶進深坑。在民進黨當局看來,立陶宛是它在連續(xù)丟掉所謂“邦交國”之后送上門來的一個“禮包”,可以用作撐大其國際空間的突破口;在華盛頓看來,立陶宛是一個對華戰(zhàn)略博弈的實驗性工具,或可產(chǎn)生示范效應。美臺如今確實在背后撐著立陶宛。但是它們能拿出來的真金白銀是有限的,并不足以彌補立陶宛遭受的巨大損失。民進黨當局早前稱將設立2億美元的投資基金來支持立陶宛企業(yè),11日又表示,再提供10億美元作為融資基金,發(fā)展臺立經(jīng)濟合作項目。民進黨當局經(jīng)費陷困境,它還要用臺灣老百姓的錢買美國的“萊豬”,澳大利亞的紅酒,還有日本的“核污染食品”,早晚捉襟見肘,難以維持政治收買越來越大的開銷。
而對華盛頓,它就是要把立陶宛當“工具人”,用一波又一波的外交聲援抵在立陶宛背后,威逼它必須甘心被牢牢釘在大國博弈的火線上。這幾年,美國政客動輒給中國扣上“脅迫外交”的帽子,立陶宛的遭遇還被他們當成最新“證據(jù)”。但立陶宛今天的遭遇,恰恰是因為美國的脅迫造成的。(摘自《環(huán)球時報》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