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生
肇慶古城墻遺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宋城路,始建于北宋,“高要城,即今府治。漢置縣治此。宋皇佑中始筑城,環(huán)土為垣。政和三年改筑石城。明洪武元年復增拓之,天順、嘉靖間皆嘗修筑。有四門。城周四里有奇?!?肇慶古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周長約2800米,保存比較完整。城墻原依丘陵而建,北近七星巖,再北為北嶺山,其南地勢較低,緊鄰西江(圖1)。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1 肇慶古城墻南薰門遺址位置示意圖
2017年,為配合古城墻申遺和肇慶市府城保護復興項目,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肇慶市博物館對肇慶古城墻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在此基礎上,2017年6月至12月,對肇慶古城墻的朝天門(北門)、南薰門(南門)、景星門(西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2000平方米。發(fā)掘分為3區(qū),本簡報報道Ⅱ區(qū)(南薰門)發(fā)掘的主要收獲。南薰門即肇慶古城的南門,共布正方向10×10m2探方10個,因發(fā)掘、安全所需,個別有擴方或局部未做發(fā)掘(圖2)。本區(qū)發(fā)掘清理出城門、月城與其它相關遺跡等,出土銘文磚、柱礎石、瓦當、滴水等建筑構件,以及陶、瓷、玉、石等生活用器,遺存年代以明清至民國時期為主。
圖2 南薰門遺址總平面圖
門道處和月城內堆積主要為民國時期回填的廢棄堆積,形成時間短,堆積層較厚,包含大量生活、建筑垃圾。但門道處與月城內堆積又有明顯差異,故分別介紹。
以TN1E4、TN1E5南壁為例(圖3),介紹如下:
圖3 TN1E4、TN1E5南壁剖面圖
第①層:灰白色現(xiàn)代路土,厚0.05~0.1米。碎石與水泥砂漿筑成。
第②層:深灰色土,厚0~0.2米。土質較致密,包含碎磚、瓦片和塑料制品等。出土較多近現(xiàn)代青花瓷片。門道前端夯土遺跡開口此層下。
第③層:黃灰色土,厚0~2.05米。土質疏松,包含大量碎磚、瓦片。主要分布于TN1E4東部、TN1E5西部,即門道處,兩側薄中間厚呈溝狀。出土少量清至民國時期青花瓷片。門道東壁開口此層下。
第④層:黃褐色粘土,厚1.1~2.9米。土質疏松,包含大量碎磚。主要分布于門道處,兩側高中間低。出土零星瓷片。
第⑤層:紅褐色粘土,厚0.95~1.45米。土質疏松,包含較多石條、碎磚及白灰等。主要分布于門道內及其兩端。出土少量清至民國時期的青花瓷片。
以TG1和TS3E5東壁為例(圖4),介紹如下:
圖4 TG1、TS3E5東壁剖面圖
第①層:黃灰色土,厚0.05~0.1米。土質疏松。包含較多紅磚、碎石、水泥等現(xiàn)代建筑垃圾。
第②層:深灰色土,厚0.9~2.3米。土質疏松。包含大量碎磚、瓦片等。南薄北厚,表面近水平。出土較多清至民國時期的青花瓷片。
第③層:淺灰色土,厚0.45~0.6米。土質疏松,包含大量碎磚、瓦片,局部呈純磚瓦碎片堆積。南高北低,呈斜坡狀。出土較多清至民國時期青花瓷片。
第④層:黃灰色土,厚0~2米。土質疏松,包含較多碎磚、瓦片和白灰等。主要分布于探溝東南部,南高北低,南厚北薄,呈斜坡狀。出土少量清至民國時期青花瓷片。
第⑤層:深灰色土,厚0.55~1.35米。土質疏松,包含大量碎磚。西高東低,西厚北薄,呈斜坡狀。出土少量清至民國時期青花瓷片。
清理城門遺址1處,可細分為城門墩臺、門樓與門道等部分(圖5)。
圖5 城門遺址平、剖面圖
1.城門墩臺
除東西兩側偏北處被現(xiàn)代修繕城墻所疊壓外,已揭露大部,整體保存較完整。城門墩臺平面形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6.7米,南北寬約13.7米,殘高約4.4米。四壁陡直,收分小于0.5米。從建筑結構上看,城門墩臺與兩側城墻是分別修筑的,墩臺的營造方法為:以較純凈的、土質較硬的紅褐色山崗土夯筑,但夯層不明顯;四周以長方形磚砌墻包邊,墻寬1.40~1.75米,底部為條石砌筑墻基。包邊磚墻外沿砌筑規(guī)整,砌法以一順一丁為主,磚縫之間以白灰勾縫粘合,內側多用殘磚,略顯雜亂無章。外側墻面平整陡直,表面以水泥與石灰砂漿批蕩,厚度1~3厘米。用磚規(guī)格常見兩種:一為青灰色磚,規(guī)格16×34-6厘米,此類磚燒制火候較高,質地堅硬,部分磚面見有“軍造”字樣;二為黃色磚,規(guī)格18×36-5厘米,燒制火候及質地較前者略差,部分磚面見有“四會二”等字樣。
2.門樓
門樓地面建筑無存,基座破壞嚴重,與城門墩臺已不可分。僅于城門墩臺頂部清理出磚砌柱洞6個,對稱分布于門道東、西兩側,依發(fā)現(xiàn)柱洞時間的先后編號,門道東側柱洞自北向南分別編號D1、D6、D2,西側柱洞自北向南編號分別為D3、D5、D4。
一號柱洞(D1)位于門道東側、城門墩臺近北端,西距門道東壁約3.4米(以柱洞中心計算,后同),北距城門墩臺北壁約1.95米。開口現(xiàn)代路土層下,距地表約0.15米。保存較完整。平面形狀近圓形,內徑約0.64、外徑0.9、殘深約0.76米。周壁以灰色半磚和少量完整磚平鋪疊砌,北壁與墩臺包邊墻相接。柱洞內壁上部較直,下部近底略內收,砌磚較規(guī)整,殘存磚10~11層。底較平,為紅褐色土,較純凈,與墩臺夯土基本相同,土質堅硬。內填夾淺灰斑黃褐色土,土質松疏,包含少量碎磚,出土少量布紋瓦片、素面陶片等。
二號柱洞(D2)位于門道東側、城門墩臺近南端,北距D6約2.8米,西距門道東壁約3.8米,南距墩臺南壁約1.85米。開口現(xiàn)代路土層下,距地表約0.15米。保存較完整。平面近圓形,內徑約0.62、外徑約0.9、殘深約0.6米,口部北高南低。周壁以灰色半磚和少量完整磚平鋪疊砌,南壁與墩臺包邊墻相接。內壁較直,砌磚較規(guī)整,殘存磚8~9層。底較平,為紅褐色墩臺夯土。內填夾淺灰斑黃褐色土,土質松疏,包含少量碎磚,出土少量布紋瓦片等。
三號柱洞(D3)位于門道西側、城門墩臺近北端,北距墩臺北壁約1.9米。與D1對稱分布于門道兩側,二者相距約11米。北側殘毀。平面近圓形,內徑0.6~0.62、外徑約0.9、殘深約0.22米。從解剖的情況看,結構與D1、D2基本相同。殘存磚4層。內填夾淺灰斑黃褐色土,土質松疏,未出土遺物。
四號柱洞(D4)位于門道西側、城門墩臺近南端,距墩臺南壁約1.85米。與D2對稱分布于門道兩側,二者相距約10.7米。開口現(xiàn)代路土層下,距地表約0.25米。西北側殘毀。平面近圓形,內徑約0.62米。向下解剖約0.1米,結構與D1、D2基本相同。內填夾淺灰斑黃褐色土,土質較松疏,包含少量碎磚。
五號柱洞(D5)位于門道西側、城門墩臺中南部,北距D3約7、南距D4約2.8米。開口現(xiàn)代路土層下,距地表約0.15米。保存較差,南部殘毀?,F(xiàn)存部分平面近半圓,內徑約0.62、殘深約0.42米。結構與上述柱洞基本相同,殘存磚5~6層。內填黃褐色雜土,土質松疏,未出土遺物。
六號柱洞(D6)位于門道東側,北距D1約7、南距D2約2.8米,西距門道東壁約3.3米。與D5對稱分布于門道兩側,二者相距約10.6米。開口現(xiàn)代路土層下,距地表約0.2米。保存很差,殘存北部少許。平面近圓形,內徑約0.62、殘深0.04~0.14米。結構與上述柱洞基本相同,殘存磚2層。內填夾淺灰斑黃褐色土,土質松疏,包含少量碎磚。
3.門道
門道位于城門墩臺中部,正南北向,長約14.6米。由南、北兩段組成,南窄北寬,底平面呈“凸”字形,南段寬3.5、北段寬4.5米。發(fā)掘時考慮安全因素,門道南部東西兩側各保留部分填土,以支撐防護支架,故未揭露門道兩段相接處,北段已揭露長度約8.9米。
(1)夯土遺跡
門道廢棄后于其內南段筑夯土封堵,距地表深約0.35、南北長3.5~3.8、東西寬3.6、厚4.7米。夯土為黃褐色粘土自下而上逐層夯筑,土質堅硬,夯層厚0.15~0.2米,夯層之間均夾有一薄層白灰面,可能為防止行夯時粘連。夯土包含少量磚渣、瓦礫、粗沙等,出土少量布紋板瓦、青綠釉瓦當。
(2)側壁與券頂
門道東、西兩壁保存較好,東壁殘高0.85~2.45米,寬1.4~1.85米。壁面陡直,收分約1厘米,以規(guī)格不一的條石錯縫疊砌,砌法每層多順一丁,用白石灰勾縫粘合。石壁外側以長方形磚錯縫平鋪疊砌,與“丁”向條石咬合,完整磚與半磚并用,外側邊沿不規(guī)整。西壁殘高1.2~2.2米,寬1.4~2米。壁面陡直,收分約2厘米,筑法與東壁相同。用磚常見規(guī)格有兩種:16×34-6厘米、18×36-5厘米,以后者居多。條石規(guī)格差異略大,以90×25-20厘米為主。門道兩壁皆有白灰批蕩,厚度2~4厘米,可分三層,層厚0.5~1厘米。每層批蕩表面均見有紅色顏料涂飾,最外層批蕩另用白石灰作水平線條裝飾,線條間距約0.36米。
門道頂部破壞無存,僅存兩側砌磚。本次發(fā)掘在景星門(西門)遺址清理出同時期門道遺跡,兩壁頂部殘存起券處和部分券頂石,據(jù)此推斷,南薰門遺址門道頂部應為石砌券頂。
(3)閘門
門道南段底部有兩條東西向灰砂凹槽,平行排列,間距約2.2米,南側凹槽距門道南端約1.4米。凹槽兩端被門道兩側保留的夯土所疊壓,未完整揭露。南側凹槽保存較差,邊沿大部破損,平面近長方形,長約2、殘寬約0.1、殘深0.03~0.05米;北側凹槽保存稍好,平面近長方形,長約2、殘寬約0.12、深約0.05米。門道兩壁上部各有凹槽一處,東西對稱,揭露甚少,破壞較嚴重,從位置上判斷,應與上述門道底部南側凹槽相對應。
城門門道多以裝門處分為內外兩段,內寬外窄,易守難攻。結合本次發(fā)掘于景星門(西門)遺址揭露的城門遺跡情況,門道結構與南薰門遺址門道相似,長12米,前窄后寬,前段長3.7、后段長8.3米,前后段相接處兩壁上部對稱設有凹槽,應為閘門位置。由此推斷南薰門遺址發(fā)現(xiàn)的門道底部及兩壁上部凹槽應為閘門所在,可能存在兩道閘門。
(4)門洞底部路面
門道底部為路面,依據(jù)疊壓關系可分為上下兩層。
第一層路面,北部出門道與城內道路相接。南北向,東西寬約3.7米,路面中部被晚期破壞無存,殘存東、西兩側,為黃灰色土夾碎磚、瓦片筑成,土質堅硬,整體南部稍高,北部略低。路面厚約15厘米,其下墊土可分兩層:①層,灰褐色沙土,土質較致密,包含少量碎石、碎磚和白灰顆粒等,厚10~15厘米,未出土遺物。②層,夾黃褐斑深灰色土,土質較松疏,包含少量碎石、碎磚,厚10~20厘米。出土零星清花瓷片,時代應屬晚清至民國時期。
第二層路面,開口第一層路面墊土下,揭露面積較小。路面為較純凈的黃褐粘土夯筑而成,土質極其堅硬,揭露部分東西寬約2.2米,南北約1米。
(5)門道排水溝
門道底部兩側各有一條排水溝,編號分別為G2、G3,均為水泥灰砂建造,形制結構相同,其年代與門道底部第一層路面基本一致,屬民國時期。
G2緊依門道西壁,保存較好,南北向。北端于門道口向東折轉,而后向北延伸至發(fā)掘區(qū)外。為安全考慮,南端僅揭露至門洞內保留的夯土處。已揭露部分呈長條狀,南北長約11.7米,東西寬約0.2米,深約0.15米。溝壁及底均為水泥灰砂筑成,剖面呈長方形,壁較陡直,底部南高北低。
G3緊依門道東壁,保存較好,南北向。已揭露部分南北長11.75米,東西寬約0.2米,深約0.1~0.15米。形制結構與G2基本相同。
(6)水閘
清理水閘1座。位于門道前端,與城門墩臺南側外壁相接,距地表約0.9米。水閘由東、西對稱的兩個閘墩與底部墩臺構成,立面呈“凹”字形。水閘內寬約3.6米,厚約2米。
西側閘墩,平面呈直角扇形,頂部為平面,外壁微弧,內壁陡直,前窄后寬。閘墩為青磚、水泥砌成,四周用水泥粉飾,表面光滑,頂部東西最寬約1.3米,南北長約2米,高約3.8米。
東側閘墩形制與西側基本相同,寬度較西側略小,頂部東西最寬約1.15米。兩閘墩內壁對稱,各有豎向方形門槽兩道,間距約1米,門槽寬約0.15~0.2米,深0.15米。
水閘底部鋪設石條,北部殘毀嚴重。表面用水泥涂飾,較平整,其上見有兩道方形門槽,與兩側閘墩內壁門槽相接,北側門槽殘損較多。
門槽為兩塊石條拼合而成,組裝方式為:在一塊石條的一邊鑿出“L”形缺口,與另一塊邊緣完整的石板拼接形成門槽。
月城位于城門墩臺南側,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角矩形,東西長約29米,南北寬約17.45米,由東、西、南三墻合圍而成,北接城門墩臺。墻體結構為中間填土,內、外兩側以磚墻包邊,內外墻之間設隔墻支撐,南墻的內側墻面縮進約0.40米,與東、西兩墻相接處形成錯位,連接處的夾角分別為82°、77°(圖6)。
圖6 月城平面圖
1.東墻
北接城門墩臺南壁,外包邊墻伸入墩臺東側約0.35米,局部被現(xiàn)代房基疊壓。方向4°,南北長約14.9米,寬約2.7~3.1米。外包邊墻寬0.6~0.7米,墻體以長方形青灰磚平鋪疊砌,磚縫用白灰勾縫粘合,內壁揭露高度約0.9米,砌法未見明顯規(guī)律,外壁較規(guī)整砌法以三順一丁為主。內包邊墻寬約0.85~0.95米,墻體砌筑方法與外包邊墻大致相同。用磚常見規(guī)格20×10-5厘米。內、外包邊墻間距1.55~1.60米,中間填黃灰色沙土,土質松疏,夾較多碎磚、瓦片。
東墻北段內外墻間填土之上,殘存少許磚鋪面,分布范圍較小,破壞嚴重,鋪磚較零亂,所用磚有兩種:一為長方形灰色磚,規(guī)格20×10-5厘米,二為灰白色磚,未見完整磚,寬約15、厚約5厘米。該磚鋪面北側見隔墻一道,編號隔墻6。
隔墻6:位于東墻近北端,東西向,寬約0.3~0.35米,揭露部分高約0.2米。墻體以三道長方形磚順向錯縫平鋪疊砌,不甚規(guī)整。
2.南墻
頂部近完全揭露,局部被現(xiàn)代磚墻、磚柱疊壓或打破,總體保存較好。方向169°,長26.4米(以外側墻體長度計算),寬3.45~3.95米,外側高出現(xiàn)地面約3.5米。內包邊磚墻寬約0.75、外包邊磚墻寬0.8~0.85米,間距2~2.4米,包邊墻平面所見砌磚結構以及其間填土與東墻基本相同。
內外包邊墻之間發(fā)現(xiàn)隔墻4道,近南北向,自東向西編為隔墻1~3,說明如下:
隔墻1,位于南墻的東端,寬約0.3米,以三道長方形磚順向錯縫平鋪疊砌。墻體中段被晚期擾動,砌磚較散亂。
隔墻2,位于隔墻1西側,相距約2.2米。寬約0.35米,砌法與隔墻1相同。墻體中段被晚期擾動,砌磚散亂。
隔墻3,位于南墻近西端,墻體南端被現(xiàn)代建筑破壞,東距隔墻2約11.6米。寬0.3~0.35米,砌法與隔墻1相同。
隔墻7:位于南墻近中部,東距隔墻2約5.65米,西距隔墻3約5.8米,北部未揭露。揭露部分寬約0.35米,砌法與隔墻1相同。
南墻頂部殘存磚鋪面,據(jù)層位和結構編為一、二號磚鋪面。
一號磚鋪面位于南墻的中西部,破壞嚴重,殘存較少,原范圍不清,直接疊壓于二號磚鋪面之上,以長方形青灰磚順向錯縫平鋪墁地,磚多斷裂。用磚常見規(guī)格25×10-5厘米(圖7)。
圖7 一、二號磚鋪面(其二)平面圖
二號磚鋪面破壞甚多,現(xiàn)殘存兩處,其一位于南墻中東部,分布面積約3平方米,其二位于南墻的中西部,北端被一號磚鋪面疊壓,分布面積約2平方米,地面以長方形青灰磚順向錯縫側砌鋪墁。用磚常見規(guī)格25×10-5厘米(圖7、圖8)。
圖8 二號磚鋪面(其一)平面圖
本次發(fā)掘揭露了部分南墻內壁面,揭露部分高約4.6米(未至底),壁面陡直,以長方形青灰磚錯縫疊砌,砌法為三順一丁,即每三層順磚間隔一層丁磚,磚縫用白灰勾縫粘合。用磚常見規(guī)格:20×10-5厘米(圖9)。
圖9 月城南墻內立面局部正視圖
3.西墻
北接城門墩臺南壁,外包邊墻伸入墩臺東側約0.35米,局部被現(xiàn)代磚柱打破。方向1°,長約10.7米,寬約3.05~3.95米,外側高出現(xiàn)地面約4.5米。外包邊墻寬0.8~0.95、內包邊墻寬約0.6~0.75米,間距1.65~1.7米,用磚常見規(guī)格20×10-5厘米。墻體北端內外墻間填土之上,殘存磚鋪面一處,保存較差,主要為長方形青灰磚東西向平鋪,以碎磚居多,完整磚常見規(guī)格20×10-5厘米。
內外包邊墻之間發(fā)現(xiàn)東西向隔墻2道,自南向北編為隔墻4、隔墻5。
隔墻4,位于西墻南部,中東部被現(xiàn)代磚墻疊壓。寬約0.32米,墻體以三道長方形磚順向錯縫平鋪疊砌。
隔墻5,位于西墻中部,南距隔墻4約3.7米。寬約0.32米,砌法與隔墻4相同。
4.附屬建筑
一號附屬建筑,位于月城東南角內外包邊磚墻之間,被現(xiàn)代擾坑打破。平面呈長方形,已揭露部分南北長約2.35、東西寬約1.25、殘高0.25~1.26米。分西南、東北兩臺面,西南臺面高出東北臺面約0.84米。西南臺面揭露的鋪磚破壞較少,為長方形青灰磚平鋪,鋪磚無明顯規(guī)律。東北臺面鋪磚破壞較多,僅殘存西南部少許,為長方形青灰磚“一”字形平鋪。四面墻體均以長方形青灰磚錯縫平鋪疊砌,東南側墻體緊貼月城墻外包邊墻內壁,寬約0.45米,其余三面墻體尺寸不明。西北角設過道通往月城內,寬約0.5米,過道底部為三級磚砌臺階,每級臺階高0.05~0.1米,寬約0.1米。
二號附屬建筑,位于月城西南角。平面近三角形,由東墻、北部臺階與月城外墻圍合而成。東部磚墻近南北向,長約1.6、寬約0.35米,揭露部分高約0.25米,北端略有破壞,南端與月城南墻的外墻內壁相接,墻體以長方形青灰磚順向錯縫平鋪疊砌,內壁略外弧。北部臺階為三層磚臺,自北向南依次漸低。第一層磚臺殘存7塊長方形青灰磚丁向側砌,南部順向側砌一排包邊磚,東西殘長約0.45、寬約0.25米。第二層磚臺頂部以長方形磚側砌,殘存東端三塊,下部用磚平鋪,磚臺東西長約1.25、寬約0.28、殘高0.05~0.15米。第三層磚臺臺面殘存一層長方形磚平鋪,下為黃褐色沙土,東西殘長約0.96、寬約0.3、殘高約0.05米。
5.月城門
位于月城西側近北端。門道廢棄后以磚墻封堵,為安全考慮,僅揭露門道外側入口。方向84°,凈寬約2.4、凈高約2.15米。兩壁以長方形磚順向錯縫平鋪疊砌,凈高1.4米處向上起券,券磚三層。門外兩側對稱豎立一長方形石條,南側石條高出地面約1.65米,寬0.34、厚0.26米。北側石條因鑲入晚期磚墻內,僅知高約1.6、厚約0.3米,寬度不詳(圖10)。
圖10 月城西門及月城西墻外立面正視圖
6.月城底部路面
月城底部共清理出3層路面(圖11)。
圖11 月城底部路面平面分布圖
第一層路面,僅揭露路面北部,位于水閘南側,距地表約4.6米。東西向。路面以黃灰土夾碎磚、瓦片等夯筑而成,較堅硬,厚約6~8厘米。北側見有數(shù)塊條石呈東西向平鋪,應為路基包邊。
在第一層路面北側進行解剖,于其下又發(fā)現(xiàn)兩層路面,由于揭露面積有限,無法準確得知路面走向,據(jù)第一層路面與月城門道設置情況推斷,應為東西向。
第二層路面為磚鋪面,北部破壞嚴重,揭露部分東西長3、殘寬0.25~0.5、厚0.05~0.06米。路面以長方形青灰磚東西向平鋪,多為斷磚,完整磚常見兩種規(guī)格:20×10-5厘米、 30×15-5厘米。路面下墊土厚約0.8米,可分2層:①層,灰褐色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少量碎磚、瓦片,厚0.08~0.14米。②層:紅褐色粘土,土質致密,較純凈,無包含物,厚0.58~0.75米。
第三層路面揭露范圍較小,南北長1.3、寬0.9米。路面主要以長方形磚東西向平鋪,中部南北向側置一道長方形磚。所用多為半磚,磚色有紅褐、灰白、灰色三種,以灰色磚居多,完整磚規(guī)格:30×15-5厘米。
1.建筑基址
共清理建筑基址5處,其中 3處位于月城內,編號建筑基址1~3號,2處位于城門墩臺北側,編號建筑基址4~5號。
(1)一號建筑基址
位于月城中東部,距地表約4.25米,保存很差。揭露部分南北長2、殘寬約2.1米。建筑基址中部為南北向隔墻,長約1.5、殘高約0.1米,殘存磚2層。隔墻兩側以長方形磚平鋪幔地,大多為斷磚,磚向為東西向。鋪磚有灰、紅二色,以灰色居多。灰色磚僅數(shù)塊完整,規(guī)格20×10-5厘米;紅色磚未見完整磚,厚約4厘米。鋪磚下為黃褐色夾淺灰斑土,土質堅硬,或經夯筑(圖12)。
圖12 一號建筑基址平面圖
(2)二號建筑基址
位于月城東南部,距地表約4.15米,保存很差,僅存少許磚鋪面。揭露部分平面近長方形,南北殘長約1.85、殘寬約0.65米。以斷磚平鋪,鋪磚略顯雜亂,大致呈南北向,磚縫較大。鋪磚殘存2層,厚約0.12米。未見完整磚,磚寬約10、厚約4厘米(圖13)。
圖13 二號建筑基址平面圖
(3)四號建筑基址
位于城門墩臺北側、門道入口東側,距地表約4.5米。南端緊依城門墩臺北壁,西端與門道東壁相齊,東、北部延伸至發(fā)掘區(qū)外。揭露部分平面近長方形,東西長約2.85、寬約1.3米。底部以長方形青灰磚南北向平鋪幔地,鋪磚緊湊,表面平整,多用半磚,完整磚規(guī)格20×10-5厘米。北側鋪磚上殘存少許黃褐土硬面,厚約3厘米;西部鋪磚上見一層長方形磚東西向平鋪,平面近方形,用途未知;西側以不規(guī)則石塊平鋪包邊。包邊石之上置長方形門墩一個,近南北向擺放,長約66、寬約33、高約30厘米,通體磨光,一側中間鑿有長方形凹槽,凹槽寬約7、深約8厘米。從門墩的擺放位置及方向來看,應經擾動(圖14)。
圖14 四號建筑基址平面圖
2.城墻護坡
(1)護坡1
位于城墻南側、城門墩臺西側,城墻與城門墩臺西壁相接處,距地表約1.75米。平面呈“L”形,分北、東兩段。北段緊依城墻南壁,揭露部分長約5.9、頂寬0.7~0.75米、高約1.9米。東段緊依城門墩臺西壁,與北段夾角近直角,南端與月城西墻的外墻相接,長約4.5、頂寬約0.55~0.60米。護坡為三合土夯筑,分為露明、埋深兩部分,橫截面呈“階梯”狀,上窄下寬。露明部分高約1米,頂部為北高南低的斜直面,表面用水泥涂飾,平整光滑。埋深部分為基礎,高約0.9米,較露明部分寬出約0.25米,邊沿不規(guī)整(圖15)。
圖15 城墻護坡平面分布圖
(2)護坡2
位于護坡1外側并與之相接。平面形狀與護坡1相似,亦分北、東兩段,高約1.5米,北段長約3.85、寬約1.25~1.45米,東段長約4.15、寬約1.3米。以黃褐色三合土夯筑,極為堅硬,頂部為北高南低的斜坡,坡面平整。外沿不規(guī)整,壁略斜收,壁面粗糙,應為埋深部分。該護坡應為加固護坡1所筑。
出土遺物不多,按用途可分為建筑構件與生活用品兩類。生活用品中,青花瓷占絕大多數(shù),年代集中在清至民國時期。該類大都出土于廢棄堆積之中,與城門、月城等建筑遺跡關系不大,故簡報中略過。
建筑構件有磚、瓦、瓦當、滴水等類。
皆長方形磚,夾砂灰陶。以銘文分類,對紋飾磚進行介紹如下。
“四會一”磚 正面戳印“四會一”,長36、寬18、厚5.5厘米(圖16:1)。
“四會三”磚 側面戳印“四會三”,長34、寬18、厚5.5厘米(圖16:2)。正面戳印“四會三”,長36、寬18、厚5.5厘米(圖16:3)。
“高要縣”磚 正面陰刻“高要縣”,長36、寬18、厚5.5厘米(圖16:4)。
“新州”磚 正面戳印“新州”,長36、寬20、厚8厘米(圖16:5)。正面戳印“新州”,殘長20、寬18、厚6厘米(圖16:6)。
“軍造”磚 正面戳印“軍造”,長34、寬18、厚6厘米(圖16:7)。
“張一”磚 正面戳印“張一”,長36、寬18、厚5.5厘米(圖16:8)。
紋飾磚 正面陰刻符號,未識別,長34、寬20、厚6厘米(圖16:9)。
圖16 出土銘文磚
板瓦 TS1E5③:2,殘損嚴重,夾細砂黃褐陶,正面陰刻“洪武”二字。殘長5.4、殘寬7.5、厚1.1~1.3厘米(圖17:1)。
圖17 出土瓦片與滴水
“壽”紋瓦當 3件。S1E5②:10,保存完整,夾細砂灰陶,當心飾“壽”字紋。當面直徑10、邊輪寬0.5、厚1.3厘米(圖18:1)。TG1⑥:3,殘,夾細砂黃陶,當面施綠釉,當心飾“壽”字紋。當面直徑10.2、邊輪寬0.5、厚1.1厘米(圖18:4)。TG1②:24,殘,泥質黃陶,當心飾“壽”字紋。當面直徑8.4、邊輪寬0.3、厚1.3厘米(圖18:5)。
花卉紋瓦當 1件。TN1E4④:1,保存完整,夾細砂黃陶,表面施綠釉,邊輪略寬且凸出當面,當心飾花卉紋。當面直徑10.4、邊輪寬1.1、厚1.1厘米(圖18:2)。
蓮花紋瓦當 TN1E5⑤:1,保存完整,泥質灰陶,當心飾蓮花紋。當面直徑2.5、邊輪寬2.5、厚1.6厘米(圖18:3)。
圖18 出土瓦當
三角形垂尖花邊滴水 TS1E5③:1,夾細砂黃陶,面施綠釉,飾龍紋。與后部瓦面夾角約120°。寬20、高9~12、厚1.2厘米(圖17:2)。TN1E4⑤:3,殘,泥質黃陶,面施綠釉,飾花草紋。與瓦面夾角90°。殘寬14、殘高7.5、厚1.3厘米(圖17:3)。
南薰門遺址此前為道路等現(xiàn)代建筑物覆蓋,加之其上堆填有較厚的廢棄堆積,對遺址的保護起到了良好作用,使得本次發(fā)掘得以完整揭露遺址廢棄時的情況。
通過對南薰門遺址的發(fā)掘,我們形成以下初步認識:
其一,遺址廢棄于民國時期。門道后段填土包含較多門洞建筑構件,應是拆毀城門形成。門道前段的夯土極為堅硬,夯筑較好,說明封堵城門是有意識的行為,該行為發(fā)生于拆毀城門之前。門道及月城內廢棄堆積層位簡單,多呈中間低、兩側或四周高的形態(tài),故回填門道及月城應是從頂部向下傾倒填土。
其二,南薰門城門系統(tǒng)由城門墩臺、門道、水閘、城樓與月城等部分組成,各部分建造時間略有早晚。城門墩臺建成于明代,門道、月城等遺跡均建成于清代,水閘則至民國時才建成。此次工作大體厘清了南薰門的年代、平面布局、建筑結構和營建方式,印證了文獻中對南薰門修葺情況的記載。
其三,明代《武備志》記:“紀效新書曰,大凡城高,除垛城身必四丈,或三丈五尺,至下亦三丈,面闊必二丈五尺,底闊六丈。次城,除垛城身高二丈五尺,底闊五丈。小城,身高二丈,面闊一丈,底闊四丈。此其大較?!?2肇慶南薰門遺址及古城墻與小城規(guī)模相似,相較國內其他古城,小于北方、中原地區(qū)府城規(guī)模,應是明清時期嶺南地區(qū)府城的典型規(guī)格。
其四,城門結構清晰,門道直壁券洞,前窄后寬,前段長約3.7、后段長約10.9米。內設閘門,極可能為兩道,其一置于門洞前段,其二置于門洞前后段相接處。城樓僅揭露6處柱洞,面闊不知,進深應為兩進,據(jù)南薰門遺址歷史照片判斷,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其南側即月城北部亦設月城樓(圖19)。此外,發(fā)掘雖未發(fā)現(xiàn)雉堞,但觀照片可知,月城墻與主城墻頂部皆有雉堞,且雉堞頂部垛墻呈矩形,懸眼為單個?!霸髑鍟r期新筑或維修改建的城池城垣, 絕大部分都改‘凸’字形垛口墻為矩形形式?!?3“垛墻的變化(由唐宋前‘山’字形到明清時期平頭垛墻),懸眼的變化(由單孔到‘品’字再到單孔)” 4??梢?,南薰門遺址月城墻與主城墻的雉堞為明清時期典型形制。
圖19 南薰門遺址古今對比圖
其五,發(fā)掘工作在南薰門外發(fā)現(xiàn)了小城城墻、城門遺跡,考查文獻,應為南薰門月城。月城源于南北朝時期的卻月城;唐代始有月城的稱謂,主要指修筑于水邊的半圜形軍事城堡,其形似新月,因而得名;南宋時,月城成為城墻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卻無常式,其功能因修筑的位置不同而起到不同的防御作用,如南宋靜江府城,甕城前臨護城河,河對岸筑半月形小城名“西月城”“南月城”;至明清時期,月城的形制及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其功能逐漸演變至與甕城相似,如山西《(民國)馬邑縣志》中記明代縣城“……東西二門各有重樓,月城二座……”5,清代《(光緒)肇慶府志》、《(道光)高要縣志》均稱“四門月城”6。
關于甕城形制,文獻亦有記載。如北宋《武經總要前集》記:“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明代《武備志》載:“甕城,約正城大小為廣狹,門上不用敵樓,以有正城,橫立可衛(wèi)也。甕城高必不減于正城,或謂甕低城高,賊即登,可于正城衛(wèi)之,孰如使不得登乎?!?
南薰門遺址月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角矩形,形似彎月,由東、西、南三墻合圍而成,北接城門墩臺,墻高約4.6米,而肇慶古城南城墻高約6.5米,月城墻高度較主城墻低出較多,與文獻所載甕城形制略有差異,或是嶺南地區(qū)的地域特征,為研究明清時期月城建筑形制、結構、功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其六,從南薰門遺址的發(fā)現(xiàn)情況來看,城門及月城結構一應俱全,軍事防御功能十分完備。同時,南薰門緊鄰西江,月城的另一作用便是防洪,月城墻的存在使得洪水不能直接沖擊城門,進入月城的洪水又為閘門所阻。發(fā)掘在門道外側清理出了保存較完整的民國時期水閘遺跡,充分證明肇慶古城墻南薰門不僅擁有軍事防衛(wèi)功能,還具備防洪功能,是集防御、防洪功能于一身的綜合體系。
限于發(fā)掘面積,發(fā)掘工作未發(fā)現(xiàn)馬道遺跡,但城門墩臺、門道、門樓柱洞和月城等與城門相關的遺跡均有發(fā)現(xiàn),已揭露的城門包含土、磚、石、木構建筑等,組成完整、結構復雜,保存較為理想,填補了肇慶古城城門建筑資料的空白,為研究明清時期城門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為肇慶古城墻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領隊:鄧宏文
發(fā)掘:陳雨生、席松甫、龔海洋、尚中克
整理:陳雨生、席松甫
線圖:席松甫
攝影:陳雨生、席松甫
圖20 南薰門遺址部分遺跡
注釋:
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賀次君、施和金點校)[M].中華書局,2005:4629-4630.
2(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M].華世出版社,1984:4424.
3 賈亭立、陳薇.中國古代城墻的垛口墻形制演進軌跡[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37.
4 王浩鈺.中國古代城墻雉堞發(fā)展及演變探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3(1):253-254.
5《(民國)馬邑縣志》卷一《輿圖志·城池》,《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10冊,頁14。
6《(光緒)肇慶府志》卷五《建置·城池》;《(道光)高要縣志》卷七《建置略·城池》。
7(北宋)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守城》,明萬歷27年刊。
8 同2,第44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