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營
(菏澤市牡丹人民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山東菏澤 274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指咽鼓管阻塞后,以鼓室積液與傳導性聾為主要表現(xiàn),可伴有聽力下降、耳悶等癥狀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目前,早期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主要采用藥物治療,無效時往往需要行外科手術,以抑制疾病進程,改善患兒的聽力閾值[1]。鼓膜置管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雖然能夠維持鼓室內外氣壓平衡,促進咽鼓管功能恢復,但因多數(shù)患兒伴有腺樣體肥大,導致單純鼓膜置管的效果仍有欠缺[2]。腺樣體切除術可以有效處理鼓室積液,糾正積液對咽鼓管的機械性壓迫作用,通過徹底清除鼻孔周圍與鼓管圓枕旁的腺樣體,促進咽鼓管生理功能恢復。本文旨在分析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術在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菏澤市牡丹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1例。對照組男性患兒28例,女性患兒23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56±2.45)歲;病程3~16個月,平均病程(8.2±1.3)個月;單耳29例,雙耳22例。研究組男性患兒27例,女性患兒24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50±2.48)歲;病程3~16個月,平均病程(8.3±1.2)個月;單耳28例,雙耳2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菏澤市牡丹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審批通過?;純焊改富蚍ǘūO(jiān)護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中耳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3]中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鼓氣電耳鏡與聲導抗檢查;②具有手術指征。手術指征包括:病程>3個月;伴有高危因素;反復發(fā)作且有癥狀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觀察期間耳聽力為40 dB或更差;③鼻咽部檢查發(fā)現(xiàn)腺樣體肥大。排除標準:①中耳外傷、頭部外傷、腦膜腦膨出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②中內耳畸形、慢性化膿性中耳炎;③伴嚴重先天性與遺傳性疾??;④伴先天性纖毛功能障礙綜合征;⑤伴肝腎功能不全。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行鼓膜置管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選用直徑2.7 mm的耳內窺鏡,在鼓膜前下象限將患病鼓膜切開,以微型吸引器吸除積液,若積液為黏稠狀或膠狀,可使用5 mg鹽酸地塞米松注射液(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0723,規(guī)格:1 mL∶5 mg)進行沖洗,再以吸引器吸出積液;向鼓膜內置入啞鈴形通氣管,將其固定在鼓膜切口邊緣。通常情況下,通氣管在3~6個月時自行脫出,若未脫出術后6個月時到院取出。研究組患兒應用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使用電動切割器實施腺樣體切除術,充分暴露出后鼻咽、后鼻孔的側壁與頂壁,咽鼓管圓枕與管口。通過電動切割器與吸引器吸割腺樣體組織,將其吸除,最大程度地切除咽鼓管圓枕四周腺樣體組織,注意避免咽鼓管咽口、咽隱窩與雙側圓枕損傷,以免發(fā)生瘢痕狹窄。完成腺體切除后實施鼓膜置管術,操作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兩組患兒術后均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即頭孢克洛干混懸劑(山東益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17,規(guī)格:0.125 g),空腹口服,20 mg/kg,3次/d,持續(xù)治療1周;同時,對患兒與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包括:避免用力擤鼻、預防感染、保持耳內干燥、咀嚼口香糖促進咽鼓管功能恢復、定期復查等。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鼓膜愈合,積液消失,鳴耳悶消失,聽力恢復正常;有效:鼓膜愈合,積液減少,鳴耳悶好轉,聽力明顯改善;無效:積液未減少,仍有鳴耳悶,聽力無明顯改善??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術前與術后14 d的聽閾指標。方法:通過聽力計(丹麥Medsen公司,型號:Midiman 602型)檢測患兒骨導聽閾與氣導聽閾。③并發(fā)癥情況。并發(fā)癥包括鼓膜穿孔、鼓室硬化、中耳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所有數(shù)據(jù)均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滿足方差齊性。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用[例(%)]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96.08%)高于對照組(80.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患兒術前與術后14 d時的聽力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患兒骨導聽閾與氣導聽閾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4 d研究組患兒骨導聽閾與氣導聽閾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兒術前與術后14 d時的聽力指標對比(±s,dB)
表2 患兒術前與術后14 d時的聽力指標對比(±s,dB)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骨導聽閾 氣導聽閾術前 術后14 d 術前 術后14 d研究組 51 46.25±2.89 36.42±2.03* 47.52±4.53 28.65±3.02*對照組 51 46.30±3.02 41.32±2.05* 47.49±4.58 39.45±4.52*t值 0.085 12.129 0.033 14.188 P值 0.932 0.000 0.974 0.000
2.3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對比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對比[例(%)]
分泌性中耳炎是導致兒童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給其生活、學習與成長發(fā)育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尚未明確,臨床普遍認為與免疫反應、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等因素有關[4]。咽鼓管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通氣功能障礙后,中耳的氣體被黏膜吸收,形成中耳負壓,繼而導致中耳黏膜靜脈擴張,增加其通透性,引起黏膜滲出、水腫等問題,最終造成中耳積液[5]。
目前臨床認為,重新開放阻塞的咽鼓管、恢復中耳內外氣壓的平衡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關鍵。鼓膜置管作為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手段,能夠有效維持鼓室內外氣壓平衡,促進咽鼓管功能恢復。然而,單純鼓膜置管無法完全恢復患兒的咽鼓管功能,治療效果仍有所欠缺[6]。腺樣體是人體的免疫器官,其作為咽淋巴環(huán)中的重要組成單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萎縮。有研究發(fā)現(xiàn),鼻咽部、腺樣體或周圍部位的不良炎癥刺激能夠介導腺樣體增生肥大[7]。同時,腺樣體肥大細胞增多可以促進炎癥介質分泌,加重局部炎癥反應,導致咽鼓管生理功能紊亂,繼而促進中耳炎積液形成。雖然腺樣體是機體中重要的免疫器官,但分泌性中耳炎腺樣體發(fā)生病理性肥大后,難以通過非手術方式解除肥大部分對于咽鼓管咽口的機械性壓迫作用[8]。因此,針對合并腺樣體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兒開展腺樣體切除術十分必要。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及術后14 d骨導聽閾與氣導聽閾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付高尚等人[9]研究結果相似??梢?,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能夠改善咽鼓管的阻塞與機械性壓迫;且術中擴大了視野,利于保護咽鼓管咽口與圓枕等組織,促進咽鼓管生理功能恢復,繼而提升患兒的聽閾,保障其日常學習與生活質量。從安全性來看,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技術聯(lián)合應用并不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安全性較佳。
綜上,分泌性中耳炎患兒采用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術治療效果可靠,能有效改善患兒聽閾,適于臨床推廣應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關于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術在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中的遠期應用效果與復發(fā)情況仍有待長時間的隨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