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海
在湖北東北部,與河南、安徽交界的大別山腳下,有一個小縣——紅安(原名黃安)。這里走出了240名血染沙場的將軍,有14萬紅安兒女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這片血與火的土地上,還出現(xiàn)了一位紅安人為之驕傲的文人,那就是著名作家、翻譯家葉君健。
葉君健,生于1914年。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告訴他:當她從很遠很遠的另一個縣嫁到這里,新婚之夜父親告訴她:“我們還有一升米,明天還可以有一餐飯吃。”窮,使父親離開了這片養(yǎng)不活人的土地,外出當?shù)陠T,幾年才能回家一次;窮,使葉君健自幼身體孱弱,但窮并沒有泯滅他愛讀書的天性。農(nóng)忙時,他放牛、摘棉、看稻;農(nóng)閑時,他背書、填詞、練字。每天兩碗稀飯,天不亮就起來搖頭晃腦地背誦,晚上在如豆的燈下,還常要偷著讀學堂里不讓讀的詩詞和散文。連讀8年的鄉(xiāng)間私塾,靠著這古老的學習方法,民族文化的精華在他頭腦中深深扎下了根。
1926年,北伐軍打到武漢,紅安也成立了農(nóng)民協(xié)會。葉君健的家庭起了很大變化。大哥當上了村農(nóng)會會長,在武漢當?shù)陠T的二哥參加了店員工會。葉君健在小學校中參加了童子團。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在武漢的汪精衛(wèi)也拿起了屠刀,形勢急轉(zhuǎn)直下。葉君健的大哥幾乎被殺,大嫂遠逃他鄉(xiāng)當了尼姑;二哥逃到上海當了店員。14歲的葉君健走投無路,到上海投奔二哥。
在上海,已經(jīng)有8年學歷的他,只能插入高小二年級。這里的算術(shù)和英文對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尤其是上英文課,他的瘦長的身材、笨拙的動作、怯生生的神情加上濃重的家鄉(xiāng)口音,使他一張嘴,頑童們便笑得前仰后合。這個鄉(xiāng)下人被一種頑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驅(qū)使,靠著孤軍奮戰(zhàn),把自己從這種窘迫的局面中解脫出來。兩年時間就從小學跳到了高中。
他對西方的語言和文化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興趣。英文女教師用充滿感情的語調(diào)講《安徒生童話》故事,那些故事使這個從山村來的孩子在粗獷堅韌的性格中又注入了溫柔平和的色彩,在具備了一定的欣賞能力之后,他開始了深入的研究?!坝幸惶煳乙惨糜⑽膶扅c東西”,他發(fā)出了這樣的奇想。不久,另一種語言,即波蘭眼科醫(yī)生柴門霍甫創(chuàng)造的世界語又牢牢吸引了他,他很快掌握了這種語言,并用它進行創(chuàng)作。
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港入口處的海面上,豎立著一座銅像,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沉思,身后是一條魚的尾巴。這是丹麥人為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而雕塑的,人們把她當作丹麥的象征。安徒生不僅是丹麥人民的驕傲,也是屬于整個世界的。他的作品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除《圣經(jīng)》外,《安徒生童話》可能是世界上被翻譯得最廣泛的作品了。而最早把這些童話變成漢字的,就是葉君健。
早在40年代,葉君健在英國從事歐洲文學研究期間,就開始翻譯《安徒生童話》,到50年代全部譯完。在風云變幻的戰(zhàn)亂年代里,他之所以選擇了安徒生的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童話,不僅因為安徒生的作品是童話中的“圣經(jīng)”,是世界文學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因為他最初學習英語時,是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使他有信心和興趣從當年困窘的環(huán)境中自我解脫出來。他因此能在翻譯這些童話作品時,不但注意到了它的語言文字特點,也同時注意到了它的思想性,并把自己的感情和原著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葉君健始終記著安徒生在開始寫童話時寫給朋友信中的這樣一段話:“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成年人。當我寫一個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的時候,我永遠記著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也會在旁邊聽,因此我也得給他們寫一點東西,讓他們想想。”這就是童話所擔負的崇高使命——教育人民。葉君健在完成了《安徒生童話》全集的翻譯后,仍沒有忘記這個使命,一直從事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
早在1933年,葉君健27歲時就用世界語寫成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歲暮》,這似乎奠定了他以后的獨特創(chuàng)作方式——用世界上流行最廣泛的語言,描寫最古老的中國山村,描寫一群離不開土地的苦命人,描寫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1937年,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們》問世,l947年他又用英語完成了長篇小說《山村》。這本書用平淡冷靜的語調(diào)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使世界上許多關(guān)注著中國而又不了解中國的人們看到,在這片落后、愚昧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在這廣袤土地深處的山村里,一種變化、一種動蕩、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崛起。通過大別山區(qū)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它向世界人民介紹了中國的革命。這部取名為《山村》的長篇小說,是作者在遠離山村的異國他鄉(xiāng),在英國最古老的劍橋大學完成的。他當時正在從事歐洲文學的研究工作,并已逐漸了解熟悉了英國和歐洲文壇名人和他們的作品,也與他們有了往來。但面對過于看重傳統(tǒng)和門第的歐洲文壇,他沒有因為自己的黃皮膚和貧寒的出身而妄自菲薄,也不僅僅為得到承認而取悅迎合,更不為爭得一席之地使自我和自尊匍匐膜拜于“洋經(jīng)典”的腳下。他用質(zhì)樸的筆和感情,寫與自己血脈相通的山村,把深厚的憂患意識和對中國革命深深的理解滲透在字里行間。他成功了,人們開始對這個來自中國山村的青年、這個神秘的國度,以及這個國度中正在進行的歷史性變革刮目相看。
北歐著名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霍爾杜爾·拉克斯奈斯說:“中國在這本書里被濃縮在一個小村里,但這絲毫也沒有削弱這本書的意義。讀者可以集中地在這里看到那最初階段的一些變化和在這個世界上一個超級龐大的國家里的革命在農(nóng)村中如何地開展……”當代著名丹麥女作家苔婭·英爾克也說:“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革命早期的中國人民如何在一個高壓的統(tǒng)治機器下所展開的活動。書中關(guān)于這些人的描寫,是既充滿幽默感,也非常美麗動人,同時又夾雜著一點農(nóng)民的荒唐性。一個不滿30歲的作家居然能寫出這樣成熟的作品,實在令人難以置信?!?/p>
葉君健的這部《山村》,引起了西歐、東歐、北歐以及東方許多國家的注意,目前已有20多種文字的譯本,僅在歐洲大陸就有十四五種主要文字的譯本。而它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卻是這幾年的事。小說發(fā)表后30多年——1982年,才由作者本人翻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緊接著,作者完成了它的續(xù)集《曠野》和《遠程》,形成名為《寂靜的群山》的三部曲。當三部曲宣告完成時,英國歷史悠久的文學出版社“費伯”出版公司很快就和他簽訂協(xié)議出版這三部長篇。和幾十年前《山村》的出版一樣,這三部長篇小說的出版同樣引起了歐洲出版界和文學界的極大關(guān)注。
在葉君健近60年的寫作生涯中,幾乎有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沒有從事自己的創(chuàng)作??谷諔?zhàn)爭時期,他在武漢軍事委員會由郭沫若領(lǐng)導的政治部第三廳任職,做抗戰(zhàn)的國際宣傳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在英文版(后增法文版)的《中國文學》任副主編(茅盾為主編),從1950年一直編到“文革”時靠邊站。面對外國讀者,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他大膽而審慎地選題、組稿,先編中文,再編英文,然后看清樣。為了不影響本職工作,他中斷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國文學》介紹了“五四”以來有成就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在50年代就獨具慧眼地推出了初露頭角的新中國作家。經(jīng)葉君健手編輯的作品有幾千萬字,他向讀者提供的是中華民族文學作品的精萃。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常常使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一次次地被掀動起來,又一次次被他自己壓下去。
他埋頭于譯稿和看清樣,每天8小時投入選稿和編譯工作,晚上還常要加班,甚至沒有時間為自己中斷的創(chuàng)作惋惜。了解他的陽翰笙曾向當時的中宣部領(lǐng)導打過報告,大意是:葉君健是搞創(chuàng)作的,已經(jīng)很有成就,在國外影響很大,長期編刊物耽誤了他。當時周揚委婉地批示:“葉君健編《中國文學》很有成績,應該鼓勵他編下去?!焙髞碜鲄f(xié)書記處書記郭小川以開玩笑的方式給葉君健做思想工作:“你又不是老趙(指趙樹理),這么一本外文刊物你看交給誰好呢?”真的,過硬的英、法文和中文,穩(wěn)健的作風,對國際文壇的透徹了解,使他成了這個位置上的最佳人選。為此,他付出了25年心血和時光。
從這個崗位上退下來,他來不及也舍不得休整,就馬上投入了創(chuàng)作。長篇、中篇、短篇,散文、兒童文學,20多年的積蓄像噴泉一樣從筆底流瀉出來,還有各種筆會和國際文壇的種種活動。他太忙了,常要閉門謝客、逃會和謝絕許多拋頭露面的活動。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唯恐時間從自己眼前溜走。但他這樣做,絕不僅是為了彌補幾十年來創(chuàng)作的空白,而是利用國外許多報刊提供給他的充裕篇幅,大量介紹中國文壇新秀和新鮮事物。劉心武的新作,西藏話劇演員演出莎翁名劇《羅米歐與朱麗葉》,他都一一撰文向國外介紹。他把自己的時間分成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留給自己的創(chuàng)作,三分之一為兒童寫作,三分之一用來向國外介紹中國。
除英語和世界語外,葉君健還熟練地掌握了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丹麥語等多種文字,他曾是英國“布隆新伯里”學派的一員,那是倫敦中西部、大英博物館旁邊一條小街道的名字,是一批“超高級知識分子”活動的場所,他是那里唯一的黃皮膚成員。他以自己溫文而倔強的自尊、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能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英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片段在葉君健這個人物身上顯現(xiàn)出來”,這個足以使任何人激動起來的評價,并沒有使他受寵若驚,他仍屬于自己生命的起點——紅安,在這片土地上他打下了扎實的舊學根底,在他后來涉足西方文化時,仍然始終尊重中國文化固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又不斷用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豐富充實自己,兩種文化在他身上融匯,呈現(xiàn)出一種完美的境界,終于使他成為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在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史上,他走出了自己的一條新路。1999年1月5日,葉君健逝世,文壇的一顆璀璨的明星隕落。
(編輯 易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