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齡 梁倫昌 梁茂錦 譚其平 陳偉泉 梁鑒文
羅定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羅定 527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脈阻塞、持續(xù)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壞死所致,多發(fā)于老年人群[1-2]。臨床以縮小梗死面積、挽救瀕臨死亡的心肌細胞為治療原則。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成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已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能夠迅速、完全地疏通閉塞血管,改善心肌血流灌注[3-4]。但PCI 手術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手術時機不同則療效、患者預后也存在一定差異[5]。心率變異性能夠反映心臟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且提供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平衡與心臟性猝死的危險信號。而血流動力學的不穩(wěn)定將會加劇心肌缺氧,加劇患者病情。本研究探討直接PCI 和擇期PCI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 例的臨床資料,其中行擇期PCI(發(fā)病至就診時間5~10d)的75 例為對照組,行直接PCI(發(fā)病至就診時間2~12h)的75例為研究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例,±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例,±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χ2/t P n 75 75男 女 年齡(歲) 梗死部位前壁 下后壁 高側壁44 31 56.84±3.92 41 27 7 47 28 56.92±3.81 36 25 14 0.251 0.127 0.667 0.118 2.713 0.616 0.899 0.414 0.732 0.100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2017)》[6]診斷標準;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③首次發(fā)?。虎芗毙孕募」K腊l(fā)作至接受治療時間<7d;⑤符合PCI 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感染者;②免疫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心功能衰竭、風濕性心臟病者;④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調脂、降壓、控糖、擴冠等對癥支持治療。研究組采用直接PCI,術前立即口服300mg 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600mg 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在導管室實施PCI 術,采用血管造影系統(tǒng),對股動脈(股骨頭中下1/3 結合部位)、橈動脈(手臂外展70°,手腕過伸,在離莖突1cm 處呈45°位置)進行穿刺,送入造影支架進行造影檢查,治療后冠狀動脈血流達到心肌梗死溶栓試驗2~3 級則符合再通標準。對照組采用擇期PCI。首先采用低分子肝素(煙臺東城北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55)3075AXaIU 皮下注射治療,12h/次,在急性心肌梗死1~2 周行PCI 術,術前48h 口服3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75mg 氯吡格雷,1 次/d,手術流程同研究組。兩組術后均繼續(xù)服用300mg 阿司匹林腸溶片,1 次/d,7d 后改為100mg;75mg 氯吡格雷,2 次/d,7d后改為75mg,1 次/d。術后3 個月后觀察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心率變異性、血流動力學及再次住院率。①心率變異性:于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采用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24h 正常竇性R-R 間期總體標準差(SDNN)、正常相鄰竇性R-R 間期差值均方根(rMSSD)、心率功率譜低頻(LF)、心率功率譜(HF)。LF:0.04~0.15Hz;HF:0.15~0.41Hz。②血流動力學:于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廣州方潤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GE 730)測定肺動脈平均壓(mPAP)、平均二尖瓣壓力差(mMPG)。③再次住院率:隨訪3 個月后,記錄兩組因急性心肌梗死復發(fā)而再次住院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配對t 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率變異性比較治療前,兩組SDNN、rMSSD、LF、HF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SDNN、rMSSD、HF 高于對照組,LF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率變異性對比(±s)
表2 兩組心率變異性對比(±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 P n 75 75 SDNN(ms) rMSSD(ms) LF(ms2) HF(ms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87.38±8.27 108.79±13.46 29.26±5.34 49.53±7.28 556.78±113.47 425.33±102.41 115.62±30.48 158.35±40.57 88.42±9.15 132.51±16.74 28.91±4.98 57.85±9.11 562.31±110.85 359.09±94.22 117.04±32.51 190.20±45.82 0.730 9.563 0.415 6.179 0.302 4.122 0.276 4.507 0.466 0.000 0.679 0.000 0.763 0.000 0.783 0.000
2.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對比治療前,兩組mPAP、mMPG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mPAP、mMPG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P/kD)
2.3 兩組患者再住院率對比隨訪3 個月后,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fā)再次住院率為10.67%(8/75);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fā)再次住院率為1.33%(1/75)。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復發(fā)再次住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55,P=0.039)。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生與暴飲暴食、情緒激動、酗酒、吸煙等因素密切相關,常表現為心律失常、疼痛等[7-8]。目前,PCI 是臨床治療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主要通過疏通狹窄血管以達到挽救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相關研究發(fā)現,盡早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血管,對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至關重要[9]。
由于時間、經濟、技術等因素限制,臨床多采用擇期PCI,雖能夠限制梗死區(qū)擴大,但不能及時挽救梗死心?。?0]。相關研究發(fā)現,研究組SDNN、rMSSD、HF 高于對照組,LF、mPAP、mMPG 及急性心肌梗死復發(fā)再次住院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相比于擇期PCI,直接PCI 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更佳,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復發(fā)[11]。SDNN、rMSSD、LF、HF 是反映心臟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重要指標,其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性猝死危險信號。mPAP、mMPG 均為臨床評估血流動力學的可靠指標;mPAP 反映疾病嚴重程度;mMPG 則表示左室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情況[12]。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壞死心肌存在較多的冬眠心肌,直接PCI 能夠盡早開通梗死相關動脈以恢復心肌灌注,阻止梗死區(qū)進一步擴大,促進冬眠心肌恢復,從而更好地保護患者心臟功能。直接PCI 在24h 內改善冠狀動脈血流供應,盡早恢復部分受損心肌細胞的收縮及舒張功能,使血流動力學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縮短心肌缺血時間,促進心功能恢復,預防心肌梗死再發(fā)生,從而降低患者再住院風險。而針對錯失PCI 最佳治療時期的患者,仍需行擇期PCI,以拯救部分受損且仍存活的心肌細胞,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直接PCI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治療效果較擇期PCI 更佳,能夠改善心率變異性,促進血流動力學恢復,預防疾病復發(fā),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