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友,山東沂水人,1940年11月出生,1983年6月入黨,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九師161團退休職工,新疆塔城軍分區(qū)護邊員。2017年10月,以魏德友的事跡改編拍攝的電影《守邊人》在北京舉行首映式。2017年11月,當選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誠實守信類);2018年12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2019年7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共中央組織部、退役軍人事務(wù)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門聯(lián)合表彰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2019年9月,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表彰為“最美奮斗者”;2021年6月29日,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勛章”。
“當沉甸甸的勛章掛在我胸前時,是我一生中最自豪、最難忘的時刻?!?021年7月3日,榮膺“七一勛章”的魏德友回到新疆,激動地對邊防官兵說。
81歲的魏德友是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九師161團退休職工,他在邊境線上放牧巡邊57年,行程近2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5圈,堵截越界牲畜數(shù)以萬計,勸返臨界人員千余人次,未發(fā)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我干了自己該干的事情,但是這么多年來,妻子跟我遭了不少罪。”7月5日,從北京返回新疆牧區(qū)第三天,魏德友帶著二女兒魏萍,和邊防官兵又一次巡邏在邊境線上。
1964年,魏德友等30多名戰(zhàn)士響應(yīng)黨和國家號召,從北京軍區(qū)復員安置到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161團原兵二連工作。1967年結(jié)婚后不久,他從山東老家接來妻子劉京好,在新疆額敏河畔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安了家。
薩爾布拉克草原土地鹽堿化嚴重,雖叫草原,實為一片戈壁荒灘。這里草深,牛虻多,蚊子也多。相較于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放牧守邊帶來的孤獨感、寂寞感,讓劉京好數(shù)次想回山東。魏德友笑著說:“她說要回山東老家,我說你回不了,這里交通不行,路都沒有,而且到處都有狼。等過三四年以后,探家的時候我倆一塊回老家看看?!?/p>
就這樣“連哄帶騙”,劉京好留了下來。
魏德友和妻子齊上陣,放牧的間隙,開荒、種樹、掏地窩子……沉寂多年的戈壁灘開始有了莊稼、林帶、草場,漸漸煥發(fā)出生機。
魏德友白天去巡邏,很多時候也帶上劉京好。每次有巡邏任務(wù),劉京好就提前一天炒好腌菜、烙好餅子或者蒸好饅頭。抵邊巡邏,發(fā)現(xiàn)邊境鐵絲網(wǎng)有破損,夫妻二人就合力修補。起初,劉京好不會干,經(jīng)常被鐵絲網(wǎng)上的倒刺劃傷手臂,她的手臂上至今還有蚯蚓一般的傷痕。魏德友是個好師傅,耐心地手把手教,時間長了,她也成為一名熟練“鉗工”。
漸漸地,劉京好學會了在草原上判斷方向、天氣及邊情,成為丈夫工作上的得力助手。魏德友從馬上跌落摔傷的那幾次,她就替丈夫去巡邏。
魏德友只身巡邊時,劉京好就在草原上騎馬放羊,給孩子輔導功課。等魏德友巡邏歸來,她就幫丈夫整理馬裝具,縫補破損的衣服、鞋子。
戍邊的日子,魏德友一家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土屋孤零零矗立在這里,家里沒有通電,功率不大的太陽能發(fā)電機只能支撐基本照明。夫妻倆吃自己種的菜,米面需要翻越幾十公里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門口井里打出來的鹽堿水。
魏德友和劉京好前半輩子就住在地窩子里,一住就是20多年。后來,附近的邊防連拆執(zhí)勤點土坯房,拆出來不少土塊和木頭,官兵利用空閑時間給他們蓋了一個像樣的住處。
魏德友夫婦已在廣袤荒涼的邊境地區(qū)戍守半個多世紀,他們的家被稱為“不換防的夫妻哨所”,夫妻倆是行走在國境線上的“夫妻崗哨”。
2021年6月29日,劉京好和二女兒魏萍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七一勛章”頒授儀式現(xiàn)場直播,當看到魏德友出現(xiàn)的那一瞬間,母女倆興奮至極、相擁而泣。
“嫁給魏德友54年,我只回過6次娘家。我不后悔,我認為他做的事情有價值?!眲⒕┖谜f。
1982年,161團原兵二連行政關(guān)系交附近的新疆裕民縣吉也克鎮(zhèn)管轄,原兵二連散住的百余戶人家陸續(xù)撤離到地方管轄地段。魏德友主動選擇留了下來,買了3頭牛、20只羊,繼續(xù)放牧巡邊。
次年6月,魏德友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身前是邊境線,身后便是祖國,我要像螺絲釘一樣,鉚在邊境線上,為國戍好邊守好防?!?/p>
自1967年以來,每天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妻子一起在家門口升起五星紅旗,伴著收音機里面的國歌,動作一絲不茍?!安还茏叨噙h,看到五星紅旗就能找到家?!蔽旱掠颜f。
升完旗,魏德友帶上他的“三件寶”:一個已經(jīng)銹蝕的舊軍用水壺,一臺收音機,一副用了30多年的軍用望遠鏡,出門牧羊巡邊。
“除了睡覺,其他時候都開著?!辈菰闲盘柌环€(wěn)定,收音機只能搜到4個臺,但能聽新聞、能聽歌,魏德友已經(jīng)知足了。草原風大,夾帶著沙土,收音機特別容易壞。從1964年到新疆守邊至今,魏德友用壞了約50臺收音機。
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平緩,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護邊員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魏德友家向西8公里,就是中哈邊境173號界碑。作為新疆塔城軍分區(qū)額敏河邊防連一名護邊員,魏德友一邊趕著羊群放牧,一邊協(xié)助邊防官兵盯著邊境線,一旦出現(xiàn)人畜臨界情況,便第一時間上前制止、勸返。
魏德友每天步行10個小時、10公里以上,看邊境線有沒有人員經(jīng)過的痕跡等。春秋兩季,牧民轉(zhuǎn)場過來后,草原上33處放牧點的牲畜達上萬頭(只)。為防止人畜越境,魏德友一刻都不敢放松。草原上有一個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qū)。一些牧民貪戀水草豐茂,把牲畜趕到靠近國界的地方放牧?!八麄儾恢溃吘碂o小事,別說人了,一頭牲畜越界都不得了?!蔽旱掠褔烂C地說。
薩爾布拉克草原是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的必經(jīng)通道,冬季狂風肆虐,積雪有一米多深。一次巡邏時,雪越下越大,氣溫越來越低,被雪水和汗水浸透的衣服很快凍得僵硬,魏德友每往前挪一步都非常困難。正當孤獨無助時,他看見遠處有微弱的亮光,便拿出電筒朝亮光處不停閃動。最后,駐地邊防站官兵趕來救了他。
“邊防我要一直守下去,我守不動了,我的孩子繼續(xù)守?!蔽旱掠颜f。
邊防官兵早已熟悉了魏德友的身影,經(jīng)常接到他通報邊境線上的可疑情況。腳下的每一寸草地、遠處的每一道山脊線,都刻在他的心里,任何一絲異常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耙郧奥凡缓米撸T馬,現(xiàn)在修了柏油路,還有手機,通信很方便,有啥情況馬上就能上報?!蔽旱掠研χ榻B。
有邊防官兵問魏德友,草原上的日子是不是過得特別慢?他憨笑著說,太快了,一眨眼幾十年過去了?!耙郧?,一天只能吃兩個饅頭,還要開墾土地或挖樹坑,有時候夜里餓得睡不著覺??啥潭處资?,國富民強,人人吃得飽、穿得暖,這一切都要感謝黨?!蔽旱掠褲M懷深情地說。
50多年來,邊防連長換了一任又一任,始終堅守的魏德友,從戰(zhàn)士口中的“魏哥”變成了“魏叔”“魏爺”。他的4個子女都是在新疆長大,在孩子們的記憶里,從上學到畢業(yè),總是大的帶小的、自己照顧自己完成學業(yè)。每次放假,他們手牽著手,徒步從團場寄宿學校往十幾公里外的家走。年幼時,孩子責怪父母,長大后漸漸懂得了父母孤守在薩爾布拉克草原放羊,不僅是為了守住生活,更是守著初心、守護他們最熱愛的土地。
2002年,魏德友夫婦退休,在山東工作的4個孩子勸父母回鄉(xiāng)養(yǎng)老。但魏德友不肯,還說服老伴留在薩爾布拉克草原繼續(xù)義務(wù)巡邊。孩子們拗不過老人,又全部返回新疆生活。大女兒、二女兒也成為護邊員。
魏德友說,其實也很懷念老家,人老了,就特別容易想起過去的事。當年,父親過世他都沒來得及趕回去。因為大雪封路,報喪的信一個多月后才到手上。等看到信的時候,父親早已安葬,他只能對著山東方向號啕大哭一場。
已是耄耋之年的魏德友幾次生病住院,但住院沒幾天就喊著要回去。“父親每天不去轉(zhuǎn)一圈,不拿望遠鏡望一望,睡覺都不踏實?!焙透改干钤谝黄鸬亩畠何浩颊f。
信念如磐,一脈相承。2017年,魏萍從魏德友手中接過“接力棒”,像父親一樣守在了邊境線上。2021年6月,魏萍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她說:“父親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為國守邊防。我要繼續(xù)向父親學習,學習他的兵團精神,聽黨話、跟黨走!”
為國守邊,代代相傳,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為內(nèi)涵的兵團精神,早已內(nèi)化為魏德友一家的品質(zhì),也將在新時代激勵更多的有志青年,扎根邊疆,獻身國防。
(作者單位:新疆塔城軍分區(qū))
編輯/朱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