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東南25公里的茅山三茅峰西側(cè),有一個山崗叫柳流山,是當?shù)卣腿嗣袢罕姙榱思o念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新四軍女戰(zhàn)士柳流而命名的。
這位年僅22歲的女烈士,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柳流,原名劉冠芳,1918年出生于上海吳淞鎮(zhèn),自幼跟隨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柳流聰明伶俐,喜歡讀書。由于家境貧寒,讀完小學后,便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上補習學校。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柳流母女輾轉(zhuǎn)到相對安全的表兄家寄居。時年19歲的柳流,積極參加上海進步人士組織的抗日救亡活動,并參加新文學研究會,到傷兵醫(yī)院教授新文學。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后,她進入由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上海社會科學講習所(后為上海社會科學??茖W校)學習,很快成為學生會的領導骨干,1938年1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39年夏,為了使同學們能夠閱讀進步書刊,上海社會科學講習所籌辦“星星圖書館”,柳流到圖書館幫助工作。同年秋,“星星圖書館”更名為“星星書報流通社”,柳流擔任該社負責人。后來講習所創(chuàng)辦《學習》半月刊,柳流又兼任會計和發(fā)行人。由于辦刊經(jīng)費困難,她四處奔走募資,保證了按期出刊。
1939年冬,上海社會科學講習所利用話劇演出籌集辦學基金,公演的《母親》《求婚》《張冠李戴》等劇目中,都有柳流扮演的角色。她在《母親》中扮演的一位不甘受沙皇、資本家剝削而奮力抗爭的母親雪子,這一女性形象深深打動了觀眾?!罢嬲膵D女解放,只有在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里才能實現(xiàn)……”演出后,她在《學習》半月刊上發(fā)表體會文章說。
1940年春,上海租界工部局突然傳訊柳流等人員,警告《學習》半月刊不準刊登抗日和“左”傾文章。經(jīng)組織決定,柳流等被派往茅山抗日根據(jù)地做民運工作。
到茅山后,柳流參加了新四軍,被分配到戰(zhàn)地服務團,隨句容民運工作隊到蔡門一帶從事抗日宣傳和組織群眾對敵抗爭工作。蔡門地處敵我邊緣,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摩擦,工作進行十分困難,她積極依靠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時值春荒,群眾缺糧斷炊,為了解決貧苦農(nóng)民的燃眉之急,柳流和工作隊組織農(nóng)抗會、婦抗會,發(fā)動農(nóng)民向地主借糧度荒。地主王長榮為人狡詐,假意應付“請稍候”,暗地里卻跑到區(qū)公所誣告,說“村里有壞人搶糧”。柳流配合區(qū)公所調(diào)查,堅決為群眾撐腰。區(qū)公所見民意難違,教育王長榮借出稻谷4000斤,由農(nóng)抗會分給斷炊農(nóng)民。初戰(zhàn)告捷,柳流非常高興。
“你們得斗爭”,柳流常用《母親》一劇中的臺詞,鼓舞群眾將減租減息運動堅持到底。
在茅山,柳流經(jīng)常戴著斗笠、穿著草鞋,走街串巷,幫助老百姓掃地、做飯、縫補衣服,教婦女兒童識字、唱歌,用話劇表演、街頭演講等方式來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政策。她還幫助組織抗日游擊隊,派人潛入敵人據(jù)點,搜集情報,破壞敵人交通線,開展抗日斗爭。
1940年春,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失敗后,國民黨頑固派將摩擦點從華北轉(zhuǎn)向華中,大江南北處于白色恐怖之中。
1940年9月27日,柳流在執(zhí)行任務的途中遭國民黨頑固派逮捕。為誘使柳流變節(jié)投降,時任鎮(zhèn)江專署專員鐘鐘山大擺筵席,不斷鼓舌:只要說出共產(chǎn)黨地方干部名單,就可以釋放,并許以美好前程。但是柳流毫不動搖,她坐在桌邊不舉筷、不發(fā)言,旁若無人。鐘鐘山親自敬酒,柳流也視而不見,敵人的如意算盤完全落空。
軟的不行,敵人就動用酷刑。柳流被灌辣椒水、針刺手指,但她始終堅守革命氣節(jié),寧死不屈。
9月28日,惱羞成怒的鐘鐘山將柳流綁在廳堂的柱子上,用手槍頂著她的腦門,再一次逼迫她交出干部名單,威脅她脫離共產(chǎn)黨,脫離新四軍。柳流斷然拒絕,斬釘截鐵地說:“你們想要我背叛革命,那是妄想,我要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就不來抗日了!”9月29日凌晨,柳流被秘密殺害于茅山冷水澗金雞壟,年僅22歲。
柳流犧牲后,當?shù)厝罕姺Q頌她:柳流本名冠芳,確為群芳之冠,巾幗之英雄也。
新中國成立后,句容縣人民政府根據(jù)當年參與埋葬柳流的當?shù)厝罕娭敢?,找到了烈士的掩埋地,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1983年,句容縣人民政府為柳流烈士重建墓碑,并將墓后的山崗命名為“柳流山”。每年的清明節(jié)、柳流殉難日、烈士紀念日,附近群眾和當?shù)厍嗌倌甓紩园l(fā)地來到柳流山,祭奠這位為了民族大義而犧牲的年輕共產(chǎn)黨員。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無數(shù)像柳流一樣的革命先烈挺身而出,不畏艱險,不懼生死,以身許黨,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與忠誠,踐行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作者單位: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圖片由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提供)
編輯/朱德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