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三小學 甘肅甘南 747000)
語文朗讀是借助人的語言以及語音,將語文作品的主要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從而產生共鳴,也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手段。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掌握更多的語言文化。所以教師要結合核心素養(yǎng)觀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審美、理解、語言、評價等能力,讓學生的朗讀能讀之有物。進而在語文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領會到文章的真情實感,了解到寫作手法,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在小學階段教師認為低年級小學生只要學會讀寫生字就可以了,朗讀能力訓練應是中高年齡段需要訓練的內容,因此在備課時并未對朗讀教學內容精心安排,學生在學習時,枯燥無味的文章以及教學模式就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降低。教師的想法是只要按照書本上的知識點給學生講解就可以了,但事實上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低年級的學生思維并不是很靈活,單靠書本上的知識結構學生并不能產生共鳴,這就需要教師解決當前所出現(xiàn)的問題。
雖然語文教學作為最主要的學科之一,但是在朗讀教學目標制定中缺乏具體的落實方法,這種問題的出現(xiàn)導致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不能提高,學生在學習時總是含糊其辭,認為只要跟著教師的方法來學習,學習成績自然就能提高,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發(fā)現(xiàn)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朗讀教學方法選擇中僅僅采用單一化的齊讀或點名讀方式,有時會因為時間有限讓學生課下自讀,教師的教學目標脫離三維目標以及朗讀教學過程設計不當,都是導致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的關鍵因素。
盡管我國教育事業(yè)在不斷發(fā)展,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表現(xiàn)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講課時,總是在意學生能否考滿分或者是否對這節(jié)課所講的內容有所掌握,沒有注重對學生的必要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也不知道自己朗讀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這樣長期下去學生就降低了朗讀水平。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是要從多角度給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在朗讀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在平時朗讀教學課堂中較活躍的多半都是語文成績比較好、學習比較積極的學生。他們在朗讀過程中能夠大聲地、認真地朗讀。但是還有一部分成績差的學生在讀的時候聲音細小,有的學生是只張嘴不發(fā)音,甚至于有的學生連嘴都不張,只敷衍地眼睛盯著書本,慢慢地學生的心思也就不在課堂上,最后也只是對朗讀興趣完全降低。
朗讀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朗讀水平的高低關系到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和學習水平的高低,在課堂上學生具備一定的朗讀能力就能提高語言文化,這樣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上就能有更多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那么,在低年級課堂上如何突出學習的重點,就是我們的教師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喜好給學生制訂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在課堂上愿意在朗讀方面下功夫,可以給學生通過一篇課文來設計情景,提高學生朗讀興趣。例如,在《狐假虎威》一文中,教師可以使用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引導學生朗讀,也可以扮演老虎,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烈,在課堂上也是比較喜歡有趣的課題,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小學生了解老虎的野性和狡猾,小學生一邊體驗,一邊朗讀,這種方式很快就能讓學生接受。教師一邊給學生講課,一邊與學生互動,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朗讀水平很快就提高了,而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生還可以根據這種方式自己扮演課文中的任意一個角色,這也是提高朗讀興趣的關鍵。
縱觀低段語文教材,以妙趣橫生的童話故事居多。它通常以生動活潑的場景,鮮明的人物性格,多角色的對話描寫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童話故事的語言有簡潔形象、生動活潑、流暢和諧、接近口語的特點。選擇這樣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更能激發(fā)他們朗讀的愿望。教師要避免學生機械性地重復朗讀,讓學生能夠尋找到新的觀察角度,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將文章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知識都是與生活有一定關聯(lián)的,不能死板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教師要將學生帶進生活中,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知識的真諦,就能提高朗讀水平。例如,我們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理比較強烈,當學生聽到小蝌蚪時,腦海中就會閃現(xiàn)出一幅畫面,小蝌蚪從出生到長大后變成青蛙是如何演變的?又是怎么樣找到媽媽的?這時教師要一邊給學生帶有情感地朗讀,一邊要告訴學生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要學會敢問,就像小蝌蚪一樣,為了能夠找到自己的媽媽,遇到很多動物都要敢問“有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并且還說出了自己媽媽的樣子。所以,我們也要像小蝌蚪一樣要勇敢,這樣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推出,多媒體也作為一種方法被運用到課堂上,這一模式的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局限,讓學生可以在欣賞的過程中就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學生不但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也提高了朗讀的興趣。在當今教學中,很多學習方法都用到了課堂上,比如多媒體,這就是一種新穎的教學工具,多媒體可以給學生展示不同的圖片、聲音等,學生可以一邊欣賞一邊學習。例如:在《黃山奇石》一文中,我們就要用多媒體給學生教學,可以配上背景音樂,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觀看著黃山的圖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假如我們站在黃山的腳下,觀看著各種各樣的景象,讓學生走進和了解黃山,很快就能提高興趣。因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喜歡新穎的東西,恰巧用這種方式就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學生不再感覺書本上的枯燥,而是用心的學習和欣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毙W生由于年齡比較小,總是喜歡聽一些好聽的語言,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不要總是一味的批評,這樣學生很快就會反感,比如學生在學習時出現(xiàn)錯誤了,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的方式來教育學生,要語氣溫和的告知學生這道題是怎樣做錯了,應該怎樣改正。所以學生在朗讀訓練過程中,老師要擺正心態(tài),不要期望過高,求全責備,說學生這里沒讀好,那里沒感情,這樣會打消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當然,也不要漠視學生在朗讀中所存在的問題,夸大其詞,一味地贊學生,這樣極易使學生“迷失自我”。老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要實時鼓勵,及時引導,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參與進來。同時,也應該盡可能為那些在朗讀方面還欠缺的孩子提供一些平臺和機會,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發(fā)揮。
教師作為小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導師,就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不要因為學生出現(xiàn)錯誤而一味的懲罰,要懂得賞罰分明,做到為人師表。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在看待事物上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教師要給予小學生正確的評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愛上朗讀這樣很快朗讀水平就能提升。在語文學習上,教師要合理的給學生布置教學任務,同時還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提高朗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