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琦玨
(蘇州市姑蘇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江蘇蘇州 215000)
近日,教育部頒發(fā)了《培智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施方案》,這對我們這些一線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大喜事,它能夠為我們指引方向,明確目標。但當我們踏進教室,卻發(fā)現,教材是老的,課程是舊的,它們根本無法滿足智障兒童的特殊需要。老教材中刻板、守舊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更是與現行的特殊教育理論背道而馳,為此,筆者認為,改變教材,運用新課程理念進行課堂教學刻不容緩,勢在必行?,F以“認識時鐘”這一數學單元活動為例,談談筆者對舊教材改編的一些探索。
由于智障學生缺少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性、條理性都很差,因此,教材中運用書面形式來表達的教學內容往往不能為學生所理解。為此,筆者將教材內容融入一個個情景,通過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使單調枯燥的數學內容呈現于生動形象的鮮活畫面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學內容。
例如,時鐘單元中,在進行“認識秒”的教學活動時,為了使學生感受1秒到底有多長,筆者向學生展現了許多生活中用秒來計時的情景,如過馬路時等待紅綠燈的計時器;電視娛樂節(jié)目“星光大道”中主持人與觀眾齊聲喊出的“倒數5個數”口號;火箭發(fā)射時的倒數10秒……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個個有趣的場景,使學生親身感受秒的實際長度,并體會到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尋找生活中的秒,充分理解1秒到底有多長。
又如,在認識鐘面時,筆者制作了動態(tài)的鐘面課件,通過演示課件中的時針、分針,請學生觀察分針旋轉一周,時針走了一大格,就是一小時。利用直觀教具,將教材中靜態(tài)的內容變?yōu)閯討B(tài)的畫面,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很快學會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
培智學校數學教材的編制源于普通小學數學教材,因此其中或多或少隱含著普通小學數學的教學邏輯。由于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與普通的小學生有很大差異,尤其是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差懸殊,因此,培智教師應針對智障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學習能力對教材進行相應的變革,讓教材來適應學生。
如教材中認識數字計時的時鐘環(huán)節(jié)是在認識了鐘面之后,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對鐘面有了一定概念的基礎上再加入數字計時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智障學生對鐘面上時針、分針、秒針之間60進制的理解是十分困難的,往往在教學了很多教時后學生仍不能很好地理解,更不用說看鐘說時間了。同時,筆者發(fā)現,現如今生活中使用數字計時鐘的場所往往要多于鐘面時鐘,試想:學生手上戴著的電子手表;車站站臺上的電子時鐘;學校門衛(wèi)處的數字式時鐘……到處都是用數字計時的時鐘,那么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先學會看簡單易懂的數字鐘,先解決他們生活中無時間概念這一大難題,然后再引入鐘面的認識呢?《新方案》提出“以生活為核心”理念,教師應反思教材,將教材與生活緊密結合,大膽變革,避免學生為“學”而學,而應使學生為“用”而學,充分體現出數學源于生活。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認識數字計時時鐘環(huán)節(jié)提到了第一課時,將其作為學習認識鐘面的一個導入,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已對數字時鐘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學生學得非常有成就感。
中重度智障兒童多半伴有多重障礙,多重殘疾,處于同一班級的學生往往個體差異突出,理解、記憶等各方面能力相差甚遠。有的學生機械記憶力較強,但理解力差;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但思維缺乏邏輯性;而有的學生甚至很難參與集體授課,對所學知識根本無法理解。面對這樣一種參差不齊的狀況,筆者認為生搬硬套教材已不能適應課堂教學的現狀了,最終只會產生能力強的學生得到發(fā)展,而能力弱的學生永遠得不到提高的結局?!缎路桨浮诽岢觥耙话阈耘c選擇性相結合”原則,要求“在課程設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殘疾學生的教育需求,通過一般性課程來滿足其生理、心理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同時滿足學生的個別化需求,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fā)展?!币龅竭@一原則,只有從教材改革入手,將教材內容進行難易層次劃分,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選擇適合其學習的教學內容,將教學目標分層分類,為學生量身定做個別化計劃,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其自身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如在“時、分的認識”教學活動中,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將教學內容按難易程度分成了A、B、C三個層次,并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預設制定了A、B、C三類目標。
情感目標:
A.能積極參加數學活動,主動運用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yǎng)自主性;知道應珍惜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B.能在教師引導鼓勵下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yǎng)主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
C.能在教師幫助下參與活動,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責任心。
技能目標:
A.能自己操作鐘面,觀察鐘面上時針與分針所指的位置,并正確說出;能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對分針走了多少大格進行計算,得出幾分。
B.能在教師的語言提示下操作鐘面,說出時針與分針在鐘面上所指的位置;能用點的方法得出分針走過了多少小格,表示幾分。
C.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跟說幾時幾分。
知識目標:
A.能正確理解時、分之間的進率,知道1時=60分;能分清時針與分針走1小格、1大格所表示的不同時間概念。
B.能在教師的語言提示下說出1小時=60分;能在教師的語言提示下分清時針與分針每走1小格、1大格表示的不同時間概念。
C.能在教師的幫助下知道時針與分針表示的時間是不同的。
課程整合目標:
語言目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緊緊抓住師生、生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有的放矢地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交往能力
生活目標:對一日生活的合理安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知道在一天的什么時候該干什么,進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
不難看出,同一本教材,針對不同學生就產生了不同的教學內容。A類學生理解力、記憶力較強,就讓他們學習比教材更多的教學內容;而對于C類學生,由于其思維能力較差,對教材中過多的教學內容根本無法理解掌握,則干脆刪減掉不為他們所理解的內容,適當降低教學要求,選擇適合C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內容,使他們也能有所收獲,體驗成功的快樂。
中重度智障學生由于智力缺陷而導致各方面能力低下,往往存在自卑、膽怯、不自信等弱點,對所學內容常常因從未接觸過而產生冷漠、無興趣的現象。為了避免這些現象的產生,筆者將教材內容提前展現給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前先進行必要的知識準備,信息收集,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減少陌生感、畏懼感,從而在課堂中能夠表現出自信、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拓展師生、生生間的交流空間,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如在開展“認識鐘面”教學活動時,為了使學生對本次活動產生興趣,筆者在課前向學生提供一張家庭生活作息調查表,請學生回家后觀察自己的一日作息,并將觀察到的結果進行記錄,向學生提出:如果遇到問題可尋求父母家人的支持和幫助。在填寫作息調查表的過程中,既能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形成初步的概念,又可提高學生尋求幫助、主動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為將來融入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特教教師面對的是各種不同缺陷、不同障礙的學生,對于教學這類學生,根本沒有什么統(tǒng)一的教材,教師在教授這些學生時,心中應該有著無數套不同要求、不同內容的教材,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特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