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善
摘要:學生課業(yè)繁重導致壓力增大,課余時間也被課程知識占據而缺乏自我探求的精力,不利于學生長遠發(fā)展。對于給學生減負的呼聲由來已久,但最近才真正以政策的形式落實下來?!半p減”的推行正是要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和學生做作業(yè)的時間,來給孩子留下精力去發(fā)展所長。本文主要論述在雙減政策推行的背景下農村學校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關鍵詞:雙減;農村學校;課堂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雙減的本質在于“減負提質”。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課上創(chuàng)傳授知識的效率較低,課程模式單一,使學生缺乏對學習的熱情,無法做到自主學習,成績自然十分平庸。教師改變這一狀況的方法通常不是變革自己的教學方法,而是給學生留下大量作業(yè),擠占學生的課余時間來及用這種低效的方法提升學生成績,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不可取的。雙減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轉變自身發(fā)展的機遇,它迫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革新,從而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一、教師進行結構化備課
備課是在教學外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過程可以忽視,相反,它是決定教師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的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每堂課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但教師為此卻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其中的辛苦甚于授課本身。所以,想要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教師進行結構化備課,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分為多個部分。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針對一節(jié)課的備課并不只是幾個小時的查找資料和設計課堂就能解決的,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在探索中完善備課,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而從課堂角度來說,傳統(tǒng)的師生不對等關系應當被推翻,教師需要將學生放在與自己同等的位置上,不再進行上對下的模式化教學,而是在和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探究中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備課也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這一活動需要師生共同發(fā)力才能做得越來越好。在這其中,教師和學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需要站在各自的立場進行結構化的準備,老師需要勇于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人特點,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在探索中尋求對自我的超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主動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在備課中通讀教材,利用身邊有限的教具來豐富學生的課堂,營造一種具有學習氣息的課堂氛圍。
二、學生資源的開發(fā)整合
除了教師本人的授課之外,對學生進行整合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所謂的有效課堂,指的不僅是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和教師實時互動學習相關知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包括對學生作為順序和分組的有效排列。這需要教師掌握班級上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和個人能力,在分組搭配中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均分,同時讓組內學生的成績呈階梯狀分布,使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組內學習和組間對抗,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利用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勝負欲促進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實現對學生資源的有效開發(fā)與整合。
三、教學情境的精妙設置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還不夠集中,單一的課堂很容易讓學生覺得乏味,進而被其他東西吸引注意力,造成學習效率降低。所以教師需要利用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不斷強化的刺激,使學生的注意力牢牢被課堂吸引,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有效課堂的優(yōu)選手段則是對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數學的魅力,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充足的興趣從而產生自我探索的欲望。課堂也可以并不局限于這個地點本身,它富有多變性的特點,除了教室,它也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將教學局限于課堂本身,可以帶領學生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將課堂設置為開放式的情境,讓情境變成課堂本身。社會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所有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過得更好,而小學數學又兼具生活化,農村的數學教師不妨從田間地頭入手,將學生們能夠接觸到的日常和生活相結合,這種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最能增強學生體驗的情境創(chuàng)設。
四、設問答疑的把握拿捏
學生是課堂的中心,在教學中處于首要的地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是要牢牢把握住這一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授知識的同時絕不扼殺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教師在設置課堂問題時,不妨從一些開放的角度入手,設置能夠進行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分組探討,讓學生充分交流彼此的想法,在交流中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輔導作用,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也不必著急回答,而是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自己尋找答案。當學生對教師提出質疑時,教師應當對學生能說出自己想法的勇氣給予鼓勵,并引導學生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發(fā)現思維的漏洞,從而形成完善的數學邏輯思維。對于課堂上的提問和回答的技巧都不是一日能夠練成的,需要教師在大量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找到自己的教學風格。
結語:
雙減政策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教師不妨借助這個機會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上,教師要注意和學生的溝通,進行結構化備課,依據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對學生資源進行整合,并將教學和情境結合,在課堂上注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使課堂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羅蓉.”減負提質”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0,(007 ):8-9.
[2] 趙紅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真正落實減負提質[J].新課程(小學版),20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