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玲 李琴
急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主要由于動脈血管系統閉塞導致腦組織血供障礙引起的一系列的綜合征,其病理核心是腦血管血供中斷導致的缺血性壞死。該病由于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1]。盡管中醫(yī)藥在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過程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發(fā)揮“復流”與“腦保護”的雙重作用,但有效的護理對提高療效、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早期系統化護理屬于一種系統化、科學化的護理方法,在患者患病初期進行細致的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預防不良情緒的發(fā)生[2],在治療中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自信心,從而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本研究探討和血通絡湯聯合早期系統化護理對瘀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提供依據 。
選擇2018年4月—2020年4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收治的瘀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指南》[3]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4]瘀血阻絡癥的辨證標準;首次發(fā)病,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無意識障礙者。排除條件:腦出血患者;未脫離危險或處于昏迷狀態(tài)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腦部腫瘤者;凝血指標異常,且伴有合并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者[5]。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48~73歲,平均58.94±2.66歲;發(fā)病時間7~72 h,平均18.91±2.15 h。對照組中男29例,女19例;年齡46~75歲,平均59.10±2.57歲;發(fā)病時間7~72 h,平均19.16±2.12 h。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患者均采用和血通絡湯治療,其方劑為:當歸30 g,黃芩10 g,黃芪30 g,熟地黃30 g,天麻15 g,丹參10 g,白芍15 g,川芎15 g,人參10 g,紅景天10 g。1日1劑,水煎后分早晚2次服用,1周為1個療程,需持續(xù)服用8個療程。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其主要包括講述疾病知識、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及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等[3]。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
(1)整理患者的個體化檔案:主要包含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診治緣由以及高血壓病史等因素,評估和記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況、抑郁情緒、心理狀況等,在評估期間及時和醫(yī)師交流、溝通[6]。
(2)增強患者的系統化健康教育:包括腦梗死的危害、飲食形式、康復期需要注意的事項、發(fā)生抑郁的原因以及抑郁的危害等,分別對患者和其家屬進行講述,家屬方面要以積極配合護理、治療為主,患者方面要以提高患者的知曉度、提高其積極配合為主。通常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含健康宣傳冊、板報、電視播放教育片、多媒體教育等多種形式,特別要重視語言溝通,對患者以及家屬均需要進行針對性宣教。
(3)腦梗死康復鍛煉的護理:急性期之后,全方位評估患者的病情,符合康復訓練的患者,在護理人員的引導和協助下早期進行鍛煉。首先,對患者進行語言功能鍛煉,訓練其雙唇及舌功能,然后再進行語言表達能力、清晰度等方面的訓練,護理人員需要耐心指導,逐漸增加難度。其次,對患者進行機體運動功能訓練,先讓患者臥床鍛煉,在床上訓練肢體擺放位置和協調性等,與醫(yī)師溝通,進行肌力訓練,最后逐漸下床運動,包含步行、進食、如廁鍛煉等基本肢體功能的訓練,逐漸過渡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務中,訓練量以患者的最大耐受程度為準[7]。
(1)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后采用美國國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估,滿分均為100分,NIHSS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輕;ADL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8]。
(2)生活質量:采用36條目健康量表(SF-36)評估,該量表主要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認知功能,每個維度評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NIHSS和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NIHSS和ADL評分的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善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因此,對于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以及治療方案等方面的研究從未停歇[9]。腦梗死急性期的病理過程異常復雜,主要是腦組織因失去血流灌注而出現缺血性壞死,導致神經支配的肢體功能發(fā)生障礙,嚴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10]。目前關于瘀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的護理,國內外指南均推薦以系統化護理為主,能及時改善神經功能,確?;颊邠碛辛己玫男睦頎顩r,促進其快速康復,改善預后,是護理腦梗死的基礎干預方法。
護理對患者治療、心理及其他方面等具有很好的干預作用,常規(guī)護理是臨床上最為普遍的護理措施,盡管其干預作用較為顯著,但不同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的預后存在明顯差異,而且常規(guī)護理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全面性[11]。早期系統化的康復護理具有系統化的獨特優(yōu)勢,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針對性及全面性,可改善其神經功能。早期系統化護理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可促進其快速康復,堅持及早康復訓練的原則,全方面考慮各種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等因素,針對性進行康復訓練,重視患者肢體、運動、語言等方面的訓練,通過循序漸進的護理,進而逐漸達到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的目的,以提高生存質量[12]。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將早期系統化護理應用于瘀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護理過程中效果顯著[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系統化護理對患者的整體護理效果較為理想,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并且受廣大患者青睞。分析認為早期系統化護理通過心理疏導、肢體鍛煉以及全方位的干預,使得患者的各方面功能得以改善,有效調節(jié)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提高治療配合度,增強患者自信心,護理質量也較為明顯,從而為促進患者預后奠定了基礎,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加速康復[13]。
綜上所述,在瘀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應用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