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張亞青
(1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外科二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16;2鄭州市管城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 中西醫(yī)結合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心臟瓣膜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臟病類型,隨著疾病進展容易誘發(fā)房顫,增加血栓發(fā)生風險。瓣膜置換是現(xiàn)階段根治心臟瓣膜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患者術后仍然存在房顫情況[1]。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通過對傳統(tǒng)迷宮術進行改良,有效簡化了手術操作,降低了手術創(chuàng)傷,應用于房顫治療效果顯著[2]?;诖?,本研究探討瓣膜置換聯(lián)合同期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對心臟瓣膜病合并房顫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心臟瓣膜病合并房顫患者9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觀察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35~68歲,平均(55.62±2.63)歲;NYHA分級:Ⅱ級12例,Ⅲ級33例。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34~67歲,平均(55.37±2.51)歲;NYHA分級:Ⅱ級13例,Ⅲ級3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jīng)心臟超聲檢查確診;②房顫持續(xù)時間≥1年;③無心臟手術治療史。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先天性心臟疾病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腎臟功能不全者;⑤臨床資料缺失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瓣膜置換術治療?;颊呷⊙雠P位,全麻,開胸后建立常規(guī)體外循環(huán),將低溫心肌保護液從冠狀動脈處注入,充分暴露心臟后行常規(guī)心臟瓣膜置換術,關閉左房,對患者進行復溫,排出左心氣體,開放升主動脈;關閉右房,觀察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撤除體外循環(huán),放置臨時起搏導線。觀察組采用瓣膜置換聯(lián)合同期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治療:患者仰臥位,全麻,以胸骨中央為入路,建立體外循環(huán),首先行左右肺靜脈消融,以左上肺靜脈口為入口行左心耳消融,以左下肺靜脈口實施二尖瓣環(huán)消融,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是否以右房內(nèi)冠脈靜脈竇為入口進行下腔靜脈消融。對線路進行4次消融,完成后行瓣膜置換術,手術結束時放置臨時起搏導線。兩組術后均進行3個月的常規(guī)抗凝治療。
1.4 觀察指標①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使用心臟超聲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房內(nèi)徑(LA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②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抽取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功能指標治療后,兩組的LVEF均顯著提高,LAD、LVEDD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的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LAD、LVED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 組別 n LVEF(%) LAD(mm) LVEDD(mm)治療前 觀察組 45 49.36±4.17 51.28±5.31 58.25±6.15對照組 45 49.35±4.21 50.71±5.33 58.21±6.07 t 0.011 0.508 0.031 P 0.991 0.613 0.975治療后 觀察組 45 57.64±3.32a 40.53±5.14a 50.33±4.11a對照組 45 53.41±2.87a 45.27±5.18a 53.65±4.16a t 6.466 4.357 3.808 P 0.000 0.000 0.000
2.2 血清炎性因子治療后,兩組的IL-6、IL-1β水平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的IL-6、IL-1β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血清炎性因子IL-6、IL-1β水平比較(±s,ng/L)
表2 兩組的血清炎性因子IL-6、IL-1β水平比較(±s,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 n IL-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93.28±27.32 35.13±6.31a 85.36±15.28 28.64±6.47a對照組 45 90.14±26.87 54.68±12.37a 84.76±14.77 61.33±16.55a t 0.550 9.444 0.189 12.341 IL-1β P 0.584 0.000 0.850 0.000
房顫是心臟瓣膜病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若不及時治療,會對患者心功能造成嚴重不利影響,且房顫患者心房中容易產(chǎn)生血栓,增加致死、致殘率[3]?,F(xiàn)階段,瓣膜置換用于治療心臟瓣膜病效果顯著,但難以有效改善房顫癥狀,需進一步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而藥物無法對患者心功能進行徹底恢復,且長期使用容易產(chǎn)生副作用。
研究[4-5]表明,在瓣膜置換同期行迷宮術能夠有效改善心臟瓣膜病合并房顫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但傳統(tǒng)迷宮手術術中切口較多,創(chuàng)傷較大,容易增加手術風險。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對傳統(tǒng)迷宮術操作步驟進行了簡化,有效優(yōu)化了手術路徑,通過電流產(chǎn)生熱量,能有效阻斷患者體內(nèi)異常興奮傳遞,效果較好[6-7]。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瓣膜置換術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同期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治療,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的LVEF顯著更高,LAD、LVEDD均顯著更低(P<0.05),表明聯(lián)合治療在提高心臟瓣膜病合并房顫患者心功能方面效果更為顯著。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的IL-6、IL-1β水平均顯著更低(P<0.05),表明聯(lián)合治療可更有效降低患者體內(nèi)炎性因子水平,減少機體炎性反應,進一步體現(xiàn)聯(lián)合手術在該疾病治療中的優(yōu)越性。
綜上所述,瓣膜置換聯(lián)合同期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可有效改善心臟瓣膜病合并房顫患者的心功能,緩解機體炎性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