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梅,解金鳳,吉冬麗
肺癌屬于惡性腫瘤中常見的一種,在惡性腫瘤中病死率居于首位,5年生存率僅為16.0%[1]。放療是現(xiàn)階段肺癌的常用治療方式之一,通過放射線的應用,可有效對腫瘤細胞進行殺滅,促進病人相關癥狀有效改善。但在肺癌相關癥狀、放療不良反應等因素的影響下,肺癌病人多會有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出現(xiàn),消極應對臨床干預,致使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難以實現(xiàn)[2]。因此,對于接受放療的肺癌病人,臨床護理中應注重情緒狀況、心理方面的干預,而以往臨床護理多注重治療配合、病情觀察等,難以對病人應對方式、負性情緒等進行改善。正念行為訓練強調(diào)培養(yǎng)病人正念態(tài)度、應對方式,親情護理強調(diào)家屬的關懷、陪伴,本院近年來將其應用于肺癌放療病人干預中,發(fā)現(xiàn)該干預方法在改善病人的應對方式、正念注意覺知、減少不良反應、減輕癥狀困擾、提升生活質(zhì)量等方面效果顯著?,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放療的肺癌病人82例,依據(jù)電腦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45~73(59.01±7.64)歲;病理類型:鱗癌16例,腺癌13例,小細胞癌8例,鱗腺癌4例。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6~73(59.50±7.73)歲;病理類型:鱗癌17例,腺癌13例,小細胞癌7例,鱗腺癌4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年版)》[3]中的診斷標準;②首次接受放療;③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60分;④知曉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臟器功能障礙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②精神疾??;③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④家屬無法配合。此研究滿足《赫爾辛基宣言》,且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理類型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展開常規(guī)護理:介紹放療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安撫病人不良情緒,予以鼓勵,指導病人規(guī)范用藥、合理飲食、科學運動,詳細講解體表標記線的保護方法,劃線不明后及時聯(lián)系醫(yī)務人員,不可擅自描繪或修改。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展開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干預。
1.2.2.1 正念行為訓練 通過面對面宣教、印發(fā)宣傳圖冊等方式向病人介紹正念行為訓練的內(nèi)容、宗旨、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訓練內(nèi)容包括:①正念呼吸訓練。予以舒緩音樂播放,指導病人坐立,閉眼,逐漸將身體放松,集中注意力對呼吸進行感受。②正念身體掃描。取坐位或臥位,引導病人從足部開始,向上逐漸放松直至發(fā)絲,感受每一個身體部位。③正念冥想。坐立、閉眼,對此刻想法進行感受,并體驗此想法產(chǎn)生的、消失的過程,使情緒自然釋放,無需壓抑。④正念交流。組織病人共同展開經(jīng)驗交流、表達疑惑,相互予以幫助、支持。以上訓練以小組團體形式進行,8人左右1個小組,每次120 min,每周1次,持續(xù)4周。
1.2.2.2 親情護理 與病人展開全面交流,在此過程中了解其情緒狀況、家庭成員組成情況、照護者情況等,基于此對其親屬實施心理干預,介紹親屬在病人病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導其注重陪伴、關心、安慰、包容病人,幫助病人緩解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①醫(yī)學應對方式量表(MCSQ)評分。干預前后,分別予以兩組MCSQ評定,量表共3個維度:面對(8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各條目從無至非常明顯分別計0~4分,得分越高,表示此應對方式越明顯[4]。②正念注意覺知量表(MAAS)評分。干預前后分別評定兩組MAAS評分,量表包括觀察、描述、覺知行動、對內(nèi)在經(jīng)驗的非批判性、對內(nèi)在經(jīng)驗的非反應性5個維度,各維度均為3個條目,各條目從幾乎從不到幾乎總是分別計1~6分,得分越高,正念注意覺知水平越高[5]。③放療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的放射性皮炎、骨髓抑制、腹瀉、惡心嘔吐、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④癥狀困擾情況與生活質(zhì)量。干預前、干預后分別通過埃德蒙頓癥狀評價系統(tǒng)量表(ESAS)、癌癥治療功能評價量表肺癌分表(FACT-L)評價了解兩組的癥狀困擾情況與生活質(zhì)量。ESAS通過視覺模擬法計分,0分表示無癥狀,10分表示癥狀極為嚴重;LFACT-L共144分,得分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高[6-7]。
表1 兩組病人MCSQ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MAA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放療不良反應比較 單位:例(%)
表4 兩組病人癥狀困擾情況與生活質(zhì)量比較 單位:分
肺癌在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近20年臨床上關于惡性腫瘤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均顯示肺癌發(fā)病率、病死率占前3位[8]。在不同治療階段,60.0%~70.0%的肺癌病人需實施放療,通過精準放療、全面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使肺癌病人生存期限得以延長,并促進其生活質(zhì)量改善[9]。然而,大量臨床研究顯示,在癌癥癥狀、放療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癌因疲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肺癌病人接受放療的過程中多存在消極情緒,自我感受負擔增加,對治療的配合度降低,不但會影響放療效果,而且可致使其生活質(zhì)量降低[10-11]。
正念行為訓練、親情護理干預是近年來臨床上心理護理的常用內(nèi)容與方法,前者強調(diào)引導病人對正念的行為進行訓練,可使其消極情緒緩解,后者強調(diào)親屬參與護理,可使病人感受到安慰、關懷[12-13]。本次研究通過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的方案對放療病人實施干預,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MCSQ面對維度評分比對照組高,回避、屈服維度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予以肺癌放療病人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可有效改善其應對方式。正念行為訓練通過對病人心理狀態(tài)進行正向調(diào)節(jié),引導病人從個體慣性模式中進行解脫,對自身現(xiàn)存的功能狀態(tài)進行關注,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新的生活。親情護理指導家屬予以病人陪伴、包容、安慰,可使病人對疾病、家庭產(chǎn)生的自我感受負擔減輕,積極應對治療。兩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從不同方面發(fā)揮轉(zhuǎn)變病人負性心理狀態(tài)的效果,可有效提升其積極性,進而達到改善其應對方式的效果。不僅如此,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干預后MAAS各維度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應用于肺癌放療病人中可有效改善其正念覺知行為。正念行為訓練、親情護理均強調(diào)幫助病人解脫感覺負擔,可使病人正面面對自我覺知、疾病不確定感,放松精神狀態(tài),應用正念覺知自主通過理性行為分析并終止不良情緒,保持正向、積極態(tài)度。
對肺癌病人實施放療時,放射性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可能會對機體正常組織、細胞造成損傷,致使病人出現(xiàn)相關不良反應,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14-1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放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對肺癌放療病人實施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有助于減少不良反應。對肺癌放療病人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后,病人應對方式、正念覺知行為均得以改善,正確配合臨床干預,并放松身心,可使因配合不當、過度擔憂等導致的不良反應減少。除此以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干預后ESAS評分比對照組低,LFACT-L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有助于進一步減輕肺癌放療病人癥狀困擾,并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16-18]。肺癌放療病人接受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后,積極情緒得以提升,不良情緒緩解,主動、正確對放療操作進行配合[19-21],并主動進行病情管理,可使放療效果得以提升,并減少不良反應,減輕肺癌癥狀、不良反應癥狀對其生理、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進而促進其生活質(zhì)量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肺癌放療病人施以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應對方式、正念覺知行為,并且有助于減少不良反應、減輕癥狀困擾、提升生活質(zhì)量[19-20]。然而,此次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僅選取本院近1年接受的82例肺癌放療病人為對象,且觀察指標較少,可能對研究結(jié)果的精準性造成影響,使結(jié)論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因此,后續(xù)需進一步展開多中心、大規(guī)模的研究,從而客觀分析肺癌放療病人施以正念行為訓練配合親情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MCSQ與MAAS評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