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森 李可基 吳曉莉 晏和國 羅 杰
1 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超聲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 2 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與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DVI)均是臨床上常見的靜脈病變,均可對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危害[1-2]。DVT可誘發(fā)肺栓塞,從而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DVI可誘發(fā)靜脈曲張及小腿足靴區(qū)色素沉著、潰瘍(俗稱“老爛腿”)等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3-5]。由于DVT與DVI初期時均可見下肢腫脹或伴疼痛等癥狀,而兩者的治療方向與治療方案又有所不同,因此,盡早明確診斷是對DVT與DVI進行治療的重要基礎[6-8]。目前,臨床上對于DVT、DVT的診斷主要依靠醫(yī)學影像學檢查,其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是診斷包括DVT、DVI在內的多種血管相關疾病的金標準。但是,DSA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雖然創(chuàng)傷微小,但對血管有侵襲性,因此,重復性不佳,適用范圍亦受到一定限制。近年來,多種醫(yī)學影像學方法廣泛應用于DVT與DVI的檢查中。彩色多普勒超聲(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是一種兼具二維超聲與頻譜多普勒超聲功能的無創(chuàng)性醫(y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能夠通過彩色血流圖對血流信號和空間信息進行動態(tài)顯示,提供病變區(qū)域的血流動力學信息,為DVT與DVI的診斷提供較為全面的參考[9-10]。本研究分析了CDUS檢查對DVI、DVT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DVI、DVT無創(chuàng)影像學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下肢靜脈病變(包括下肢DVI與下肢DVT)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因下肢腫脹或伴疼痛而就診,且年齡為18~80歲;(2)經DSA檢查,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與后續(xù)治療情況,確診為下肢DVI或DVT[11];(3)相關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有DSA檢查禁忌證;(2)既往有血液系統(tǒng)疾??;(3)合并惡性腫瘤;(4)合并其他動脈、靜脈疾??;(5)處于下肢動脈、靜脈創(chuàng)傷或手術后恢復期。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最終共納入60例下肢靜脈病變患者,包括18例下肢DVI和42例下肢DVT患者。60例下肢靜脈病變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37~78歲,平均(63.15±7.46)歲;病程4~8個月,平均(5.85±1.12)個月。
1.2.1 CDUS檢查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設置為11 MHz。檢查范圍包括雙側下肢各主要靜脈與足背靜脈。在掃描過程中,調節(jié)取樣深度,調整探頭與血管間的角度盡量保持<60°。進行腘靜脈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將下肢稍向外展,踝部墊枕輔助,從背面觀察擠壓腓腸肌后暫時增大的血液回流情況,充盈靜脈腔以確定腘靜脈位置。將探頭置于腹股溝韌帶下股動脈處,以股靜脈回聲作為位置標定信號,標定病灶靜脈段。截取橫斷面圖像;探頭取向血管的長軸面方向,以黑白圖像檢查靜脈的具體信息,包括瓣膜情況、管壁情況及瓣膜與管壁功能等。完成后轉入CDUS模式,描記病灶處的血流情況、彩色的亮度與頻譜。囑患者做Valsalva試驗動作,觀察患者血流的變化情況。由于靜脈壁較薄,管腔于超聲探頭加壓作用下易出現(xiàn)閉合,因此,在檢查過程中,探頭僅作適度加壓,不可過重。
1.2.2 診斷方法
依據(jù)《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11]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診斷。DVT的評估標準:(1)加壓探頭瞬時靜脈腔無壓癟或壓癟不明顯;靜脈內無血流頻譜,頻譜與呼吸節(jié)律無相關改變;CDUS下未見彩色血流信號或充盈缺損,病變節(jié)段的靜脈內徑增大,靜脈內有實性的低回聲。(2)血栓可見成片狀、不規(guī)則形狀,或有“泥沙狀”“海帶狀”樣變。(3)Valsalva試驗無異常。靜脈腔的閉塞程度判斷標準:(1)靜脈病變段管腔內完全無彩色血流信號為靜脈完全閉塞;(2)病灶周圍、中間可見散點狀或細微血流信號,血流的粗細不等,部分僅于加壓后遠端后方可見點狀血流信號為靜脈部分閉塞。
DVI的評估標準:二維圖像可見靜脈內徑增大,瓣膜不完全閉合,血管內部可見伴隨呼吸節(jié)律而運動的光點,或可見慢速運動的光點等血液回流阻滯特征。頻譜波呈低平狀、無或微起伏。Valsalva試驗呈相反的頻譜波;病情較重時,穩(wěn)定呼吸狀態(tài)下亦可見雙向的頻譜波。血流圖像呈暗淡樣,Valsalva試驗下瓣膜見反向血流信號,或紅藍相間。
全部患者的CDUS檢查結果均由超聲科兩名主治醫(yī)師獨立閱片,診斷結果不一致時,經兩名醫(yī)師協(xié)商后得出統(tǒng)一診斷結果。
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對比DVI與DVT患者的CDUS特征,包括病變處血管內徑,管腔內實性低回聲,血流信號消失或僅見點狀、細微血流,血液回流異常,Valsalva試驗反向頻譜波的發(fā)生率。計算CDUS診斷結果與金標準之間的一致性及診斷效能指標,診斷效能指標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評估CDUS檢查對DVI、DVT的診斷價值。
應用SPSS 2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連續(xù)校正χ2檢驗。采用Kappa檢驗分析CDUS診斷結果與金標準的一致性:0.8<Kappa≤1.0為優(yōu),0.6<Kappa≤0.8為良,0.4≤Kappa≤0.6為中,Kappa<0.4為差。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通過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CDUS對DVI與DVT的診斷價值:AUC>0.9為較高診斷價值,0.7<AUC≤0.9為中等診斷價值,0.5≤AUC≤0.7為較低診斷價值,AUC<0.5為基本無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下肢DVI與下肢DVT可見不同的CDUS表現(xiàn),下肢DVT病變處血管內徑大于下肢DVI,下肢DVT管腔內實性低回聲發(fā)生率、血流信號消失或點狀細微血流發(fā)生率均高于下肢DVI,下肢DVT血液回流異常發(fā)生率、Valsalva試驗反向頻譜波發(fā)生率均低于下肢DVI,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下肢DVI與下肢DVT患者CDUS特征的比較
CDUS檢查對下肢DVI、下肢DVT的診斷結果與DSA檢查的一致性為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Kappa值為0.883,P<0.01)。CDUS檢查診斷下肢DVI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5.24%、94.44%、95.00%(表2)。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CDUS檢查對下肢DVI、下肢DVT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AUC=0.948 (P<0.05)(圖1)。
表2 CDUS檢查與DSA檢查對DVI、DVT診斷的 一致性
圖1 CDUS檢查診斷下肢DVI、DVT的ROC曲線
左側股總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管徑增粗,管腔內可見弱回聲充填,上述血管內未見血流信號通過。超聲提示血栓形成(圖2)。Valsalva動作后右側大隱靜脈可見反流,超聲提示右側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圖3)。
圖2 左側股總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血栓超聲圖
圖3 右側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超聲圖
DVT是下肢水腫的常見誘因,長期臥床、骨折、創(chuàng)傷及術后均可誘發(fā)DVT。另外,長時間站立、下肢過度負重、氣溫過低所致的下肢血流緩慢等均是DVT的誘因。部分患者可因先天因素導致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異常改變,或血管內皮功能異常等均可使血流呈高凝狀態(tài),從而誘發(fā)DVT[12-13]。男性DVT的發(fā)生率較高,好發(fā)于左下肢,主要是因為左髂總靜脈受壓,腰骶前凸壓迫,加之左髂內動脈生理結構的作用力,導致左下肢深靜脈血液回流環(huán)境不良,遇到某些致病誘因時導致左下肢血流緩慢,從而導致DVT[14-16]。根據(jù)血栓形成的時間可將DVT分為慢性、急性、亞急性3個周期[17]。DVT的急性期為血栓形成后的7~14 d內,這一時期靜脈內徑增大,血栓超聲表現(xiàn)為低回聲,加壓探頭后靜脈無變形,此時,血栓尚未完全附著于血管管壁,且有部分仍呈游離狀態(tài),因此,血栓脫落而形成肺栓塞的風險極高。DVT的亞急性期是血栓形成后的數(shù)周以內,此時,血栓的超聲表現(xiàn)為增強回聲,血栓已于靜脈壁處完全附著,較穩(wěn)定。部分血栓可見收縮或溶解,靜脈直徑亦可隨之回縮,甚至可能出現(xiàn)血管再通。這一階段血栓再通處可見散在點狀或細微血流,脈沖多普勒超聲可見微弱的血流信號。DVT的慢性期則為血栓形成后的數(shù)月至數(shù)年,此時,血栓呈塊狀與靜脈壁連接、回聲顯著增強,邊界清晰,可見彌漫性變厚、靜脈內徑狹窄;因回聲與鄰近組織相似,辨別難度較大。此時,擠壓遠端肢體后,通過CDUS可觀察血流變化,從而分析血管的堵塞情況。這一時期部分患者的病灶周邊可建立分支循環(huán),各級靜脈內徑均可見增大。
DVI亦是下肢腫脹的一項重要誘因,但其臨床發(fā)生率低于DVT,多發(fā)于大隱靜脈,可誘發(fā)靜脈曲張[18-19]。在小腿壓迫與Valsalva試驗下,患肢靜脈可見持續(xù)性反流。彩色多普勒超聲下,病灶瓣膜等處可見向心方向血流向離心方向的血流改變,這一反流持續(xù)時間>0.5 s,血流峰速>30 cm/s。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CDUS檢查,下肢DVI與下肢DVT的影像學特征表現(xiàn)差異較大,因此,以CDUS作為下肢DVI與下肢DVT的無創(chuàng)診查手段具有理論可行性。本研究結果顯示,CDUS檢查對下肢DVI、DVT的診斷結果與金標準之間的一致性為優(yōu),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較高;提示CDUS與DSA的檢查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作為下肢DVI、DVT的重要無創(chuàng)醫(y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這一結果與羅雪梅[20]的研究結論相符。本研究中,經ROC曲線分析,CDUS檢查對下肢DVI、DVT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CDUS具有操作便捷、可重復、對血管無侵襲性的優(yōu)勢,適用范圍廣泛。但應注意的是,CDUS檢查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腿部脂肪層過厚、靜脈位置過深的患者,圖像清晰度尚有待提高;當圖像清晰度欠佳時,可對診斷結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對于水腫較重的患者,亦可影響圖像質量,可采用適度壓迫遠側肢體等方法輔助診斷。
綜上所述,CDUS對下肢DVI、DVT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且具有重復性、操作便捷、適用范圍廣及對靜脈無侵襲性等優(yōu)勢。但本研究涉及的病例數(shù)較少,有待進一步較大樣本量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