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宋云彬日記》及其他相關(guān)史料,通過梳理宋云彬個人的出版經(jīng)歷,鉤沉其參與語文教材編審及其他語文實踐活動,如研究制訂語文課程標準、發(fā)表語文教育研究論文、編輯大型語文工具書《辭通》及語文教育刊物等,進而總結(jié)其對我國語文教育的貢獻。
【關(guān)鍵詞】宋云彬 語文教育 教科書 教材編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材為先?;仡櫺轮袊闹行W教材事業(yè),我們更加懷念那些教科書事業(yè)的前輩先賢。1949年2月,黨中央邀請一批民主人士,繞道香港北上,籌備新政協(xié)。其中一批教育出版家如葉圣陶、傅彬然、宋云彬等,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編審1949年秋季使用的中小學教科書。4月15日,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在六國飯店成立。編委會主任葉圣陶,副主任周建人、胡繩,秘書主任金燦然,委員傅彬然、宋云彬、孫起孟、王子野、孟超、葉蠖生郭戈:《為新中國教科書奠基——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考述》,《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1期。,他們都是教科書編審的行家里手,深諳教育出版,學識淵博,垂范后世,皆一時之選。其中,編委會委員兼國文組召集人宋云彬,就是令人景仰的一位。
一、宋云彬的傳奇經(jīng)歷
宋云彬(1897—1979),我國著名文史學者、語文教材編輯家和雜文家,浙江海寧人。192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10月,在黃埔軍校政治部周恩來主任的領(lǐng)導下,擔任編纂股長,編輯《黃埔日刊》,并與政治部總教官惲代英、教官蕭楚女時相過從。1927年4月,北伐軍攻克武漢,他擔任武漢《民國日報》編輯,兼任武漢政府勞工部秘書?!八摹ひ欢闭儼l(fā)生后,遭到國民黨反動派通緝,潛逃到上海。這時,黨組織要求他回家鄉(xiāng)海寧組織領(lǐng)導暴動,他覺得沒有取勝把握,遂脫離黨組織。1938年4月,他輾轉(zhuǎn)到武漢,和沈雁冰(茅盾)、葉圣陶、樓適夷等創(chuàng)辦《少年先鋒》周刊,并在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領(lǐng)導下,任第五處二科秘書。在此期間,與陽翰笙、老舍等共同發(fā)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任《抗日文藝》編委。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他隨政治部三廳五處撤退到桂林,與胡愈之、張志讓等組成政治部駐桂林辦事處第三組。1939年7月,因上級要求政工人員必須一律申請加入國民黨,宋云彬拒絕申請,遂離職。這時,胡愈之在桂林創(chuàng)辦文化供應社,宋云彬應邀加盟,先后擔任專任編輯、出版部負責人、總編輯。同時,與夏衍、聶紺弩、秦似等創(chuàng)辦《野草》半月刊,擔任葉圣陶主編的《中學生》雜志編委并撰稿,還一度擔任桂林師范學院教授。1944年秋撤退到重慶,張友漁代表黨組織邀請宋云彬去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院講授中國文學史課程,他欣然答應。因為要帶家眷同往,結(jié)果等了兩個月,也沒有找到去延安的車。后經(jīng)周恩來同意,宋云彬應聘到設(shè)在昆明的英軍心理作戰(zhàn)部當顧問,與西南聯(lián)大教授朱自清、聞一多、浦江清等過從甚密,并為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國文學系主辦的《國文月刊》撰稿。1945年6月,宋云彬加入民盟,任民盟南方支部常務委員,與吳晗、聞一多等編輯《民主周刊》。1947年1月,應陳劭先之邀,任香港文化供應社總編輯。1949年2月,宋云彬應邀與葉圣陶、鄭振鐸、柳亞子、陳叔通、馬寅初、曹禺、傅彬然等一道乘船,離開香港北上,于3月18日到達北平,參加新中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和開國大典。宋云彬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三、四、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盟中央委員。1951年2月20日,毛澤東簽發(fā)“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書”(府字第3517號),任命宋云彬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從此,他離開北京到杭州任職,除擔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外,還先后兼任省政協(xié)副主席、省民盟副主任委員、省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體委主任、省文聯(lián)主席、省文史館副館長、浙江師范學院教授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57年12月,國務院科教組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指定中華書局為其辦事機構(gòu)。中華書局總經(jīng)理兼總編輯金燦然提出“人棄我取,乘時進用”的用人口號,廣攬一批頗有才華的“右派分子”黃葵:《干校記什》,見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我與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58頁。。宋云彬1958年9月被金燦然冒著風險“請”回北京謝方:《改造定位創(chuàng)業(yè)——記1950—1965年的中華書局》,見中華書局編輯部:《我與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87頁。,進入中華書局,參與《史記》點校并兼責任編輯,后來又獨立點校《后漢書》,還參與《晉書》《南齊書》《梁書》《陳書》的編輯工作,被譽為“二十四史責任編輯第一人”。其間他還兼任北京大學教授,為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yè)學生講授《史記》專題課。1969年隨中華書局同人下放到湖北咸寧文化部五七干校勞動改造。1979年2月,他的“右派”問題得到糾正,同年4月逝世。著有《宋云彬文集》(5卷)、《宋云彬日記》(3卷)、《冷眼紅塵——一個文化名人筆下的中國三十年》《宋云彬雜文集》等。近年來,其后人將其所藏書畫等藝術(shù)品捐出拍賣,成立“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理事會”(袁行霈任理事長),設(shè)立“宋云彬古籍整理獎”(葛兆光任評委會主任)?,F(xiàn)已頒獎兩次,《史記(修訂本)》(趙生群等)、《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裘錫圭等)、《杜甫全集校注》(蕭滌非等)、《李太白全集校注》(郁賢皓)、《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張涌泉)、《肇域志》(譚其驤等)獲圖書獎,俞國林、周絢隆獲編輯獎,另設(shè)青年獎,成為我國出版界一大盛事。
二、宋云彬的語文教材編審實踐
宋云彬?qū)ξ覈Z文教育有著多方面的貢獻,尤其是在語文教材的編審方面,為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做了許多實際工作。他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審實踐,主要分以下五個階段:
一是開明書店時期。從1930年12月到1937年8月,他在開明書店工作期間,曾和夏丏尊、葉圣陶、陳望道合作編著《開明國文講義》(共3冊)。關(guān)于這部講義,葉至善在《重印后記》中指出:“編寫這部講義的夏丏尊、葉圣陶、宋云彬、陳望道四位先生,都熱心教育事業(yè),對語文教學都很有見地,這是大家知道的。他們的合作,可以說是語文教材編寫史上難得的一次盛會;而這部講義,可以說是他們當年對語文教學的一次實驗。如果研究四位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研究教材的編寫方法和教學方法,這部講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毕膩D尊、葉圣陶、宋云彬、陳望道合編:《開明國文講義》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17頁。
二是在桂林時期。白金聲的《北京師范大學對我國語文教育研究的貢獻》(2019)一文記述了北京師范大學葉蒼岑教授的一段往事:“葉蒼岑應桂林文化供應社的邀請,于1940年秋到1942年夏,編寫了《初中精讀文選》,1943年春季全部出版,供廣西初級中學三個年級的國文教學使用。這是葉蒼岑從事十幾年初級中學國文教學經(jīng)驗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可以說,在編寫國文教材中試行采取讀寫結(jié)合的做法,是這套國文教材的一個特點?!眳⒁姳本煼洞髮W文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木鐸語文”,2019年12月20日。葉蒼岑時任桂林高級中學國文教員、桂林師范學院教授。這套文選能在極其艱難的抗戰(zhàn)歲月里編輯出版,應與時任文化供應社總編輯宋云彬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三是在香港時期。1947年1月,宋云彬應香港文化供應社陳劭先社長之邀請,擔任總編輯。其間,由胡愈之策劃并促成,為新加坡上海書店編輯中小學國語和其他學科教科書。這套教科書由宋云彬、孫起孟主編,葉圣陶校訂,參與編寫的有傅彬然、蔣仲仁、廖冰兄、秦似等。這套教材在《葉圣陶日記》里也有記載,如1949年2月5日:“晨訪以群于其寓所,談一時許。回寓,看云彬之國語教本稿?!?月7日:“六時,至中國酒家,應方志勇之招宴。云彬、彬然、墨繼到。方談其書局所編南洋教科書之事?!比~圣陶:《葉圣陶日記》,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中冊第1092、1094頁。2018年春節(jié)期間,筆者參觀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時,還曾看到過這套教材。
四是在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委會時期。從1949年4月到1950年11月,宋云彬任教科書編委會委員兼國文組召集人,負責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教科書的編審工作?!端卧票蛉沼洝分杏性敿氂涗?。如1949年4月27日:“今日起開始改編初小國語課本一、三兩冊?!?月28日:“高小國語第三冊目錄已擬定?!?月30日:“今日起開始改國語課文,期于兩周內(nèi)完成一、三兩冊?!?月2日:“改寫課文三篇,國語第一冊即可告成?!?月3日:“開始寫國語讀本課文,每日寫兩課已很費勁,幸所補不多,寫七八課即可。”7月11日:“上午魏建功來,推敲高小國語課本。一、三兩冊均已編完成,不久可見清樣矣。”8月4日:“上午李廣田來。國文組開會,商談分工事宜,決定國語二、四兩冊之改編由朱文叔負責,初中國文選文由余作初步審閱?!?月5日:“午后開全體編委會,檢討過去成績,確定今后工作計劃。余主張多聘請能手,如呂叔湘,非立即去函敦促不可?!?月10日:“為選初中國文課本材料,把開明甲種國文翻了一下,每本可取的材料不到四分之一。”1950年3月15日:“改寫國文課文一課?!?月24日:“國文課本第一冊尚缺兩課,一為‘開國大典’,一為‘黃河’,幾次起稿都寫不好,甚為著急?!?月30日:“周祖謨送來《高中語文》課本第一冊選文目錄及文言文選目,均甚佳?!焙幨袡n案局(館)整理:《宋云彬日記》,中華書局2016年版,上冊第169、170、193、202、203、205、253、255、256頁??梢姡卧票虍敃r參與語文教材編審工作有幾個特點。第一,時間緊,動作快。1949年4月27日開始,第二天就擬定了高小國語文第三冊的目錄,而且“期于兩周內(nèi)完成第一、三兩冊”。第二,編寫形式主要是改編原有教材,“所寫不多,寫七八課即可”。需要新寫的,是一些反映新中國特點的課文,如《開國大典》《黃河》等。第三,宋云彬主要負責小學國語、初中國文教材的編寫,高中則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組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師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初級中學語文課本》是在1950年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訂的教材的基礎(chǔ)上編寫的,編者署名宋云彬、朱文叔、蔣仲仁。
五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時期。1950年12月人教社成立,宋云彬加入后,不僅起草了“組織條例及組織系統(tǒng)表”,還是社務委員會委員、副總編輯,分管語文、歷史、地理三科教材編審工作。直到1951年9月赴杭州任職時為止。這在葉圣陶和宋云彬的日記中均有記載,如《葉圣陶日記》1950年9月5日:“上午,與蠖生、云彬、智賢、燦然四人談教育出版社之籌備。……推云彬、智賢起草組織條例。”9月7日:“九點后,教部柳湜、葛志成二位來,續(xù)談教育出版社之籌備。云彬已擬組織條例及組織系統(tǒng)表,即據(jù)以商談?!比~圣陶:《葉圣陶日記》,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中冊第1186頁。《宋云彬日記》1950年12月9日:“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開第一次社務會議,到者葉圣陶、柳湜、魏建功、朱文叔、金燦然、吉少甫及余共七人?!?2月11日:“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大會,馬敘倫等來,余代表工作同人講話。”1951年1月3日:“下午歷史組組務會議,余亦出席,以余領(lǐng)導語文、歷史、地理三組工作故也。余擔任改編小學歷史教科書?!焙幨袡n案局(館)整理:《宋云彬日記》,中華書局2016年版,上冊第295、296、298頁。
宋云彬離開人教社到杭州工作,既有組織任命原因,也有個人因素,這在他的日記中也能看到端倪,如1949年5月5日:“圣陶謂余言,教科書編審工作難做好,在此生活亦不習慣,上海解放后,必須南返。余亦早作此打算,圣陶可謂同志矣。”海寧市檔案局(館)整理:《宋云彬日記》,中華書局2016年版,上冊第171頁??梢?,他和葉圣陶最初都沒有長期在北京的打算,準備完成教材編審工作后就回去。主要原因,一是“教科書編審工作難做好”,二是“生活亦不習慣”。盡管他離開了人教社,但仍然參與人教社的工作,不僅處理相關(guān)后續(xù)事務,還參與教材編寫。1951年10月25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轉(zhuǎn)來吳縣木瀆鎮(zhèn)初級農(nóng)蠶技術(shù)學校徐茂本信、河北涿縣中學卓申甫信,一一復之?!?952年5月22日:“復葉圣陶函,允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編高中本國史?!焙幨袡n案局(館)整理:《宋云彬日記》,中華書局2016年版,中冊第338、392頁。葉圣陶在日記中也有記錄。《葉圣陶日記》1952年5月15日:“午后寫信與云彬,約渠重編高中本國近代史?!?953年9月10日:“開始看云彬所撰之高中近代史稿?!比~圣陶:《葉圣陶日記》,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中冊第1347頁、下冊第1484頁。
三、宋云彬的其他語文實踐
除語文教科書編審工作外,宋云彬還參與了許多重要的語文教育實踐。如研究制訂語文課程標準、發(fā)表語文教育研究論文、編輯大型語文工具書《辭通》、編輯語文教育刊物等。
1.研究制訂語文課程標準
作為教科書編委會委員、國文組召集人,宋云彬參與研究制訂《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端卧票蛉沼洝?949年4月15日:“下午編審委員會開第一次會議?!虥Q分國文、史地、自然三組。國文組為圣陶(兼)、孫起孟、孟超及余四人;每周開會一次,余為召集人?!焙幨袡n案局(館)整理:《宋云彬日記》,中華書局2016年版,上冊第163—164頁。他在《再談中學語文教學》(1950)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現(xiàn)在新的中學課程標準還沒有定出來,但我們可以依照《共同綱領(lǐng)》的文化教育政策,根據(jù)語文科的性質(zhì)和范圍,規(guī)定出幾項目標來。在幾個月以前,我們少數(shù)的幾個朋友曾經(jīng)討論過,并且擬定了兩項目標,預備供將來訂定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的時候作參考?!彼卧票颍骸对僬勚袑W語文教學》,《新建設(shè)》1950年第4期?!度~圣陶日記》也有記載,1950年10月21日:“午后二時,偕建功、云彬至教部,出席起草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座談會?!比~圣陶:《葉圣陶日記》,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中冊第1195頁。
2.發(fā)表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宋云彬曾在《再談中學語文教學》中聲明:“我不是語文專家,也沒有當過中學教師,學問經(jīng)驗都不夠,不配談這個問題?!钡牵覀冊凇端卧票蛭募返谌碇?,還是能看到他關(guān)于語文教育的多篇論文,如《中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嗎?》(1940)、《養(yǎng)成看報的習慣》(1945)、《從語文一致談到語言的學習》(1949)、《多看看——對過寒假的一點建議》(1950)、《文章為什么會寫不通?》(1950)、《談中學語文教學》(1950)、《再談中學語文教學》(1950)、《語文學習三階段》(1950)、《請大家注意文法》(1951)、《文章繁簡》(1957)等。另外,在他的其他文章或《宋云彬日記》中,也有不少涉及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語文教學、作文教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反映了他的語文教育思想,而且確為他讀書治學和編輯工作的經(jīng)驗之談,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現(xiàn)實意義。
3.編輯加工《辭通》
《辭通》是朱起鳳編纂的一部語文工具書,歷時30多年,易稿十余次,共300萬字,原稿曾受到章太炎、胡適、錢玄同等人的稱贊,但因全書篇幅太大,偏僻字多,排版刻字成本高,出版商怕虧本,不愿意出版。開明書店主持人夏丏尊、章錫琛,在王伯祥、葉圣陶、周予同、鄭振鐸等人的支持下,決定接受出版,并商請宋云彬負責編輯加工,周振甫等協(xié)助。因為朱、宋二人有師生之誼,朱起鳳是宋云彬在家鄉(xiāng)米業(yè)公會小學堂讀書時的國文老師。宋云彬脫離黨組織后,不便外出公開活動。為了生活,他先是在老友王伯祥的介紹下,擔任商務印書館的館外編輯,因為要編輯《辭通》,就正式加入開明書店。為編輯恩師的這部心血之作,宋云彬確實下了大功夫。他在《辭通·跋》中說:“每遇疑難,輒商之先生,三四年來,往返函牘,亦幾盈尺?!睍灞旧淼母哔|(zhì)量,加上宋云彬的高水平編輯加工,使這部語文辭書大獲成功?!掇o通》得以與商務印書館的《辭源》、中華書局的《辭?!范ψ愣?,大大提高了開明書店在出版界的聲望。
4.協(xié)助葉圣陶編輯《國文雜志》
《國文雜志》是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的一本國文教學刊物,注重指導學生學習國文,原是葉圣陶于1942年1月在成都創(chuàng)刊的,“編輯者”為胡墨林(葉圣陶夫人),出至第六期???。1942年8月在桂林又重新創(chuàng)刊,仍沿用《國文雜志》的名稱,“編輯人”是葉圣陶。創(chuàng)刊號上的前兩篇文章均出自宋云彬之手,一篇是以“編者”的名義寫的《發(fā)刊辭》,另一篇是署名“云彬”的《談“經(jīng)”》(上)顧黃初主編:《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頁。。宋云彬在《〈國文雜志〉發(fā)刊辭》中說:“我們這個雜志沒有什么偉大的愿望,只想在國文學習方面,對于青年們(在校的和校外的)貢獻一些助力?!覀冊敢饨弑M我們的知能,提倡國文教學的改革,同時給青年們一些學習方法的實例?!彼卧票颍骸丁磭碾s志〉發(fā)刊辭》,載海寧市檔案局(館)編:《宋云彬文集》第三卷,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75—176頁。呂叔湘在《語文刊物漫議——祝賀〈中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刊》中回憶說:“1942年,桂林的《國文雜志》創(chuàng)刊,編者宋云彬先生約我寫稿子,我也只寫了不多幾篇,其中有一篇比較長的是《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算是趕上了‘末班車’(第三卷5—6期合刊,1946)。這個刊物第一卷還能按期出版,第二卷開始脫期,五年只出了三卷,所以它的影響趕不上《國文月刊》。《國文月刊》和《國文雜志》也還不是單純的語文刊物,里面也有講文學的文章。”呂叔湘:《語文刊物漫議——祝賀〈中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刊》,見《呂叔湘全集》第十一卷《語文教學論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頁。
在宋云彬跌宕起伏的人生中,語文教育只是他所從事的諸多工作中的一項,是他所取得的學術(shù)成就的一個方面。但是,他以其堅實的文史學養(yǎng)和學術(shù)功底、扎實的語文教材編審實踐、豐厚的語文教育學術(shù)遺產(chǎn),推動了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建設(shè)。他對我國語文教育的貢獻,必將永遠灌溉我國語文教育園地,激勵著語文教育界的后輩學人。
〔作者顧之川,浙江師范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
Contribution of Song Yunbin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China
Gu Zhichuan
Abstract:Based on the Diaries of Song Yunbin and other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paper reorganizes the publishing story of Song, and explores 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pilation and editing of the textbooks on Chinese study and other Chinese subjectrelated activities, e.g. studying and setting the standards for the Chinese curriculum, publishing research papers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editing the large dictionary Ci Tong and periodicals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ribution of Song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Song Yunb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extbooks,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e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