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 陳宏偉 沈偉敏*
近年來,甲狀腺乳頭狀癌在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病趨勢急劇上升,其中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占比重也逐年增加[1]。目前臨床上對于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治療方式多以手術為主,然而傳統(tǒng)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大且術后引流量多,頸前瘢痕大,給患者帶來巨大心理壓力,同時增加術后疼痛感,恢復不甚理想。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低位小弧形切口方式行甲狀腺手術,可取得切口小、位置低、瘢痕小等優(yōu)勢,已應用于甲狀腺良性結節(jié)手術[2],然而對于甲狀腺微小乳頭癌的應用情況,有待進一步證實。本文比較低位小弧形切口術式與傳統(tǒng)術式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82例,納入標準:①經(jīng)B超和穿刺活檢明確診斷;②患者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有手術禁忌證;②既往有頸部手術史或放射史;③術前聲音改變。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低位小弧形切口手術)和對照組(傳統(tǒng)手術)各4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項目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觀察組實施低位小弧形切口手術治療,全身麻醉滿意后,患者取平臥位,頭頸部向后拉伸拉直,頸正中胸骨上窩皮紋長約3~4 cm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直達頸闊肌,游離皮瓣牽拉,超聲刀切開頸白線,如手術空間小,可切斷部分胸骨甲狀肌。分離并離斷甲狀腺峽部,離斷健患側甲狀腺,牽拉患側甲狀腺,結扎后離斷甲狀腺中靜脈,必要時可將甲狀腺縫合牽引;緊靠甲狀腺上極,離斷上極血管,避免觸及甲狀軟骨,緊貼甲狀腺,暴露外側及背部,對周圍組織進行分離,將喉返神經(jīng)逐步顯露出來,沿氣管表面游離,并切除患側甲狀腺及峽部,接著清掃患側中央?yún)^(qū)淋巴結,注意保護喉返神經(jīng)及甲狀旁腺,仔細止血后,將負壓引流瓶放置創(chuàng)面經(jīng)切口引出,并逐層依次縫合切口。對照組于胸骨上窩皮紋約2~3橫指做一長約6~8 cm切口,實施傳統(tǒng)甲狀腺癌根治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術后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同時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如術后出血,喉返神經(jīng)麻痹、喉上神經(jīng)、甲狀旁腺損傷、淋巴漏以及切口感染等。VAS疼痛評分標準(0~10分):0分:無痛;1~3分:有輕微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疼痛難忍,影響食欲、睡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x±s)
2.2 兩組患者圍術期VA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VAS評分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兩組在喉返神經(jīng)麻痹、喉上神經(jīng)損傷、甲狀旁腺損傷、淋巴漏、切口感染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兩組患者術后聲音出現(xiàn)嘶啞,均在3個月內(nèi)恢復,對照組出現(xiàn)1例喉上神經(jīng)損傷,出現(xiàn)飲水嗆咳,術后半年基本恢復。觀察組1例患者標本病理發(fā)現(xiàn)甲狀旁腺1枚,對照組2例患者標本病理發(fā)現(xiàn)甲狀旁腺1枚,術后檢查甲狀旁腺素及血鈣均未低下,傳統(tǒng)手術組切口感染1例,經(jīng)積極換藥后2周出院。
對于明確診斷的大多數(shù)甲狀腺癌患者,如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治療目前仍是首選治療方案[3]。然而應用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手術,需在患者頸前留下6~8 cm長切口,術中切口較大,創(chuàng)傷較大,應激反應大,術后痛感高,瘢痕明顯,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zhì)量及心理狀況,尤其對于年輕女性患者,要求切口更小,隱蔽性更好,美容方面要求更高。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提高,如何微創(chuàng)進行甲狀腺手術一直是關注熱點[4]。腔鏡甲狀腺手術需要游離皮瓣,在建立手術操作空間的過程中會導致皮瓣缺血,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組織皮膚壞死,術后易出現(xiàn)皮下積液,甚至感染等[5],尤其是對于腔鏡不熟練,其弊端更為顯現(xiàn),甚至由于操作空間的受限,淋巴結清掃不徹底,導致手術效果欠佳[6-7]。為此,兼顧外觀與手術效果,低位小弧形切口手術逐漸應用在甲狀腺手術治療中,如甲狀腺良性腫瘤[5]。本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而且術后6、12、24 h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由于傳統(tǒng)手術操作切口大,皮瓣游離范圍大,創(chuàng)面較大,滲出較多,且術中以縫扎止血及電凝止血為主,熱傳導能量高,組織損傷較多,而低位小弧形切口術式優(yōu)勢在于手術切口較小,位置較低,切口僅需沿皮膚褶皺,瘢痕更加隱蔽,且由于低位小弧形切口行甲狀腺癌根治術過程中,皮瓣游離較小,盡量不切斷頸前肌群,超聲刀熱傳導弱,封閉血管及淋巴管佳,減少縫扎時間,縮短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小,減少術后引流量,減少留管時間,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感等應激反應,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證實手術安全可行。
采用低位小弧形切口行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技術關鍵及要點:①充分的術前評估及術前準備工作,嚴格掌握適應證,影像學評估甲狀腺大小位置及周圍組織器官關系,麻醉滿意,墊好肩下墊枕,充分伸展,便于操作空間及顯露;②游離皮瓣后,將皮瓣縫合固定懸吊于巾單上,根據(jù)手術操作位置調(diào)整拉鉤方向,充分暴露擴大手術野;③操作必須在直視下進行,精細解剖,遇出血切莫盲目縫扎,必要時在腔鏡輔助下操作;④超聲刀及電刀結合交替使用,盡量減少縫扎操作,必要時鈦夾;⑤先游離甲狀腺峽部,離斷健患側甲狀腺,牽拉患側甲狀腺再游離中靜脈及上極血管,視野暴露更好;⑥手術有賴于術者手術經(jīng)驗豐富,嫻熟的手術技巧及清晰的解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