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清末名臣左宗棠告老返鄉(xiāng),在長沙大興土木,想為子孫后代留下豪華府第。他怕工匠偷工減料,總是親自到工地督工,這兒摸摸,那兒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說:“大人,放心吧。我活了這么多年,在長沙城里造了不知多少府第,從來沒有倒塌過,但屋主易人卻是經(jīng)常的事?!弊笞谔穆牶螅唤麧M面羞愧。
老工匠雖一介布衣,卻深明“造屋”不如“樹人”的道理。秦始皇平定六國,廣建殿宇,阿房宮連綿三百里,企盼江山社稷傳萬世,不料二世而亡。揚州的徐園、個園、何園都是富甲天下的鹽商巨賈所造,但又有幾人之后能守???歷史就是這樣的無情。
前車之轍,后車之鑒。但仍有人對“造屋”樂此不疲。為人父母者,認為這是留給后人的最好遺產。有的父母傾一生積蓄為子女購房,自己省吃儉用,甚至有病硬扛,不愿進醫(yī)院;有的父母甘當“房奴”,為子女進城購房貸款按揭;有的農村父母為子女造了“小洋樓”,自己卻住在柴棚里……他們一心想的是為子孫留下財產、房屋,或尋一個既體面輕松又實惠的工作,而對教育子孫卻用心不多。豈不知,這些在父母長期嬌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沒有體會到操勞生活的艱辛,不懂得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多數(shù)成了“啃老族”。更有甚者,有些領導干部貪贓枉法,為子女謀權位、購豪宅、買名車,謀取不義之財,甚至放縱子女違法亂紀。他們不教子女嚴于律己、樹牢“三觀”、老實做人,而教其“走捷徑”、“交大款”、“做人上人”。這樣的言傳身教,不僅自己走向犯罪的深淵,也把子女引上了邪路。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關鍵是如何愛。清代名臣林則徐說得通達:“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p>
為子女留下什么?明智之舉是留子以德、留子以志、留子以能。留子以德,就是留下精神財富,教育子女從小就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朱德生前不止一次地對子女講:“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要好好為人民服務?!绷糇右灾?,就是留給子女志向、信心和希望。謝覺哉晚年長期生病住院,可還是把身邊唯一的小兒子送到邊遠山區(qū)當兵,并說:“遠離爸爸媽媽,到艱苦的地方當兵好,那里能鍛煉人?!绷糇右阅?,就是留給子女知識、技能。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素質才是“金剛鉆”,能力才是“鐵飯碗”,誰也搶不去、拿不走,終生受用。
《戒子》詩曰:“銀燈剔盡謾咨嗟,富貴榮華有幾家。白日難消頭上雪,黃金都是眼前花。時來一似風行草,運退真如浪卷沙。說與吾兒須努力,大家尋個好生涯?!边@首詩對我們今天如何教育子女也不無啟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