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遠
北宋賢相呂蒙正曾在《破窯賦》中描述自己:以前我在洛陽,白天到寺廟里吃齋飯,晚上住在寒冷的窯洞里,大家都說我卑賤,其實是我沒有機遇啊?,F(xiàn)在我入朝為官,官職做到最高層,地位達到三公,只在皇帝一人之下,所有的人說我尊貴,其實我還是我,不是我真有多大本領(lǐng)了,只不過是時運和位置不同罷了。
呂蒙正的經(jīng)歷,揭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許多人將“位置”等同于“價值”,費盡心機追求“位置”的升級,“位置”的高低成了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位置”越往上越稀有,能一直拾級而上的畢竟只有極少數(shù)人,絕大多數(shù)人只能止步于某一高度,甚至一段時間內(nèi)“走低”“下行”也不無可能。因此,正確看待“位置”與“價值”的關(guān)系,十分有必要。
黎 青/圖
“小位置”也可以有“大價值”。清光緒年間,河南安陽人暴式昭補任蘇州西山甪里巡檢司九品巡檢,負責當?shù)匦姓爸伟彩聞?wù)。品級雖小,暴式昭卻剛直清廉,體恤民情。當時有三家典當行,每年都以保護費的名義向巡檢行賄,暴式昭就把這筆錢捐贈給收留孤寡老人的“繼善堂”,自己毫厘不收,因此被人稱為“為人一品,為官九品”。1890 年,因剛直好諫,為民請命,暴式昭被撤職,不再為官。清廉的他竟然無以養(yǎng)家,僅僅十幾天就斷了糧。百姓聽說后,紛紛給暴式昭送米送柴,船載筏運,絡(luò)繹不絕。如果以“位置”論英雄,暴式昭無疑是失敗的,然而他在“位卑”的境遇下,也不忘“為生民立命”,把個人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罢暼巳ズ?,民意閑談中”。“山民送米”的佳話,彰顯了一代廉吏在百姓心中的“位置”。
“有位置”不代表“有價值”。北宋神宗時,王珪居相位16 年。這十幾年間,政務(wù)得過且過,無所建樹,每每遇到朝廷大事,王珪不動腦筋,不獻策略,只起個上情下達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時,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閱后跪接曰“領(lǐng)圣旨”;出殿見人曰“得圣旨”。總之,事事依圣旨而行,唯上是從,成了只會唯命是從的庸官,世人稱為“三旨宰相”。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位置越高,理應(yīng)責任越大。實踐證明,如王珪這般只知投機鉆營、明哲保身之徒,可能會一時身居高位、風頭無兩,但沒有“有價值”的業(yè)績做支撐,終會在大浪淘沙中被歷史拋棄,淪為笑談。
擺正“位置”才能實現(xiàn)“價值”??追鄙f:“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老英雄張富清在戰(zhàn)爭年代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幾十年來,他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都不知情。1955 年退役轉(zhuǎn)業(yè)后,他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qū)奉獻一生。很多人不禁好奇,張富清老人為何一輩子深藏功名?他眼眶濕潤地回答:“和犧牲的戰(zhàn)友相比,我有什么資格張揚呢?”低頭不張揚,埋頭躬身行,張富清主動擺正“位置”,真正詮釋了“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崇高精神,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的升華。
古人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碑斚赂鞯卣祿Q屆,各級干部的進退留轉(zhuǎn)必不可免。關(guān)鍵時刻,黨員干部要正確看待“位置”和“價值”的關(guān)系,樹立正確的地位觀、價值觀,任何時候都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放在第一位,在為人民大眾謀利益中實現(xiàn)人生最高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經(jīng)得起黨和人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