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艷華
(桂林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西 桂林 541002)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植物,全世界有將近八成以上的油茶資源源于我國。據了解湖南,廣西等南方省份均是油茶的重點種植地區(qū)。隨著人們對于健康養(yǎng)生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了解并使用茶油。這是因為油茶中的天然茶油可以有效地對一些老年疾病起到預防和抑制的作用。在國際上,茶油還被稱為“東方的橄欖油”。這一美譽也代表著油茶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油茶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茶籽樹,由于其種子能夠榨出油,所以一直被人們稱為油茶。因為地域不同,所以病蟲害的種類也不同,但主要的病蟲害種類相對一致。主要的蟲害中有:蚜蟲、蚧殼蟲、茶角胸葉甲、茶籽象甲等;這些蟲子在茶籽樹中會給油茶帶來不同程度的病害,例如:炭疽病、軟腐病等,嚴重的會從根部潰爛。在對油茶病蟲害進行防治前,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就病蟲害的實際情況展開針對性的治療,這樣才能有效解決蟲害問題。
在確定油茶的病情之前,相關人員首先應當對油茶的病害種類、發(fā)生的范圍、病害程度等有明確地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線路踏查的方法展開調查,根據油茶的病情程度將其劃分為三個等級,將發(fā)病率<5%的病害劃分為輕度病害、發(fā)病率>5%,<15%為中毒病害,發(fā)病率>16 位重度病害。
當前我國對于油茶的病蟲害研究相對較為淺顯,這也是導致病害蟲的蔓延速度較快的主要原因。由于防治技術不強,有時候即使對發(fā)生病害的油茶進行救治,但這些病害蟲的演變速度非常之快,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適應環(huán)境,這也造成了病蟲害的工作一直無法得到徹底性解決的情況。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對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通過科學領域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對于植物中的有害生病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結論。由于當時我國對于該方面的認知程度不高,且重視的內容也不同,但隨著時代發(fā)展,逐漸顯露出在設備、專業(yè)知識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落后。這些落后的認知,對于我國在林業(yè)經濟方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目前已知的油茶病蟲害病癥已經超過了36 的種,病蟲種類已經超過了130 種。這也說明了我國的油茶病蟲害情況異常嚴峻,如果還找不到好的治療方法,這樣一味地放任病蟲害持續(xù)發(fā)展,很快就會對油茶的產量及生產質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到時候不但油茶的生產量會減少,周圍的其他種植物也會受到蔓延和影響。
物理防治的方式適用于蛀干害蟲、種實害蟲以及食葉害蟲。對于油茶的無公害防治應當在病害早期就開始進行,當發(fā)現油茶有病害跡象時,應當對其附近的雜草和病葉進行清理,合理的對其實施排灌,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將油茶的土壤濕度進行控制,除了控制土壤濕度,在防治過程中還可以根據油茶的生長狀況進行少量的氮肥添加,假如油茶生長得較為緊密,可以相應的減少其中的苗木,將密度大致控制在1200 株左右/hm2。每天定點對茶園進行清理,發(fā)現有生病或枯萎的樹枝也應當及時剪掉。觀察被剪掉的病果和病葉,如果病害較重,應當對其進行燒毀,剩下的在秋冬季時可以深埋在土壤中。對付蛀干害蟲需要將物理防治和撫育兩種技術進行融合,先將害蟲聚集的枝葉修剪并燒毀,達到無公害防治的目的;面對種實害蟲,種植人員應當對其落下的果實進行收集,最后集中來處理幼蟲,采下的茶果要先放在平地上暴曬,幼蟲會在其中自然死亡,這時再借助一些引誘劑將成蟲誘殺;面對食葉害蟲,工作人員應當在害蟲尚在蛹時期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摘除,利用害蟲的卵期,使用卵塊作業(yè)的手段來對其進行治理。
除了上述的物理防治方法,還有一種方法特別有效,這就是燈光誘殺術。由于很多昆蟲都有強烈的“追光”屬性,所以在對其進行防治時,可以在植物上方安裝各類燈光,對捕捉到的害蟲進行直接誘殺?;蛘咴谟筒柘路戒伾纤芰喜?,通過搖晃油茶苗木的方式,將病害蟲抖落。除了可以吸引到害蟲,燈光也可以吸引很多以油茶樹病蟲為食的昆蟲,例如金龜子,這些昆蟲有很高的“假死性”,當二者因為燈光聚集在同一空間時,也能起到大量減少病害蟲的作用。
生物方式方法適用于一些溫度及空氣濕度均較高的時節(jié),借助白僵菌或多角體病毒對油茶進行防治。在病害發(fā)生的早期階段,使用發(fā)酵菌或大蒜葉液制成相應的比例可以成為良好的生物劑,利用其他作物的驅蟲功能來對茶樹展開無公害的防治措施,必要時也可以在合理范圍內使用一些農藥;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果實進入膨大期,對于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應當進行嚴格的控制,嚴禁油茶出現農藥殘留的情況,盡量還是用生物藥劑進行防治。常用的生物藥劑使用方式為小容量的噴霧,先對油茶的苗木進行小容量噴灑。再借助一些自然界中的蟲害天敵進行保護。比如在油茶附近釋放一些以肉食為主的瓢蟲、蜜蜂等專門使用茶油蟲害的昆蟲。如果遇到蚜蟲或蚧殼蟲防治,也可以使用中華盾瓢蟲或者紅瓢蟲對茶油進行無公害防治。除了常見的昆蟲,青蛙、鳥類也是茶油病害蟲的天敵。通過人工對上述動物進行人工或自然繁殖,能夠有效減少茶油病害蟲的發(fā)生率。生物防治的方式同時也是對于茶油防治傷害最小的,除了“以蟲治蟲”,還有“以菌治蟲”、“以菌治病”的各種民間生物防治方式。這些方法在一些茶油種植地區(qū)已經得到了應用,例如在油茶花花期使用芽孢桿菌來治療油茶的炭疽病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對油茶病蟲害進行化學防治時,首先要對油茶病蟲害的生病周期進行精確了解,再針對油茶病蟲害的程度配備相應的化學藥劑。例如炭疽病應當配備1%的波爾多液可濕粉劑400-600 倍液,每15 天左右就要對油茶進行化學藥劑的噴霧,每次噴3 次左右,即可起到治理蟲害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化學藥物存在著較大的刺激性,如果比例失誤可能會對油茶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在對其進行防治時應當嚴格遵守規(guī)范的指標,切勿為了防治效果將濃度增高。除此之外,利用化學藥劑噴施的時機也有所要求,在配比時,盡量不去使用有毒或者農藥殘留性較強的藥品。
例如在治療根腐病時,可以先在油茶種植之前將棉隆和氟環(huán)唑等一些化學藥劑對于土壤先進行處理,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根腐病的發(fā)生。如果仍舊出現了根腐病,可以用50%的甲基托布津與可濕性粉劑400 倍液進行配比對油茶的苗木根部進行灌溉,以此來實現無公害的防治。蚜蟲與蚧殼蟲對于苦參堿可溶性藥劑完全沒有招架能力,利用苦參堿對付蚜蟲和蚧殼蟲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上述的藥物,還可以根據季節(jié)來對油茶進行化學防治,夏天時在油茶苗木上噴灑0.3 的波美度、春秋季噴施1 波美度、動機時噴施3 波美度,都可以對油茶起到良好的無公害防治效果。
隨著油茶樹病蟲害的發(fā)生,我國對于油茶樹病蟲害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加強,在該領域的研究技術人員均取得了優(yōu)秀抑制和防治效果。但從大環(huán)境的綜合效果來看,仍然還有大量的提升空間,相關技術人員應當在提高油茶的生產產量與質量的同時,以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前提對油茶的病蟲害防治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提升,既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又能提高油茶的經濟效益。油茶研究的技術人員也應當定期對種植人員進行方法和知識的培訓與普及,利用當代的先進科學技術幫助我國在油茶病蟲害的防治上取得更好的效果,讓油茶實現可持續(xù)性的經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