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中,吳金華
(1.鎮(zhèn)江市口腔醫(yī)院種植修復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002;2.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口腔科,江蘇 鎮(zhèn)江 210031)
慢性牙周炎是常見的口腔牙周組織疾病,一般由牙齦炎演變而成,當牙齦炎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時,就會導致炎癥蔓延至深層的牙周膜、牙槽骨,最后發(fā)展至牙周炎,也是致使牙列缺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對于牙列缺損患者多以移植材料填補牙齒缺損進行修復。口腔種植技術是現(xiàn)在不斷發(fā)展的新興技術,其具有清潔方便、外貌自然、固位性好、不傷鄰牙等優(yōu)點,又被譽為“人類的第三副牙齒”,能夠讓缺牙患者重新獲得一副更為美觀舒適的“新牙”,現(xiàn)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2]。但種植體是否可以應用于慢性牙周炎的臨床治療仍存在爭議,目前關于牙周炎是否是種植修復的禁忌證、牙周炎患者牙周組織的破壞是否會對種植效果產生影響是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诖?,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對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種植體留存率、齦溝液炎性因子及基質金屬蛋白酶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鎮(zhèn)江市口腔醫(yī)院于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38例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58顆種植體)作為試驗組,另選取38例牙周健康合并牙列缺損的患者(47顆種植體)作為對照組,開展前瞻性研究。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24~56歲,平均(35.77±5.61)歲;前牙種植體28顆,后牙種植體19顆。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25~57歲,平均(35.24±5.04)歲;前牙種植體26顆,后牙種植體32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試驗組診斷標準:參照《牙周病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試驗組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牙列缺損時間在3個月以上者;種植位點剩余骨量充足者等。對照組患者納入標準:無牙周病史者;牙槽骨未見吸收者;口腔衛(wèi)生較為清潔者等。排除標準:重要器官疾病或功能不全者;骨質疏松者;先天性口腔畸形者等。本研究在鎮(zhèn)江市口腔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種植修復,患者術前需進行相關影像學檢測,醫(yī)護人員在確定修復位置后根據(jù)患者個體牙列缺損情況制定種植方案,然后進行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以3%的過氧化氫對牙周袋進行沖洗,防止細菌繁殖?;颊咝g前以西吡氯銨含漱液(杭州民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53,規(guī)格:200 mL∶0.2 g)含漱3 min后吐出,取仰臥位,對牙周及周圍口腔黏膜進行嚴格消毒,無菌鋪巾,并對手術區(qū)域采取局部麻醉。不同區(qū)域手術方法略有不同,缺牙區(qū)在牙槽嵴頂切口,相鄰區(qū)在牙齦溝內切口,植骨者則再作近中切口,隨后分離牙齦與黏骨膜瓣,暴露出骨組織,使用導向鉆對種植床進行擴大處理,擴大深度要與種植體口齊平,在采用微創(chuàng)拔牙后,將牙窩內肉芽組織清理干凈,隨后植入與組織規(guī)格適宜的種植體,最后嚴密縫合牙齦與黏骨膜瓣,關閉創(chuàng)口。術后給予抗炎治療3 d,然后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決定拆線時間,并給予牙周常規(guī)維護。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種植體留存率。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牙周指數(shù),包括牙周探診深度(PD)、改良菌斑指數(shù)(mPLI)、牙齦乳頭指數(shù)(PIS)、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mSBI)等,其中mPLI:無菌斑0分;有菌斑1分;PIS:無齦乳頭為0分,齦乳頭高度<1/2為1分,齦乳頭高度≥?1/2為2分,齦乳頭占鄰系間隙為3分,齦乳頭增生為4分;mSBI:無出血0分;分散出血1分;牙齦溝內線出血2分;自發(fā)性出血3分;PD使用牙探周檢測并記錄[4]。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齦溝液IL-1β、IL-2、IL-8水平,清潔患者口腔后使用濾紙采集患者齦溝液置于5 mL緩沖液中,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齦溝液MMP-2、MMP-8、MMP-9水平,齦溝液采集、上清液制備及檢測方法均同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種植體留存率 對照組患者種植體留存44顆,種植體脫落3顆,種植體留存率為93.62%;試驗組患者種植體留存57顆,種植體脫落1顆,種植體留存率為98.28%,兩組患者種植體留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529,P> 0.05)。
2.2 牙周指數(shù)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PD、mPLI、mSBI水平均顯著降低,PIS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但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牙周指數(shù)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牙周指數(shù)比較(?±s)
注:與術前比,*P < 0.05。PD:牙周探診深度;mPLI:改良菌斑指數(shù);PIS:牙齦乳頭指數(shù);mSBI: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 PD(mm) mPLI(分) PIS(分) mSBI(分)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47 3.56±0.69 1.87±0.41* 0.85±0.06 0.76±0.10* 1.58±0.61 2.26±0.78* 1.32±0.61 0.83±0.08*試驗組 58 3.27±0.80 1.90±0.43* 0.83±0.07 0.78±0.11* 1.79±0.59 2.21±0.74* 1.35±0.68 0.85±0.09*t值 1.963 0.363 1.551 0.965 1.786 0.336 0.235 1.18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齦溝液IL-1β、IL-2、IL-8水平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齦溝液IL-1β、IL-2、IL-8水平均顯著升高,試驗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各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對照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齦溝液IL-1β、IL-2、IL-8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齦溝液IL-1β、IL-2、IL-8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P < 0.05。IL-1β:白細胞介素 -1β;IL-2:白細胞介素 -2;IL-8:白細胞介素 -8。
組別 例數(shù) IL-1β(ng/mL) IL-2(μg/L) IL-8(μg/L)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38 0.58±0.10 0.62±0.11 9.23±4.30 10.66±5.14 5.13±1.23 5.57±1.01試驗組 38 2.11±0.24 2.25±0.26* 65.49±15.33 73.11±14.69* 35.64±7.35* 39.24±7.31*t值 36.275 35.592 21.782 24.736 25.238 28.1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齦溝液MMP-2、MMP-8、MMP-9水平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齦溝液MMP-2、MMP-8、MMP-9水平均顯著升高,試驗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各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對照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齦溝液MMP-2、MMP-8、MMP-9水平比較(?±s?, ng/mL)
表3 兩組患者齦溝液MMP-2、MMP-8、MMP-9水平比較(?±s?, ng/mL)
注:與術前比,*P < 0.05。MMP-2:基質金屬蛋白酶 -2;MMP-8:基質金屬蛋白酶 -8;MMP-9:基質金屬蛋白酶 -9。
組別 例數(shù) MMP-2 MMP-8 MMP-9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38 4.75±1.23 5.22±1.36 0.38±0.07 0.40±0.03 20.37±3.15 21.35±3.96試驗組 38 9.30±1.42 9.95±1.32* 4.56±0.47 4.78±0.44* 41.53±7.27 45.75±7.84*t值 14.929 15.385 54.226 61.222 16.463 17.12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慢性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牙菌斑侵入牙周組織從而引起慢性炎癥,使牙周支持組織被破壞,最后導致牙齒松動和被拔除,是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且由于該病早期并無明顯臨床癥狀,導致患者在確診時往往已經處于牙周炎的中晚期,牙槽骨已遭到嚴重破壞,牙齒松動,牙齦萎縮,對患者的口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傳統(tǒng)的義齒修復分為固定義齒和活動義齒,但固定義齒需要將兩側健康鄰牙磨掉一半來固定人工牙;活動義齒則會對健康的鄰牙造成磨損,都會對口腔內的健康牙齒造成一定損傷[5]。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口腔臨床發(fā)現(xiàn)種植牙可最大程度降低對鄰牙損傷的同時,且能夠維持較好的固定位置,因此,口腔種植技術也逐漸被患者和臨床治療所接受,但目前關于種植修復術治療慢性牙周炎的近遠期療效仍存在爭議[6]。相關研究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牙周健康患者與慢性牙周炎患者修復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7]。同時,也有臨床研究顯示,與牙周健康患者相比,慢性牙周炎患者植體留存率較低[8]。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植體留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口腔種植修復術治療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可取得較好的短期療效。
研究顯示,種植后植入體周圍的炎癥反應是導致種植失敗的重要原因,其機制在于種植體與牙槽骨之間的牙周膜結構缺失,使種植體周圍牙槽骨微生物感染的發(fā)生風險增加,引發(fā)炎癥的產生,進而出現(xiàn)骨吸收[9]。何軍等[10]研究顯示,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的發(fā)生時間多在術后1年內,且時間越長,骨吸收量的變化幅度呈下降趨勢。牙菌斑中可能存在致病微生物,其是導致慢性牙周炎的啟動因子,致病菌及其產物數(shù)量隨著牙菌斑的聚集而逐漸增加,并在牙周支持組織聚集,進而導致牙周軟組織炎癥的產生。因此,可將牙周指數(shù)作為判斷牙周炎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術后6個月PD、mPLI、mSBI水平均顯著降低,PIS水平顯著升高,但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隨著種植體留存時間的延長,慢性牙周炎可能會對種植體周圍組織產生不良影響。IL-1β、IL-2、IL-8是反映炎癥程度的細胞因子,IL-1β、IL-2、IL-8水平越高,炎癥程度越嚴重[11]。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齦溝液IL-1β、IL-2、IL-8水平均顯著高于術前,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6個月后致病菌已大量附著,因此,慢性牙周炎患者經種植體修復治療后應于早期注重種植義齒的清潔維護,以此提高遠期成功率。同時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齦溝液IL-1β、IL-2、IL-8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與牙周健康患者相比,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患種植體周圍炎的風險明顯增加。
基質金屬蛋白酶具有破壞細胞外基質與基底膜分子的作用,機體受到細胞內毒素或炎性因子的刺激,基質金屬蛋白酶類以酶原形式在細胞內分泌,從而加重牙周附著喪失、牙槽骨吸收及牙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12]。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齦溝液MMP-2、MMP-8、MMP-9水平顯著高于術前,且術前、術后6個月各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齦溝液MMP-2、MMP-8、MMP-9水平與牙周炎程度密切相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種植體周圍炎的過程,隨著炎癥反應的加重,基質金屬蛋白酶的水平也逐漸上升。
綜上,口腔種植修復術治療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損患者,雖與牙周健康患者近期療效相當,但其炎癥反應更顯著,從而影響遠期療效,而MMP-2、MMP-8、MMP-9水平與種植體周圍炎存在的一定的聯(lián)系,臨床可通過增加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