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敏,李慧,康純嘉,趙明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肝膽胰外五/肝膽胰外六,河南 鄭州 450052;2焦作市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河南 焦作 454002)
肝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癌癥之一,早期癥狀較隱匿,出現(xiàn)明顯癥狀時多已處于中晚期,錯失了手術(shù)治愈的機會[1]。肝癌動脈介入栓塞是目前無法手術(shù)治療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常用方案,其短期效果較好,能延長患者生命[2]。但由于患者對肝癌本身及動脈介入栓塞治療不了解,易產(chǎn)生抑郁、焦慮情緒,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增加了術(shù)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影響了患者的康復[3]。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是通過一系列護理干預手段,改變患者已有的認知及思維模式,進一步影響其行為方式,從而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疾病,重建心理健康。本研究探討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對肝癌動脈介入栓塞治療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介入科擬行動脈介入栓塞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72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肝癌診斷標準[4],通過病理、CT或MRI等檢查確診;②腫瘤單發(fā)、無法或不愿接受手術(shù)者;③Child-Pugh分級為A級或B級,無介入栓塞治療禁忌證。排除標準:①多個腫瘤或彌漫性腫瘤或腫瘤發(fā)生遠處多發(fā)轉(zhuǎn)移者;②患有肝硬化、肝膿腫等其他肝病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各36例。干預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45~78歲,平均(54.27±6.14)歲;Child-Pugh分級:A級24例,B級1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44~82歲,平均(55.07±5.83)歲;Child-Pugh分級:A級22例,B級14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兩組均予以肝癌動脈介入栓塞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干預、健康教育、病情觀察、不良反應預防和并發(fā)癥處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包括:①認知護理干預:通過集中教育和個別指導相結(jié)合模式向患者介紹肝癌治療手段以及動脈介入栓塞的重要性、必要性、不良反應,糾正患者過往對疾病的不正確認知,形成正確理念及觀念,提高認知水平;②行為護理干預:通過知、信、行模式改善患者治療期間的遵醫(yī)行為,指導患者進行全身肌肉放松,緩解其焦慮和恐懼心理;禁食煙酒,飲食以低脂、低鹽、高維生素、優(yōu)質(zhì)蛋白為主,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兩組均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①心理狀態(tài)評估: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5],各有20個項目,每項評分4分,總分80分,評分越高提示程度越明顯。②生活質(zhì)量評估:采用肝癌生活質(zhì)量評分標準(QOL-LC)評估生活質(zhì)量[6],包括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情緒角色和社會功能4項,每項分數(shù)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生活質(zhì)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的SDS和SAS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的SDS和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的SDS和SAS評分均顯著下降(P<0.01,P<0.05),且干預組的SDS和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SDS和S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SDS和S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1,#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n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組 36 66.87±10.05 46.29±8.15*& 71.04±11.18 49.45±8.62*&SAS評分對照組 36 67.05±9.27 57.18±9.26# 70.72±10.27 57.16±9.72#
2.2 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比較干預前,兩組的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情緒角色和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的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情緒角色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提高(P<0.01,P<0.05),且干預組的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1,#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生理狀態(tài) 心理狀態(tài) 情緒角色 社會功能干預組 干預前 34.59±6.20 31.96±5.29 36.72±5.92 29.13±5.25(n=36) 干預后 51.03±6.75*&47.16±6.09*&54.17±7.68*&44.16±5.27*&對照組 干預前 34.67±5.56 32.16±5.13 37.36±6.34 29.25±4.56(n=36) 干預后 42.52±6.14# 39.26±5.34# 42.14±6.77#37.17±5.02#
手術(shù)是治療肝癌的傳統(tǒng)方法,但患者一旦確診病情多處于中晚期,手術(shù)切除的成功率僅為20%~30%,大多數(shù)患者已無法行手術(shù)切除治療,患者預后不良。對無法手術(shù)治療的肝癌患者,姑息性治療是首選方案,動脈介入栓塞治療是目前最常見的姑息性治療方法,可控制腫瘤生成,縮小腫瘤體積,延長患者生命[7]。但肝癌動脈介入栓塞治療患者往往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8],不僅加速了腫瘤的進展,還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生活質(zhì)量降低。
認知護理干預通過認知教育糾正患者以往對疾病的錯誤或不良認知,使其接受正確的思維及觀念,形成正確的認知模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不僅可幫助患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治療和恢復,而且可減輕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調(diào)節(jié)患者身心平衡,改善心理狀況,減少心理應激給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行為護理干預通過全身肌肉放松和飲食干預等方法,可緩解患者心理困惑,促進患者知、信、行模式發(fā)生改變,從而制定出自己認為可行的、可持續(xù)的、動態(tài)的干預措施,提升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zhì)量[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8周后,兩組的SDS和SAS評分均顯著下降(P<0.01,P<0.05),且干預組的SDS和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情緒角色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提高(P<0.01,P<0.05),且干預組的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jié)果表明,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可減輕肝癌動脈介入栓塞治療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可改善肝癌動脈介入栓塞治療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抑郁和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