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年輕學(xué)生問:“討厭自己的親人,是可以的嗎?”
一次又一次,理由不完全一樣。
“媽媽看我的QQ空間,還截圖發(fā)朋友圈,當(dāng)笑話。她想過我的感受嗎?我也有我的隱私空間……”
“我爸有外遇了,他有什么資格教育我?我厭惡他,他臟……”
“我奶奶重男輕女,好東西都藏起來,留給大伯家的孫子。還總是冤枉我、欺負(fù)我,我一反駁,就說我頂嘴……”
這是能說出來的牢騷,還有更多更深的話,有時厘不清、無法表達,像翻江倒海的渾水。但如果你等得夠久,這些故事還會反轉(zhuǎn):
“我媽媽向我道歉了,她哭了,說忘了我已經(jīng)上高中了,她只是以我為榮。我看她這樣,又覺得很愧疚。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句話:除了你的父母,沒有人會真的為你的成功而感到快樂……”
“我爸一直很顧家,從小到大的家長會都是他去開的。反而是我媽,全職太太這么多年,連飯都不會做……”
“我奶奶其實很可憐,她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的,很小就被送人了。后來她生了我大姑、二姑,在月子里就被我爺爺家暴……”
我靜靜地聽完所有抱怨、訴說與懺悔,然后說:“接受吧?!?/p>
接受你最愛的人不完美、不完整、有缺點,他們都是普通人,絕對不是至圣先賢,不是你渴望的那種親人。你難過:不是說生兒育女是家長的第二次進化嗎?為什么他們絲毫沒有進步?
也接受自己的各種怨憎吧。他們是最愛你的人,你覺得自己不應(yīng)該看到他們的缺點,但你確實看到了,你惶惑。難道真愛不是愛對方的一切嗎?你為何沒有做到?
心理學(xué)上把“說謊”當(dāng)作幼兒成長的一個標(biāo)志。嬰幼兒會認(rèn)為自己與母親是一體,自己想什么,母親就在想什么,所以完全透明。當(dāng)幼兒能對母親說謊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她)已經(jīng)知道了:自己與母親是兩個獨立的人,自己的感受、想法、真實生活,母親是可能不知道的。
那么,同樣,對長輩的負(fù)面情緒,也是這種成長中的一部分,你漸漸地發(fā)覺與他們不一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比如,你會質(zhì)問:你有什么資格?你已經(jīng)不認(rèn)為,一個人可以單憑“母親”這種身份,就對你擁有權(quán)力了。
這是第一步,你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也許下一步,就是你也需要看到“他們”的存在。
他們是不以你的意志轉(zhuǎn)移而存在的,有自己的愛恨情仇。比如,你的祖父母,雖然白頭到老,但他們很可能從來不曾相愛。你沒想過這個問題,你從來沒想到過老年人也年輕過,有過感情世界,但他們確實年輕過。
你會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漸漸知道父母和你一樣,只是人,天性在童年便已確定,性格發(fā)展也受限于遺傳、教養(yǎng)與際遇,幾十年的風(fēng)雨路更鑄就了堅不可摧的人生觀。時代日新月異,他們跟得跌跌撞撞,原有的觀念可能落伍僵化。
有一種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做自己”,那么,父母能不能也只做自己,不緊跟時代?
有一碗“雞湯”叫《在路邊鼓掌的人》,說“如果孩子不想賽跑,只想在路邊鼓掌,也很好”,那父母根本不想上路,又何錯之有?
最開始,你是不想被父母改變的兒女,到后來,你可能會明白:干嘛要改變父母?
在人類所有感情中,親情是最特殊的一種,因為它是唯一一種可以“邊煩邊愛”的感情。
你可以煩你的家人,但仍然愛他們。
你甚至可以煩你自己,但仍然是一個自愛的人。
包容比自由更重要。
【原載《風(fēng)流一代·青春》】
插圖 / 家有多包容就有多興旺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