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曼,原名李坤泰,漢族,四川宜賓人,1905年10月出生,1926年夏入黨。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1師2團政委,1936年8月英勇就義。2009年,趙一曼當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1936年8月2日,趙一曼就義前,給8歲的兒子陳掖賢(小名寧兒)留下了一封遺書。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賓的一個地主家庭。在宜賓女中讀書期間,她帶頭反駁校方挽髻的規(guī)定,當眾剪成短發(fā),因此被校方開除。
1923年冬,趙一曼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11月,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批軍校女學員。
1927年,趙一曼前往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途中邂逅陳達邦,次年4月,經(jīng)過黨組織批準,二人在學校里舉行了婚禮。因趙一曼患有肺病,體質(zhì)虛弱,后又懷孕,黨組織決定安排她先行回國。陳達邦想陪同回國,趙一曼堅持服從組織安排,毅然一人回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黨組織的安排下,趙一曼告別了家人,奔赴東北抗日前線,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5年秋,趙一曼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1師2團政委。11月間,2團被日偽軍圍困于一座山間。趙一曼為掩護部隊突圍,身負重傷。養(yǎng)傷期間,被日軍發(fā)現(xiàn),戰(zhàn)斗中再度負傷,昏迷后被俘。
趙一曼被俘后,敵人輪番用鞭打、吊拷,竹筷夾手指、腳趾等酷刑對她進行逼供,還不斷用鞭子把兒捅她手腕上和左腿的槍傷。趙一曼堅貞不屈,怒斥道:“你們這些強盜,可以讓整座村莊變成瓦礫,可以把人剁成爛泥,可是你們消滅不了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
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車。她知道最后的時刻到了,便給兒子寫下了一封遺書。臨刑前,她高唱《紅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壯烈犧牲,年僅31歲。
趙一曼犧牲后,直到1957年,陳掖賢才見到這封滿載留戀和內(nèi)疚的遺書。他謹遵遺囑,刻苦學習,在北京工業(yè)大學努力工作,直到1982年病逝。
陳掖賢生前重新謄寫了母親的遺書,留給女兒陳紅。陳紅說:“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隨身帶著這封遺書,將奶奶在信中表達的愛國情懷與赤子之心作為家風,永遠傳承下去。”
(據(jù)2021年5月19日《人民日報》文章《趙一曼:甘將熱血沃中華》及網(wǎng)絡資料整理)
編輯/張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