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懿霖 攝影/袁麗 美術編輯/丁國明 趙霞
REPORTER'S
NoTES
人物素描
2019年5月,坐落于天津的國家海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此后,關于這座博物館的“帖文”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持續(xù)發(fā)酵。但和其他“網(wǎng)紅”不同的是,它的熱度好像一直在上升,絲毫沒有降溫。今年的“十一”假期,一位同事帶著全家一起去國家海洋博物館“打卡”,回來之后興奮地在編輯部里向大家強烈推薦。
能得到“天津土著”的肯定太不容易,畢竟在我們的固有思維里,“遠方的才是風景”。
國家海洋博物館到底有何魅力?記者也忍不住好奇,想去一探究竟。
11月,天津已步入深秋,一場寒潮帶來了大雪,卻沒有帶走暖陽和綠意。坐落在濱海新區(qū)中新天津生態(tài)城的國家海洋博物館,仍然被蔥郁和蔚藍所包圍著。
在這里,記者見到了國家海洋博物館館長黃克力先生。
作為游客,人們已經(jīng)看到了海博館的恢弘與大氣,也見識到了展品的豐富和多元。這次采訪,記者想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海博館,聽聽它是如何在一片鹽堿荒地上從破土到矗立、從發(fā)展到蓬勃。
聽說記者想聽故事,黃館長笑著打開了話匣子:“想了解我和海博館的緣分,那得先從我個人的經(jīng)歷說起?!?/p>
在擔任國家海洋博物館館長前,黃克力曾在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天津自然博物館任職,而且就任的時機,都是在創(chuàng)館或改革的關鍵階段。用他的話講,“也許這就是命吧,我是個天生就閑不住的人。”
天津博物館位于天津市河西區(qū)越秀路與平江道交口的文化中心,是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及天津城市發(fā)展歷史的大型藝術歷史類綜合性博物館。由20 世紀天津文博、社教、美術、博覽四個系列的館院匯集而成,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并組建。天津博物館的建筑外形酷似美麗的天鵝,因此備受游客的關注與喜愛。
“我到天博時,正是新館展覽從策劃到落實的關鍵時期,作為展陳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我發(fā)現(xiàn)展陳大綱中的有些設計美則美矣,而站在博物館展示和觀眾參觀的角度上卻未必適合。”作為一座代表城市文化精神與文脈傳承的博物館,展陳對天博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也正是出于一名博物館人的專業(yè)精神,黃克力敢于提出不同的聲音,“我始終認為,展覽是博物館吸引觀眾的核心要素,它不僅應該帶給觀眾視覺的享受,更應該關注如何通過平易近人且意韻悠遠的呈現(xiàn),向觀眾傳遞文明、歷史與文化的訴說。畢竟,只有讓老百姓走得進、呆得住、還想來的博物館,才是真正的好博物館?!?/p>
為了能讓天津博物館的展覽真正走進百姓心里,黃克力翻閱了無數(shù)資料,參考了許多國內(nèi)外的經(jīng)典案例,“因為已經(jīng)到了布展階段,所以我沒有對策展框架本身做過多改動,而是在之前設計的基礎上,基于博物館敘事和觀眾體驗的實際需要,在敘述文本、動線設計、展示形式、表達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边@些想法始終圍繞著“以觀眾為本”的思路展開,在實際布展工作中得到了一致的理解和支持。最終,在團隊共同的努力下,天博這只優(yōu)雅的“天鵝”最終羽翼豐滿,引吭而飛,而黃克力帶隊完成的展覽布局,也成為這座津城文化地標廣受贊譽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在天博是對展陳的“修改完善”,那黃克力接手天津美術館就是對建筑的“顛覆重構”。天津美術館總建筑面積為28065 平方米、建筑層數(shù)為5 層,建筑高度為29.7 米,其中最具特色的二層展廳面積1800 平方米,高8 米,建筑規(guī)格現(xiàn)居全國首位。
“和天博的情況類似,我來到天津美術館的時候,德國KSP 尤根恩格爾建筑師事務所已經(jīng)做好了設計方案,但我認為還有比較大的優(yōu)化空間。”黃克力談道,美術館的功能不僅僅是展示,還要有收藏研究、教育、傳播等屬性,而原有的設計方案并不能很好地滿足這些需求?!霸桨笇⑥k公區(qū)域放在了4 樓,看起來獨立安靜,但實際運營中我們需要經(jīng)常上下樓,非常不便。”立足實際,黃克力對辦公區(qū)規(guī)劃、展廳設計、庫房標準,甚至是大門和電梯設置這樣的細節(jié)都提出了意見。
“美術館是藝術展館,和樂園、商場這些主張激情沖擊的場所不同,觀眾步入后需要有一個心理調(diào)整期,以適應藝術展覽的沉靜和專注。因此在展館規(guī)劃中,應該充分利用時間與空間的過渡,引導觀眾完成心態(tài)的轉換,這樣才能使觀眾真正進入到藝術的語境當中,沉浸和享受觀展的意趣。所以我堅持將原有設計的電動扶梯全部取消,改為步行樓梯。”
樓梯的改變不僅能讓觀眾更好地體驗展覽,同時也擴大了展廳的使用面積。“節(jié)約出來的面積,我將其設計成了教育功能區(qū),美術館也有文化傳播、美學培育的任務,通過打造多元化的藝術課堂、體驗和講座等活動,豐富大家的藝術生活。”
大廳樓梯的改造是大刀闊斧,美術館入館大門的選用則是細致入微。美術館舉辦的大多是裸展,尤其要注意對展品的保護?!罢桂^對溫度、濕度都是有要求的,天津四季分明,夏季潮濕悶熱,冬季風大干冷,美術館的大門作為一道重要的保護屏障,不能將就。”黃克力介紹說,如果采用平開大門,雖然進出方便,但非常不嚴密,尤其是北方沙塵天氣比較多,會嚴重影響展館內(nèi)的空氣質(zhì)量,非常不利于展品的保護。“所以,我堅持采用了更為嚴密的旋轉門?!睆闹黧w到細節(jié),黃克力用自己作為一位老博物館人的敬業(yè)態(tài)度認真打磨,其間無論多難,他也要嚴格堅持標準,絕不馬虎糊弄。
“天生閑不住”的黃克力在完成了天津美術館的任務后,又來到天津自然博物館,開始為北疆博物院的復展而奔走。
北疆博物院不在北疆,它坐落于今天的河西區(qū)馬場道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內(nèi)。這里陳列的不是什么異域文字的書籍,而是數(shù)量龐大的標本、化石、石器和科學文獻。這座始建于1914年的博物館,由法國傳教士桑志華興建。它是中國北方第一座自然博物館,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談到剛剛接手北疆博物院時的境況,黃克力難掩痛心,“因為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北疆博物院一直荒廢著,了解其背景的人無一不為它心痛,我下了決心,無論多難都要讓它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解決爭議、修葺樓宇、盤點標本、復原展陳……為了能讓北疆博物院重新煥發(fā)生機,黃克力輾轉多地,用時3年多,對這段歷史進行全面考證,搜集到了許多材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與鼓勵?!半S著工作的推動,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每天整理資料時,都好像在穿越時空,和桑志華、德日進這些前輩對話。這也讓我深刻感受到,我們所完成的工作,除了物質(zhì)的回歸,更是對科學精神的追溯和致敬?!?/p>
2016年1月22日,北疆博物院經(jīng)過修繕,重新面向公眾開放,這所被譽為中國早期博物館的“活化石”終于又重見天日了。開放當天,眾多媒體和游客紛至沓來,新聞一經(jīng)播出便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強烈反響?!拔覀兒罄m(xù)接待了許多外國友人,他們都是慕名而來,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更是在這里停留許久,不愿離去?!?/p>
三段不平凡的經(jīng)歷不僅收獲了大眾的認可,也讓黃克力在業(yè)內(nèi)“名聲大噪”。本想在自然博物館安穩(wěn)退休的黃克力,又接到上級派下來的新任務?!罢f實話,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工作更為艱巨,首先它的定位是國家級博物館,標準高,其次它的內(nèi)部空間復雜,館內(nèi)面積大、工程難度高。我來到這里的時候建筑主體還未完工,完整的規(guī)劃構想和策展方案也都是缺位狀態(tài),但距離試運營的日子已經(jīng)沒幾個月了?!?/p>
一邊抓施工,一邊抓布展。黃克力對內(nèi)改革體制機制,充分調(diào)動起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對外廣泛聯(lián)絡資源,豐富海博館的內(nèi)容和項目。高標準是黃克力堅守的底線,“國家級博物館的建設,是我國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的一個重要標點,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藍色愿景的窗口。唯有高站位、高水準、高質(zhì)量的展館規(guī)劃和展館設計,才能與它‘國’字號的身份相匹配?!?/p>
撂下“狠話”的黃克力用自己的實力和能力再一次交上了漂亮的答卷——2019年5月,國家海洋博物館“乘風破浪”而來,正式向公眾開放試運營。在2.3 萬平方米的展陳面積中,黃克力用多個維度的展示,勾勒出關于海洋的不同側面——它是生命源起的蔚藍搖籃,也是仍待探索的未竟之地;它是不可撼動的藍色國土,也是溝通全球的天然通道;它是自然饋贈的豐饒寶庫,也是急需保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多元的策展視角,勾勒出“海洋與生命”的永恒主題,也讓天津濱海新區(qū)又多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文化寶藏”。
采訪中,黃克力一直在強調(diào)博物館的價值和意義,“一個好的博物館一方面能引發(fā)觀眾的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它也應該給觀眾帶來放松和愉悅的享受,成為受人喜愛的休閑空間?!痹鰪娪慰宛ば?、提高展館的附加值,是黃克力和其團隊現(xiàn)階段的努力重點。今年“十一”期間,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也沒能阻擋游客的熱情?!盀榱四艹浞终宫F(xiàn)海洋的樂趣,我們引進了多艘帆船、快艇,在海博館參觀結束后,游客可以乘船到下一個景點游玩,不僅解決了反復存車的困擾,還能享受海面航行的樂趣?!秉S克力透露,下一步,他們還將與知名品牌聯(lián)手,打造海博館主題酒店,屆時將會為大眾的濱海文旅之行奉上又一項特色體驗。
在采訪中,黃克力也講了許多專業(yè)知識,讓記者知道了原來辦展并不是簡單的介紹和陳列,它需要將時光與文化的積累轉換成通俗且富有魅力的表達。記得馬未都先生曾說:“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伴隨終身的樂趣,一定是文化帶來的?!币郧皣鴥?nèi)少有人愿意走進博物館,大家更愿意看山、看水、逛樂園。但現(xiàn)在,隨著物質(zhì)水平的提高,大家對于精神層面的欣賞和追求逐漸受到關注,而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中的價值和意義就顯得日益重要。
新的時代賦予了博物館新的使命,對于未來,黃克力充滿著信心與期待:“我是新時代博物館熱潮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也是向世界、向公眾展示和講述中國故事的追夢人。面對未來,我唯有盡己所能,永不懈怠地傳遞出屬于中國與世界的,悠遠動人而又充滿希望的文化回響?!?/p>
EXCLUSIVE
DIALoGUE
獨家對話
記者:聽得出來,您對北疆博物院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于這段歷史以及經(jīng)歷,您能再詳細地分享一下嗎?
黃克力:的確,北疆博物院傾注了我們大量的心血。北疆博物院的意義絕不僅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舊址這么簡單,它是我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曾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
北疆博物院的建設者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桑志華。盡管身為神職人員,但桑志華更為出名的身份是地質(zhì)學家、古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
1912年,桑志華獲得動物學博士學位后,便向耶穌會提出對中國北方地區(qū)進行全面科學考察的計劃。1914年的3月25日,桑志華到達天津,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科考之旅。
此后25年中,桑志華以天津為大本營,考察的腳步遍布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內(nèi)蒙古與東北各省,乃至西藏東部,有些海洋標本則取之于膠東半島附近的海域,總行程長達5 萬公里。而這些考察的收獲匯聚而成的,就是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的建筑由當時著名的比商義品公司設計、監(jiān)造,至1925年落成。1928年5月,正式面向公眾開放。1938年,由于局勢動蕩,桑志華被迫回國。作為一名科學研究者,桑志華離開前,不僅留下了北疆博物院的這座建筑,更給中國、給天津留下了20 多萬件自然標本,近萬張照片,1.7萬多冊圖書,以及大量的文物和民俗收藏品。今天的天津自然博物館,有著40 余萬件館藏生物標本,而這其中近半數(shù)傳承自北疆博物院??梢姳苯┪镌簽樘旖颉橹袊淖匀豢茖W事業(yè)作出的貢獻是何等珍貴。
正因如此,在我接手北疆博物院復展工作時,就堅持一定要“修舊如舊”,真實地保留北疆博物院一百多年前的模樣,不管是陳列、擺設,還是建筑上的一磚一瓦,都要維持原狀。我的想法是,當今天的我們看到北疆博物院時,感受到的不光是科普的意義,更是歷史的意義、人文的意義。當觀眾沉浸在時光回溯的氛圍中去觀看和思考,我想那種科學精神的厚重與沉淀,將是現(xiàn)代新建博物館難以企及的。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國家海洋博物館的背景及意義。
黃克力:蔚藍的海洋,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生命的起源之處。她孕育了自然萬物的壯麗奇?zhèn)?,滋養(yǎng)了人類文明的鮮活色彩,也在長久的歷史記憶里,勾連起地域、民族與邦國的跌宕往事。
對于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來說,海洋的意義又多了一層厚重與復雜。從刳木為舟的先民,到云帆濟海的盛世王朝,中國人走過了與海相知的數(shù)千年時光。今天的中國,不僅是擁有960 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陸地大國,更是擁有1.8 萬公里海岸線、1100 多個島嶼的海洋大國。今天的中國人,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理解這蔚藍國土的神圣意義。
眾所周知,21 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今日之海洋,早已成為陸地之外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二空間。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jīng)略海洋,不僅是當下之世的因勢利導,更是關乎未來的謀略長遠。正因如此,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蔚藍之夢,到“堅持陸海統(tǒng)籌,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建設海洋強國”的遠景目標,我們中華民族向海而行、向海而興的號角正在不斷吹響。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生動詮釋建設“海洋強國”之路上的堅守與輝煌,也在時代的意義之外,又多了一份以更加廣闊的視野為全球海洋建設和海洋合作謀篇布局的胸懷與作為。
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關鍵一步,國家海洋博物館的籌劃與建設,則成為新時代藍色傳奇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跨越十余年的籌劃與建設過程,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國家海洋博物館的重要價值。作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其所傳遞的內(nèi)涵,不僅關乎泱泱中華與海相伴的悠久歷史和向海圖強的不懈追索,更關乎宇宙、地球與生命的來龍去脈,關乎海洋與人類的宏大命題,關乎構筑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精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