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寫作能力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小學是學生啟蒙的重要時期,到了高年級以后,更是培養(yǎng)學生作文思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接觸、了解以及走進作文的最佳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喜歡并愛上作文,成為了教師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雖然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但是批改作文時不難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的作文依充滿然陳詞濫調(diào)、缺乏新意,甚至還有學生抵觸、害怕作文。本文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具體策略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希望盡自己所能幫助學生打造一支“生花妙筆”。
現(xiàn)實生活是作文最直接的素材來源,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讓學生觀察或接觸更多的人和事,有感而發(fā),從而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讓作文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生活。
高年級學生大量背誦和套用范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卻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沒有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不能有效開拓學生思路。因此,高年級學生思維的提升就成了重點。學生的思維越開闊,越活躍,寫作時也就越能思如泉涌。這需要教師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機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與生活,鼓勵他們積極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與社會有更多接觸,進而學會觀察社會、感受生活、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實踐證明,高年級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寫的文章會更生動、形象,思維也會獲得很大程度的拓展。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寫作基礎,有了一些情感體驗方面的儲備,但是很多時候依然需要教師的幫助。但是,要想學生的作文水平能夠持續(xù)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融入真情實感,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寫作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其充分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強烈的表達欲望。
五年級第七單元的作文是半命題作文——“______即景”,在教學中,筆者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不同地方的自然美景圖片和視頻,然后引導學生欣賞圖片中的美景,并提問:“你們覺得這些風景美嗎?”學生答:“非常美!”“但是,我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最美的風景從來不會存在于圖片中’,你們見過比圖片還要美的風景嗎?”經(jīng)過筆者的一步步引導,學生紛紛打開了話匣子,“我最喜歡春天的雨景,憑欄臥聽風吹雨,那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啊!”“每次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我都能嗅到空氣中的花香,看到紛飛忙碌的蜂蝶和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伯伯?!薄P者最后說:“看來大家對美景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現(xiàn)在我不能一一聽大家講述自己心中的美景了,你們能用筆描繪出心中的美景嗎?這樣老師就能看到你們每個人心中的美景是什么樣子了!”
如此,通過圖片教學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然情境,讓學生在欣賞自然美景中受到視覺沖擊,從而不知不覺地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喚醒了自己欣賞自然美景的記憶,進而在潛移默化中產(chǎn)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想要將自己眼中的美景描述給他人,最終在欲望的驅使下,主動寫出作文。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經(jīng)過了反復斟酌與篩選,每一篇課文都能體現(xiàn)作者的構思巧妙、視角獨特,具有極為重要的學習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講解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內(nèi)容的過程中,模仿和借鑒課文的寫作手法,揣摩作者的寫作技巧,領悟寫作真諦。基于此,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教材,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用心閱讀,認真思考,再以此為基礎,共同總結與歸納其規(guī)律性,再創(chuàng)造借鑒、遷移和鞏固的機會,從而為學生的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年級課文《金色的魚鉤》通過描寫老班長的神態(tài),將老班長的擔憂以及對革命的忠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可要求學生要掌握人物神態(tài)描寫的方法,通過描寫人物的神態(tài),解讀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種方法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會注意,但凡遇到人物神態(tài)描寫的課文,都會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理解。經(jīng)過長期的堅持和訓練,學生逐漸掌握了用神態(tài)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方法。
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講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及時總結,也是對學生下次作文的指導。因此,教師必須重視作文講評,努力提高講評質量。
首先,品讀優(yōu)秀作文。教師可以選擇一兩篇優(yōu)秀的學生作文,讓學生研究品味,并讓作者介紹寫作經(jīng)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最好能當眾有感情地朗讀,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作文的妙處,又能體會到教師對優(yōu)秀作文的重視,從而受到鼓勵。讀后,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分享自己的感受,共同提高。
其次,分析作文得失。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選擇一兩篇中等偏上的作文,與學生共同討論和分析。所選作文在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上都有很多可取之處,而在思想內(nèi)容和布局謀篇方面又有些不妥。如探討文章立意、內(nèi)容選擇以及結構等方面,而不是討論個別詞句的枝節(jié)問題,因為這沒有什么指導意義,可以讓學生自行修改。通過研究與分析,學生知道了作文的優(yōu)缺點,從中受到啟發(fā),掌握了文章的寫作方法等。
最后,推敲文字??梢詮膶W生作文中選擇一些稍有“疑義”的詞句,引導學生共同分析與推敲。這些有“疑義”的詞句,與其他錯誤明顯的詞句不同。錯誤明顯的詞句,可以讓學生自己修改,而有“疑義”的詞句,則可以讓學生共同推敲。這些有“疑義”的詞句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搜集和積累,教師在批改作文時,也可以有意識地記錄下來,等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時,就可以安排作文講評課。
總之,寫作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智力活動,尤其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各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傳授給學生文化知識,還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寫作思維,讓學生喜歡閱讀,愛上寫作,感受閱讀的樂趣,享受寫作的快樂,從而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