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新,孔暢,王英彪,多紅東
(廣州市番禺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骨折是骨外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經常發(fā)生在高齡人群當中,老年人因為骨質疏松發(fā)生的骨折比較常見,因此,骨折的發(fā)生與骨質疏松有直接的關系[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導致骨折的患者也在增加,并且由于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比較差,其脊柱功能也發(fā)生了生理性退行性病變,繼而出現骨質疏松癥狀,導致患者的脊柱相關功能出現障礙,繼而導致骨折的發(fā)生,以骨量降低、骨小梁結構退化、增加骨脆性等為疾病的特點,嚴重也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椎體壓縮性骨折是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患病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持續(xù)性頑固疼痛、脊柱后凸畸形運動障礙等癥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2]。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主要是臥床休息、藥物止痛、佩戴支具等相關保守治療,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因為長時間臥床休息缺乏鍛煉,導致骨質疏松的癥狀越來越嚴重,這也就增加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近些年,椎體成形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種手術治療的難度比較大,并且術后很容易再次發(fā)生骨折,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也給患者增加了很大的精神壓力[3]。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成形術后鄰近節(jié)段再骨折的原因,以便臨床對癥治療,降低再骨折的發(fā)生率,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00例骨質疏松型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椎體成形術,其中40例患者發(fā)生了再骨折,設為再骨折組,360例患者未發(fā)生再骨折,設為非再骨折組。再骨折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65.78±5.49)歲,非再骨折組男120例,女240例,年齡(65.54±5.13)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1 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均應用胸腰椎X線、CT與MRI檢查確診為單純骨質疏松型椎體壓縮性骨折。(2)用X線測量骨密度值為≤-2.5SD。(3)對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4)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出標準
(1)意識障礙;(2)精神疾??;(3)傳染性疾??;(4)凝血功能障礙。(5)嚴重器官衰竭患者。
手術結束后建立患者的病案資料,其中包括性別、年齡、家庭住址、骨折部位、手術效果等,術后隨訪患者12-36個月,組織患者進行相關影像學檢查,并評估出術后是否發(fā)生了繼發(fā)骨折,統(tǒng)計所有數據。
(1)比較兩組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骨水泥外滲、抗骨質疏松治療、藥物治療。(2)比較兩組術后再骨折的原因,包括骨水泥注入量、BMI、術前VAS評分。(3)骨密度與脊柱畸形評分。
采用SPSS 20.0軟納入數據信息,t值檢驗行(±s)表示;χ2值檢驗通過率(%)表示,判定統(tǒng)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兩組性別、年齡對比(P>0.05),兩組抗骨質疏松治療、藥物治療、骨水泥外滲比較(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n/%;±s)
表1 比較兩組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n/%;±s)
指標 類別 再骨折組(n=40) 非再骨折組(n=260) χ2/T P性別 男 14 120 1.744 0.187女16 240年齡 - 65.78±5.49 65.54±5.13 0.273 0.785抗骨質疏松治療 有 21 180 4.389 0.036無19 80藥物治療 有 16 150 7.112 0.008無24 90骨水泥外滲 有 30 100 18.848 <0.001無10 160
兩組骨水泥注入量、BMI、術前VAS評分與ODI評分對比(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術后再骨折的原因(±s)
表2 比較兩組術后再骨折的原因(±s)
指標 再骨折組(n=40) 非再骨折組(n=260) T P骨水泥注入量(mL) 3.74±0.80 3.65±0.64 0.799 0.425 BMI(kg/m2) 25.71±5.50 26.67±6.22 0.922 0.357術前VAS評分(分) 7.85±1.67 7.62±1.53 0.874 0.383
再骨折組骨密度與脊柱畸形評分分別為(1.14±0.32)g/cm2、 (8.25±0.44)分,非再骨折組骨密度與脊柱畸形評分分別為 (13.05±3.42)g/cm2、(5.25±0.21)μg/L,再骨折組均低于非再骨折組(T=21.979,70.004,P<0.05)。
目前,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骨質疏松也是老年人經常發(fā)生的疾病,患病后其骨量會明顯降低,導致骨脆性就隨之增加,這也就增加了骨質疏松的發(fā)生風險。幾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發(fā)病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給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4]。因此,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這也是治療的關鍵所在。相關研究顯示,PVP作為常用的經典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方式,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相較于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方式,該種治療手法治療脊柱壓縮性骨折的效果比較顯著,手術治療的優(yōu)點比較多,包括創(chuàng)口小、對患者機體的損傷比較小、手術時間比較短、術后傷口愈合快等,同時還能夠通過注入填充材料的方式,強化椎體,緩解患者的局部疼痛癥狀,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此種手術已經成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但是,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術后的鄰近椎體部位特別容易發(fā)生再次骨折,根據研究顯示,再骨折的發(fā)生概率一般在3%-5%之間,一旦再次發(fā)生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也就明顯增加。所以,應該及時找出再骨折的原因,并對癥治療。
骨折椎體成形術再次發(fā)生鄰近節(jié)段骨折呈現復雜的原因,相關研究認為初始病椎數、局部骨折、激素使用史、吸煙史、體重指數、性別、年齡等均不構成危險因素。很多研究也針對危險因素做出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內部因素,即椎體強度和剛度、凸角等椎體結構改變、骨質疏松等椎體本身因素、低體質量指數、骨密度等椎體,另一方面為日?;顒訌姸?、藥物治療、填充材料的滲漏、分布形態(tài)、注射量、注射方式、類型、手術方式等外部因素[5]。本次研究所選的患者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者,相關研究對發(fā)生鄰近節(jié)段骨折的危險因素實施回顧分析,單因素主要包括抗骨質疏松藥、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滲漏、骨水泥注入量、骨密度、體重指數、性別、年齡,其中年齡為高危獨立因素,伴隨年齡的不斷提升,性腺-垂體-下丘腦喪失平衡,特別是女性,年齡越增長雌激素越來越少,骨代謝發(fā)生紊亂,減少維生素D受體,導致骨質疏松,進而增加脆性骨折的發(fā)生風險[6]。同時年齡不斷增長,會增加骨吸收,降低骨密度,而骨密度為發(fā)生再骨折的重要因素。而骨水泥滲漏和分布會使傷椎高度增加,產生支柱效應,進而會導致相鄰椎體骨折發(fā)生。應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會使鄰近椎體骨折發(fā)生率降低,因骨折相關于骨密度下降、骨質疏松癥進程,因此,針對患者需對骨質疏松癥進行積極治療,避免發(fā)生再骨折。另有研究[7]顯示低體質量指數也會提升發(fā)生再骨折的危險,因為低體質量指數與雌激素活性呈正比,而雌激素會對成骨細胞對骨質的分泌造成刺激,骨量會增加,進而體質量指數越高,雌激素水平越高,雌激素可降低骨丟失保護,骨質疏松加重,使其椎體再骨折發(fā)生風險加大,絕經期女性也可能發(fā)生再骨折。
特此,本文分析了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成形術后鄰近節(jié)段再骨折的原因。本文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水泥注入量、BMI、術前VAS評分等指標進行了對比,對比結果顯示P>0.05;但兩組抗骨質疏松治療、藥物治療、骨水泥外滲比較、骨密度及脊柱畸形評分對比結果顯示P<0.05。楊兵[8]在研究中顯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成形術后再次發(fā)生骨折的原因比較多,例如體重指數、骨質疏松程度、骨水泥滲漏與術后是否藥物治療、骨水泥注入量等有這直接的關系。同時,骨質疏松患者骨組織當中的礦物質不斷的流失,就會導致骨組織發(fā)生比較細微的結構變化,這就增加了患者骨骼的脆性,骨骼在受到微小的創(chuàng)傷后或者沒有任何創(chuàng)傷的時候,也會發(fā)生骨折[9]。吳偉峰等[10]研究中分析PVP術后發(fā)生鄰近椎體骨折的危險因素,其研究結果中表明,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未使用抗骨質疏松藥、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滲漏、骨水泥注入量、骨密度、年齡,而可能因素還包括骨密度、體重指數、性別、年齡等,但是本次研究中發(fā)現年齡、性別、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無差異性,兩者間差異較大,需選擇更多的樣本量,進一步明確以上因素是否為發(fā)生原因或危險因素,繼而為手術治療提供依據,預防再骨折發(fā)生,保證良好的預后?;谠蚍治?,積極處理可提升治療效果。所以,在術后應該指導患者合理應用鈣劑、維生素D等一些抗骨質疏松的藥物,以此來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低體重患者發(fā)生骨折主要是因為椎體的質量比較差,在椎體增強后,骨水泥就會降低椎體的緩沖功能,導致相鄰的椎間隙應力增加,繼而增加相鄰椎體的承受能力,引起繼發(fā)性骨折。
綜上所述,為了避免再骨折的發(fā)生,應該盡量避免骨水泥外滲,并對其進行抗骨質疏松與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