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美琴
(鄂爾多斯市中心醫(yī)院影像科,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乳腺癌是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性疾病,其起病隱匿,早期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表現(xiàn)出乳房腫塊、疼痛、乳頭血性溢液等癥狀,且在臨床確診時患者病情多已發(fā)展至晚期,因此臨床對于乳腺癌進行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F(xiàn)階段,臨床診斷乳腺癌主要采用病理學檢查,其可對病變組織觀察、分析,進而得出較為準確的病情進展情況,且確診率較高,但其在應用中對受檢者的機體損傷較大[1]。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磁共振(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多b值擴散加權成像(DWI)檢查也逐漸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中,其中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法,主要是通過注射對比劑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并觀察、分析乳腺癌組織血管情況,進而得出診斷結果,但其在應用中易受病灶良、惡性影響而導致誤診[2]。多b值DWI主要是通過不同b值對病灶組織進行DWI的一種檢查方法,其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能很好地反映腫瘤的細胞數(shù)量和含水量等特征,臨床常被用于診斷肺腫塊良惡性、盆腔病變等疾病[3]。本研究旨在探討MRI態(tài)增強掃描與多b值DWI在乳腺癌中的診斷價值,以便尋找出更有效的診斷方案,使得病情能夠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提高患者生存率,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于鄂爾多斯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0例乳腺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予以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多b值DWI及病理學檢查,根據(jù)病理學檢查結果分為良性病變組(36例)與惡性病變組(44例)。良性病變組中患者年齡29~64歲,平均(41.94±5.75)歲;腫塊直徑3~10 mm,平均(5.26±1.25) mm;體質量指數(shù)(BMI)20~25 kg/m2,平均(22.36±1.32) kg/m2。惡性病變組中患者年齡30~64歲,平均(41.58±5.45)歲;腫塊直徑4~10 mm,平均(5.35±1.34) mm; BMI 19~25 kg/m2,平均(22.45±1.12) kg/m2。兩組患者年齡、腫塊直徑、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乳腺疾病防治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者;乳腺均可觸及腫塊者;伴有乳房腫塊、疼痛、乳頭血性溢液等癥狀者;首次發(fā)病,無癌癥病史者等。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存在本研究檢查禁忌證者;有其他乳腺疾病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鄂爾多斯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多b值DWI及病理學檢查。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使用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美國GE Medical Systems, LLC,型號:Discovery MR 750),首先,患者將雙側乳房置于線圈洞穴內,并自然懸垂,然后予以常規(guī)平掃,T1WI軸位掃描參數(shù):重復時間(TR)8.6 ms、視野(FOV)380×380、恢復時間(TE)4.7 ms、掃描時間91 s;T2WI壓脂矢狀位掃描參數(shù):TE 68 ms、層間距 1 mm、FOV 200×200、TR 3 400 ms、層厚4 mm、掃描時間78 s。于常規(guī)掃描結束后,予以患者動態(tài)增強掃描,首先進行0.1 g/kg體質量核磁共振對比劑(GD-DTPA)靜脈注射,注射速度為2.5 mL/s。先掃蒙片,待注入對比劑20 s后,對患者進行再次掃描,掃描參數(shù):FOV 370×370、TE 1.4 ms、TR 4.5 ms,共連續(xù)掃描6次,并獲取成像及時間 -?信號強度曲線(TIC)。多b值DWI檢查:觀察患者病灶信號表現(xiàn),避開壞死、出血等區(qū)域,選擇病變最大截面積層的3個不同位置,并對病灶實體部分進行測量,而后取平均值,層厚 4 mm、TR 5 000 ms、層間距 2 mm、FOV 215×429、TE 90 ms為掃描參數(shù),b 值取 500、800、1 000 s/mm2,并獲取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圖像。其中b=500 s/mm2時,ADC 閾值為 1.32×10-3mm2/s;b=800 s/mm2時,ADC 閾值為 1.26×10-3mm2/s;b=1 000 s/mm2時,ADC 閾值為1.19×10-3mm2/s,若ADC值≤?ADC閾值時,判定為惡性病變,ADC值>ADC閾值時,判定為良性病變。所有圖像均由兩名及以上經驗豐富的臨床診斷醫(yī)師進行觀察、分析,以得出最終診斷結果。病理學檢查:取患者乳腺病灶處組織作為樣本,并將其外送至檢驗科進行病理學診斷,且所有患者均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1.3 觀察指標 ①TIC類型(增強后呈持續(xù)性強化為Ⅰ型;早期強化明顯,中晚期強化程度<10% 為Ⅱ型;早期強化明顯,中晚期強化減退,且減退>10%為Ⅲ型)。以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采用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檢查并對比兩組患者在不同類型TIC中的分布情況。②以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比較不同檢查方法對乳腺癌的陽性檢出率,分別對80例乳腺病變患者采用不同b值DWI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陽性率=(真陽性+假陽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 不同檢查方法診斷乳腺癌的診斷價值。分析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多b值DWI對乳腺良、惡性病變診斷的特異度與靈敏度、準確度。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例數(shù)×100%,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例數(shù)×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TIC類型 經病理學檢查,80例乳腺病變患者其中良性病變36例,惡性病變44例。在乳腺良、惡性病變的TIC類型中,良性病變組中的Ⅰ型患者占比顯著高于惡性病變,Ⅲ型患者占比顯著低于惡性病變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良性、惡性病變的Ⅱ型患者占比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TIC類型比較[?例(%)]
2.2 檢出結果 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乳腺癌的陽性檢出率為61.25(49/80),DWI檢測中,當b值為500、800、1 000 s/mm2時,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8.75%(47/80)、61.25%(49/80)、63.75%(51/80),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 0.104;χ2MRI動態(tài)增強-b值=500 s/mmMRI動態(tài)增強 -b值=800 s/mm2= 0.000;χ2MRI動態(tài)增強 -b值 = 1 000 s/mm2= 0.107;χ2b 值 = 500 s/mm2-b值 = 800 s/mm2=?0.104;χ2b值 = 500 s/mm2 -b值 = 1 000 s/mm2 = 0.421;χ2b值=800 s/mm2 -b 值 = 1 000 s/mm2= 0.107,均P> 0.05),見表 2。
表2 不同檢查方法診斷乳腺癌的檢出結果(例)
2.3 診斷價值 DWI檢測中,當b值 = 800 s/mm2時,對乳腺癌診斷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當b值 = 500 s/mm2時,對乳腺癌診斷的準確度顯著高于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不同檢查方法診斷乳腺癌的診斷價值比較(%)
乳腺癌主要是由性激素、遺傳、環(huán)境等致病因素導致患者機體乳腺上皮或導管上皮組織發(fā)生異常增生的一種疾病,且具有病情進展性快、發(fā)病隱匿等特點。因乳腺癌早期患者多表現(xiàn)為無明顯癥狀,或為乳房無痛性腫塊,故容易被忽視,故當臨床確診時大多數(shù)患者病情已發(fā)展至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且多可能發(fā)生轉移、浸潤,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臨床對乳腺癌進行早期診斷在患者后期治療中可發(fā)揮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病理學檢查主要是通過實驗室檢查乳腺病變組織,進而可明確診斷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以便患者后期選擇、實施對癥的控制措施,但其在應用中具有創(chuàng)傷性、耗時長等缺點[5]。
MRI動態(tài)增強是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因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存在豐富的血供,當掃描信號強化時,病灶組織與正常乳腺組織成像可表現(xiàn)出差異,進而有效分辨病灶組織的形態(tài)學特點及其周圍情況,以有利于診斷,但其在臨床應用中,檢查良性、惡性病灶時可發(fā)生重疊,使得TIC類型存在明顯差異,進而導致確診率降低[6]。多b值DWI主要是通過觀察水分子的運動情況,進而可對人體組織的空間組成信息、各組織之間交換水分情況予以敏感地反映,且不同的b值可反映鑒別不同的病灶組織形態(tài)和病理特征,其中b值越小,越偏重T2加權;b值越大,越偏重擴散像,因此選擇合適的b值可明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確診率[7]。本研究結果顯示,良性病變的Ⅰ型患者占比顯著高于惡性病變,Ⅲ型患者占比顯著低于惡性病變,表明良性病變表現(xiàn)為Ⅰ型曲線,Ⅱ型曲線在良惡性病變中均可出現(xiàn),Ⅲ型曲線多提示惡性病變的可能;可能是由于在動態(tài)強化特征上,TIC類型可以反映乳腺病灶的血流動力學特征,腫瘤生長需要血管來提供營養(yǎng)物質,因此惡性病變組以Ⅲ型為主,良性病變以Ⅰ型曲線為主[8]。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種檢查方式下,乳腺癌的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與多b值DWI在乳腺癌診斷中均具有一定的陽性檢出率。
多b值DWI主要是通過根據(jù)活體組織水分子運動的劇烈情況,予以判定細胞膜結構、細胞繁殖速度等情況,進而有利于從多角度、多方面對病灶進行觀察,得出準確的診斷結果,提高診斷效能[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相比,80例乳腺病變患者當b值 =800 s/mm2時進行DWI檢測,對乳腺癌診斷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升高,且當b值 = 500 s/mm2時進行DWI檢測,對乳腺癌診斷的準確度升高,表明與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相比,多b值DWI在乳腺癌診斷中可有效提高整體的診斷價值,且以b值 = 800 s/mm2時的診斷效能尤為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為,b值越小,DWI越容易受到灌注效應的影響;而b值較大,則會造成組織信噪比和病灶對比噪聲比逐漸減低,圖像質量降低[11],因此也不能選擇較大的b值,故b值 = 800 s/mm2診斷時效果更好。
綜上,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與多b值DWI在乳腺癌診斷中均具有一定的陽性檢出率,而與MRI動態(tài)增強相比,多b值DWI在乳腺癌的診斷中可有效提高整體診斷價值,且當b值 = 800 s/mm2時,DWI檢測對乳腺癌的診斷效能尤為顯著。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單中心研究等不足,使得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臨床可采取多中心、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本研究結果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