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丘明
晉侯①賞從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荨褵o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逼淠冈唬骸澳苋缡呛??與女偕隱?!彼祀[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2009年版《春秋左傳注》)
【注釋】
①晉侯:公子重耳與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能人一起流亡19 年,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之下,入晉繼位,成為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②介之推:追隨重耳流亡19 年,《韓詩外傳》記載,他曾將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野菜一起煮成湯給餓昏過去的重耳吃。
【譯文】
晉侯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沒有提及祿位,晉侯也沒有將祿位給他。介之推說:“晉獻公的九個兒子,只有國君在世了。晉惠公、晉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nèi)國外都棄他不顧。上天不絕晉國,必定會有明君。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又能是誰?這實在是上天要立他為君,而他們幾位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作盜,何況貪天之功以為自己的功勞。臣子把罪過當成合理的,國君對欺騙的人加以賞賜,上下相互欺蒙,我就難以跟他們相處了?!彼赣H說:“你為什么不也去求賞賜?因為做出這樣的選擇而死,又能怨誰呢?”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仿效,錯誤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再享受他的俸祿了?!彼赣H說:“那就告知他一下吧,如何?”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藏起來,哪里用得著這裝飾?這是去乞求顯貴了?!彼赣H說:“你決定這樣做嗎?那么我就和你一起隱居起來。”于是他們就隱居起來,一直到死去。晉侯到處找尋介子推沒有找到,就把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以此來記錄我的過失,同時表彰好人。”
【簡析】
本選段即為《左傳》中記載介之推的全部文字,通過介之推母子的對話生動地表現(xiàn)了介之推“不言祿”的主要原因是不愿“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貪天之功”這個成語即出于此。從他這些話來看,介之推是一個十分清廉無私、過分狷介高傲的人,公子重耳流亡19 年,之所以能夠渡過種種難關(guān)最終成為晉國國君,和跟隨他流亡、患難與共的許多賢能的無私奉獻密不可分,晉文公心懷感激,想要賞賜他們,并非他們主動要求賞賜,而介之推卻將這一君臣相得的傳世美談貶斥為“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顯然言過其實了。事實證明,晉文公后來也正是在這些賢能之人的傾力輔佐之下,才成就了春秋霸主的豐功偉績。當然,晉文公賞賜群臣時沒有想到有過犬馬之勞的介之推,確實是他的過錯,所以當他聽說介之推隱居至死以后,下令將綿上作為他的祭田,并說:“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