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嬌
(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氣象局,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赤峰地區(qū)處于華北北部,其暴雨有著華北暴雨的共同特點,預報難度也較大。因此,針對2017年8月2日-8月4日赤峰地區(qū)暴雨進行分析,對暴雨預報積累經驗有著一定的科學意義。
2017年8月2日10時-8月4日7時,赤峰市出現強降水天氣,其中寧城縣東南部、敖漢旗大部地區(qū)降水量在100mm以上,過程中伴有短時強降水出現。8月2日17時-8月3日18時,敖漢旗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達214.4mm,最大雨強為44.5mm/h;寧城縣大部地區(qū)出現暴雨天氣,其中東南部地區(qū)降大暴雨,最大降水量達213.8mm,最大雨強為52.4mm/h。8月3日傍晚,松山區(qū)出現短時強雷雨天氣過程,其中初頭朗鎮(zhèn)、崗子鄉(xiāng)最大小時雨強分別為44.9mm、21.3mm。降水主要分布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8月2日11時-8月3日02時,其主要特點是短時雨強大、強度變化波動顯著;第二個階段發(fā)生在8月3日03時以后,降水強度逐漸穩(wěn)定,降水效率高,表現為穩(wěn)定降水的特征。以寧城氣候校準站為例,該站8月3日03-04時,雨強為52.4mm/h,到8月3日8時左右,該站雨強仍達34.4mm/h,降水效率非常高;寶國圖站同樣在8月3日02時開始,降水一直表現比較平穩(wěn),小時降水量都在10mm~30mm左右,降水效率也是十分高的。
8月2日08時,500hPa,內蒙古河套地區(qū)有一高空槽存在,赤峰市主要處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外圍控制之下,副熱帶高壓以塊狀形式退居海上,東亞沿岸高壓脊較弱,但與副熱帶高壓疊加,副高北抬至40°N附近,形成高壓壩,出現典型的“東高西低”形勢。9號臺風納沙已經登錄我國,位于長江中下游一帶,氣壓場上無閉合環(huán)流,但在風場仍然可見閉合低值中心,形成“北槽南渦”的有利天氣形勢。副熱帶高壓與臺風之間的南風加強,不斷向華北地區(qū)輸送水汽和熱量。850hPa,臺風的閉合環(huán)流更加明顯,副高東退減弱,使得南風急流明顯加強,中低層水汽通道逐漸建立。到8月2日20時,臺風進一步減弱,與北部槽合并成一個南北貫通的大槽,東部副高略有北上,與東北地區(qū)高壓脊在下游形成一定的阻擋,使得槽移動緩慢而略有加強。850hPa,南風急流明顯,輸送水汽能力更強,赤峰市位于急流出口區(qū)左側,形勢非常有利于暴雨的產生。8月3日08時,高空槽進一步靠近赤峰市,副熱帶高壓進一步減弱東退,阻擋形勢依然存在; 850hPa槽進一步加深成低渦,低空南風急流更加明顯,赤峰市中部有切變存在。8月3日20時,高空槽移過赤峰市,下游阻擋形勢崩潰,副熱帶高壓加強西伸,低層依然受低渦控制,切變位于赤峰市南部,考慮南部降水殘留,北部降水結束。
8月2日08時,赤峰市主要受低壓帶控制,在地面輻合線附近出現零星降水,最大降水量為6mm,此時臺風氣旋位于長江中下游一帶,在臺風外圍有明顯的雨帶。到8月2日20時,臺風氣旋北上,外圍雨帶已經延伸到渤海地區(qū),赤峰市仍然受低壓帶控制,在地面輻合線附近有降水出現。到8月3日02時,地面氣旋明顯北上并且加深到997.5hPa,赤峰市處于倒槽頂部,輻合更加明顯。到8月3日08時,地面氣旋進一步北上,位于氣旋頂部的赤峰市東風輻合對降水非常有利。
筆者在分析暴雨過程的水汽來源時采用了美國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空氣資源實驗室開發(fā)的軌跡模式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 ,該模式平流和擴散計算采用拉格朗日方法,通常用于跟蹤氣流所攜帶粒子的運動軌跡。筆者選取了降水最大站寶國圖站,垂直方向上選取1 000m,1 500m、3 000m以及5 000m 4個高度層次作為模擬的初始高度,計算后向積分72h和48h時的三維運動軌跡,并每隔6h輸出軌跡點的位置及相應物理量場。
采用HYSPLIT模式模擬的不同層次的水汽軌跡顯示,1 500m和1 000m左右的低層水汽則主要來自黃海和西太平洋,偏東水汽占據一定比例。從垂直分布上看,1 000m以下的水汽貢獻主要來自西太平洋,中層的水汽貢獻則主要來自南海和東海,高層水汽貢獻則主要來自西太平洋。3 000m和5 000m的水汽主要來自南海,并且從垂直分布上看也是比較一致。
對流層中層的水汽主要來自南海,隨著時間推進到48h,水汽來源主要來自臺灣海峽,沿著偏南水汽通道輸送到赤峰市;中低層則主要考慮來自東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占據絕大多數。
從雷達演變來看,此次降水過程主要分為兩個時段,分別為對流降水階段和穩(wěn)定性降水。在8月2日19時46分,雷達回波呈現出分散的、塊狀回波,回波強度最大達到57dBZ,具有明顯的對流性降水特征,此時對應的全市的降水量表現極不均勻,降水強度變化很大;而到了8月3日05時03分,回波呈現出均勻的片狀回波,大部回波都在35dBZ以下,具有明顯的穩(wěn)定性降水特征,相應的此時降水量表現比較均勻穩(wěn)定,降水效率很高。
對應的紅外云圖上可以看到,8月2日19時45分,赤峰市上空僅有一些分散的低云存在,與雷達回波相對應,而在河北東部、遼寧南部和渤海北部一帶有明顯的中尺度對流輻合系統(tǒng)存在,邊界比較光滑,梯度大,隨著系統(tǒng)的不斷東北上,到8月3日02時左右,該中尺度對流輻合系統(tǒng)移至赤峰市南部,開始高效率的降水,到8月3日05時00分,云系表現為高空槽云系特征,同時上述中尺度對流輻合系統(tǒng)分裂為3個部分,此時在赤峰市敖漢旗大部以及寧城縣東部出現了明顯的降水。
從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上來看,8月2日20時,850hPa赤峰市南部略有水汽的輻合,而700hPa的水汽輻合已經非常明顯;到了8月3日08時,850hPa水汽輻合有所加強,700hPa依然有水汽輻合,但是強度減弱。
假相當位溫場,8月2日20時,700hPa有明顯的高能舌伸向赤峰地區(qū)南部;比濕場上,8月2日20時,南部地區(qū)比濕已經達到14g/kg~16g/kg。大氣變得高能且高濕,低空急流以及切變線的觸發(fā)引發(fā)了赤峰地區(qū)南部的暴雨以及大暴雨天氣。
通過對2017年8月2日-8月4日高空、地面天氣形勢以及水汽來源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此次暴雨是高低空與中緯度系統(tǒng)相互配合的結果,大尺度環(huán)流形勢為東高西低、南渦北槽,副熱帶高壓與西風帶高壓脊疊加形成高壓壩,使西風槽東移緩慢;天氣尺度影響包括低空低渦、切變線和低空急流等。地面影響系統(tǒng)主要是臺風倒槽。②此次暴雨的水汽來源主要是來自南海、東海、黃海和西太平洋,低層水汽主要來自東海、黃海和西太平洋,偏東水汽貢獻較大,而中高層水汽則主要來自南海。③從衛(wèi)星云圖以及雷達圖像上明顯看出此次降水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前期對流降水和后期的穩(wěn)定性降水階段。對流性降水階段雷達表現為明顯的分散的、塊狀回波,而穩(wěn)定性降水則為均勻的片狀回波。衛(wèi)星云圖表現與雷達圖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