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商務局了解到,本市擬在2021年2月4日至2月26日(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期間繼續(xù)開展春節(jié)家政服務市場保供行動,并對留京保供的家政服務員及其所屬家政服務企業(yè)給予獎勵。(2020年12月28日《北京青年報》)
北京出臺新政,春節(jié)留京保供家政服務員及其所屬企業(yè)可獲獎勵。這是從制度層面入手破解節(jié)日性家政服務人員荒的有效措施,值得點贊叫好!
每年臨近春節(jié),伴隨大量家政服務人員返鄉(xiāng)過年,家政服務市場人手緊缺。這是季節(jié)性家政服務人員荒的習慣性需求。記者曾經調查發(fā)現(xiàn),節(jié)前家政服務市場需求上漲,部分家政公司日電話咨詢量翻倍,多家家政公司抱怨節(jié)前人手不夠用。從2004年至今,對不少城市家庭來說,“家政服務人員荒”已成了和“春運”一樣的“春節(jié)副產物”,甚至讓人心慌。
諸如,月薪漲到8千也留不住保姆等等。這下亂套了:小孩沒人帶,家務活自己干;病人沒人照顧,家人輪流守夜。保姆走了,生活亂套了,想出門玩玩也沒有機會?;帕斯椭?,慌了城市人心。造成家政服務人員荒,究竟是什么原因?高薪為什么留不住保姆的心?筆者以為,春節(jié)是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一年當中一個很特殊的時期,中國人慣有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jié)團圓的情結,畢竟“城市需要保姆,但城市不是保姆的家?!币虼?,許多保姆在所工作的這個“家”里,沒有家的感覺。一年的忙碌,一年的辛苦,一年的酸甜苦辣,都需要“回家看看,和家人談談”。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兩條腿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多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平時不把保姆等家政服務人員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不關心不尊重保姆,到了用人的時候才想起他們,總是抱著“平時不實行,臨時抱佛腳”的心態(tài),沒想“人到用時方恨少”,社會學家這樣描述“保姆荒”。家政服務這一行,在不少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當中,就是伺候人的,因此城里的下崗工人即使生活拮據,也極少愿意從事家政服務,農村婦女也感覺低人一等,不能被平等對待,在雇主家不能體驗到家庭的溫馨,有時還要遭遇到心靈的傷害。另一方面,家政服務人員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工作沒有合同,權益沒有保障,隨意性比較大,再加上雇主往往希望家政服務人員一專多能,干活多卻薪水低。
既要獎勵家政服務企業(yè),更應涵養(yǎng)家政服務人才。筆者以為,“家政服務人員荒”背后還有諸多原因:諸如,不把家政服務人員當人才看,“就是個干活的”,傳統(tǒng)觀念束縛、供需要求存在差距以及行業(yè)不規(guī)范,利益得不到保障?!凹艺杖藛T荒”背后也透露出對家政服務行業(yè)規(guī)范化、法制化、專業(yè)化的需求。因此,我們應轉變觀念,要把家政服務人員當成人才看待,加強培訓,積累更多這方面人才,確保市場需求,同時應在平時多涵養(yǎng)家政服務人才。再換一個角度說,春節(jié)“家政服務人員荒”,凸顯家政服務行業(yè)還不成熟,一到節(jié)日,能走的都走了,只能靠雇主的“親情”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再者,家政從業(yè)人員和市民雇主之間,理應互相體諒、彼此理解。那么這些平日忙著工作的城市人為什么不能用“親情”的心態(tài)去理解保姆等家政服務人員?過年了,放假了,在家陪陪老人,動手干點家務,親自下廚做一桌好菜,其樂融融,不也是挺好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