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杰出皇帝,人們馬上會提到前四把交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但是在這四人里,“宋祖”的流量,又遠不及其他三人,趙匡胤,在歷史上的地位,確實被大大地低估了。
很多深愛歷史的人,他們心目中的最愛,不是唐朝,也不是明朝,而是宋朝。知道為什么嗎?因為老趙御宇之初,就定下很多基本國策,對中國文化的涵養(yǎng),影響極其深遠。
天下那么多武將文人,野心勃勃,為什么歷史選擇了趙匡胤?10年間,他何以從流浪漢變成一國之君?可能就是因為厚道,他是一個能與所有人做朋友的人。
如果皇帝俱樂部里也有“民意測評”,那秦皇漢武的武功有余,文治不足,有些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唐太宗雖被稱為“賢君”,卻有弒兄奪位的黑歷史。沒誰比得上宋太祖。
事實上,后人是這么評價趙匡胤的——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于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jié)儉,以身作則。幾乎能用的好詞都用上了,顯得有些肉麻。這樣看來,趙匡胤算是道德模范了。
趙匡胤生在軍隊大院,身材魁偉,有一副好身板,膂力驚人,這些在靠蠻力稱雄的軍營里,本身就是一大優(yōu)勢。
他又是一個武藝高強的江湖好手,最擅長使的就是拳法和棍法,《水滸傳》開篇就稱贊他“一條桿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除了具備軍人的體質和武藝之外,趙匡胤義氣也是出了名的。
著名的京劇曲目《千里送京娘》,講述的就是趙匡胤義務護送遭難的年輕女子趙京娘回鄉(xiāng)的故事。孤男寡女的,很容易出事。旅途之中,京娘果然對老趙心生愛慕,想要托付終身,但趙匡胤認為這么做不地道,是乘人之危,毅然拒絕了京娘的感情,最終只拜為兄妹。雖然小說家言,不足憑信,但就義氣而言,趙匡胤現實中也做得很好。
晚唐五代,軍中盛行義父子、義兄弟這樣的義親關系,軍士紛紛尋找意氣相投者結拜,以結成勢力。趙匡胤因為人緣極好,當時與他以義氣相結者很多,他們多數是手握兵權的中上層軍官,與趙匡胤交情莫逆,紛紛團結在他的周圍,后來成為趙匡胤陳橋兵變、登上皇位時的主要軍事后盾。
黃袍加身之后,趙匡胤并沒有像以往的開國君主那樣,殘酷地清洗前朝的皇族,殺個雞犬不留,而是對后周皇族禮遇有加。他封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柴宗訓為鄭王,其母符太后為周太后,并賜予丹書鐵券,保柴氏一族永享富貴。
他還留下政治遺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也就是說后周皇室后裔犯了一般的小罪,就不要加以處罰了;即使是犯了謀反這樣的大罪,非死不可,那也就在監(jiān)獄里讓他們自盡就完了,不必大張旗鼓地拉到“菜市口”砍頭,也不必讓他們的家人連坐受罰。這可說是盡最大努力地給他們保留體面。
甚至,宋太祖將這一規(guī)矩刻入“三誓碑”,要求后世繼任的皇帝都務必遵守這一誓約。這也是后來水滸傳里身為后周皇族子孫的柴進敢于收留那么多反抗官府的草莽英雄,卻不受法律制裁的護身符。
由于權力過于集中,很多皇帝是易燃易爆體質,而趙匡胤為人非常豪氣,說話做事都喜歡放在明面上,直來直去,十分干脆。
開寶八年(975年),宋國準備征討南唐,當時的南唐國主李煜立馬派出當時以辭令見長的使臣徐炫,百般爭辯,說江南臣事中原朝廷向來以小事大,執(zhí)禮甚恭,進貢也未曾短缺,討伐要講究名正言順,朝廷沒有理由攻打南唐,請求撤兵。
當時宋廷群臣也是苦于沒有戰(zhàn)爭借口,但趙匡胤直接就對使臣說,“不須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為直脾氣的皇帝,他又能做到信守承諾,言出必行。當時吳越國王錢俶雖然割據東南,但名義上還是臣服中原朝廷,在宋滅南唐的時候出兵幫助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對此十分感激,他很想親自見一見這位雄踞東南的吳越國王,因此他要求錢俶來開封朝見,并以皇帝的名義答應保證錢俶的人身安全,允諾他事后放他回去。
于是,在開寶九年(976年)的正月,錢俶攜王妃孫氏、世子錢惟浚自杭州出發(fā),前往汴京覲見太祖。老趙命人在禮賢宅為錢俶營建府第,并給予很多賞賜。
當時宋朝群臣覺得這是扣留錢俶、要求吳越國納土歸降的絕佳時機,紛紛上書要求扣留錢俶(事實上,這一招真的很有效,數年后宋太宗這樣干,果然兵不血刃收服了吳越國)。但趙匡胤拒絕了這個不厚道的提議,還當面做出承諾——“盡我一世,誓不殺錢王”(只要我還活著,就不會殺你)。
不僅如此,趙匡胤在錢俶返回杭州之時,賜給錢俶一個黃皮包袱,叮囑他“途中密視”(回去路上自己偷偷地看下)。錢俶回去的路上打開包袱,發(fā)現里面全都是宋朝的大臣們勸說扣留錢俶的奏折。然而沒想到趙匡胤如此仗義,由此對趙匡胤和宋朝更加忠心。
唐末以來,武夫專權,天下黑暗。老趙走上最高領導崗位后,果斷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用拳頭說話的不正之風。
他的子孫幾乎都很文藝,這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贊譽說,“宋朝是文人的樂園”。
(盧超薦自《小品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