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子
親密關(guān)系充滿了悲歡離合,說好相伴一生的伴侶,有時中途就會離我們而去。喪偶,失去至親,到底需要多久才能走出傷痛,重新投入一段新的親密關(guān)系呢?如果答案是“一年之內(nèi)”。你能接受嗎?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問題,《婚姻與家庭》雜志在各大新媒體平臺展開調(diào)查——喪偶一年內(nèi)再找新歡,你能接受嗎?
在回收的2390 份有效問卷中,62%的人表示“不能接受”,38%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這些看似壁壘分明的表態(tài),背后其實隱藏著各自的權(quán)衡、理解和妥協(xié),我們在聆聽他們的聲音時,也更能體會到重生與重構(gòu)的復(fù)雜與不易。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雙方的觀點吧。
喪偶一年內(nèi)再找新歡“可以接受”的眾多答案中,占比最大的理由是C 選項(有些人就是有依賴性,需要有人陪伴,雖然不算什么好事,但也不必苛責(zé))。雖然這個答案看起來有些無情,卻吻合了人類最樸素的需求:群居與繁衍。
在人類社會早期乃至其后漫長的封建時代,人類對于親密關(guān)系的要求也不過如此:找個伴兒,抱團取暖,傳宗接代,晚年再依靠伴侶和子女的扶助走向生命盡頭……如果伴侶中途下車,那就再找一個繼續(xù)前行。
當(dāng)然,心中一定會有不舍和牽掛,但人畢竟還要活下去,特別是老人,有些人越老,對伴侶就越依賴,總想身邊有人陪著。喪偶后,如果他們能夠很快收拾好心情再找老伴兒,對于他們和子女來說,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占比排第二的是A 選項(找新歡可以抵擋痛苦,只要和對方說清楚,雙方情愿沒什么不好)。選擇這一項的人,理由和“失戀后再找一個就能快速治愈”很相似,都是試圖通過新戀情去擾動凝固的悲傷,避免自己沉淪下去。同時,借助新伴侶來彌補喪失,希望對方能夠提供一些和舊伴侶相似的慰藉。
這種嘗試有時是能夠成功的,比如恰好碰見一個合適的新人,懂得安慰人,又會搞氣氛,更能包容喪偶者起伏不定的情緒。那么,這樣的人就能營造出一段治愈性的關(guān)系,讓喪偶者慢慢走出黑暗,重新沐浴陽光。
D選項(痛苦消化了就找新歡,不一定要一年以上吧)雖然只占了20%,但很多受訪者表示,它其實道出了“一年內(nèi)能夠走出來”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有些喪偶者本來就用情比較淺,天生就愛得“疏離”。
雖然他們能夠和伴侶建立感情,甚至相伴許久,但他們從來不會投入全部。他們有可能是戀物者,把大量精力放在某樣?xùn)|西或者愛好上面;或者是自戀者,興致勃勃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總之,他們將伴侶視為生命的一小部分,就算剝離,也不會太疼。正像一首老歌所唱的:“不愛那么多,只愛一點點,別人的愛情像海深,我的愛情淺?!彼裕?dāng)這個小部分喪失的時候,他們要收拾心情也就不那么困難了。
B 選項(有些婚姻早就沒了感情,喪偶后再找,算是很有道德了)雖然占比最少,但也有17%,相比A選項和D選項,其實不算少數(shù)。不少人會選這一項是因為名存實亡的婚姻的確存在。
最近,網(wǎng)絡(luò)上就瘋傳著一個日本街頭采訪的視頻。受訪女士對記者說自己的先生去世了,說著居然忍不住笑起來:“現(xiàn)在輕松了,至于他的錢,兒媳說‘不要緊,媽媽你花吧’,哈哈哈哈哈哈……”
視頻傳遍網(wǎng)絡(luò)之后,看的人也忍不住會心一笑,并不責(zé)怪這位女士無情。因為這種情節(jié)雖然夸張,卻也是現(xiàn)實的一種真實寫照:有些夫妻的確在作困獸之斗。離別對他們來說是解脫,而找到新歡自然也意味著新生了。
就如上面所說,在“可以接受”的受訪者中,占比最多的理由是人類最樸素的需求:群居與繁衍;相比之下,在“不能接受”的受訪者中,占比最多的理由是A 選項(生死是大事,一年哪就能收拾心情去找新歡了?這樣的人太無情),其實也吻合了人類最自然的心理規(guī)律:重大喪失需要哀悼。
完整的哀悼會經(jīng)歷4 個步驟。
第一步是“否認”:喪偶者會覺得伴侶還沒有死,有時想起什么事情,會下意識還要去問對方,就像對方還在身邊一樣。
第二步是“爆發(fā)”:喪偶者終于意識到伴侶離開了,痛苦、暴怒、無力、悲傷、空虛等情緒也在這時涌現(xiàn)。
第三步是“哀傷”:山崩地裂的情緒被宣泄之后,喪偶者平靜了一些,開始感到傷心低落。
第四步是“重新出發(fā)”:喪偶者心情恢復(fù)正常,他們會記得去世的伴侶,可以平靜地回憶一切。同時,他們也可以繼續(xù)新的生活了。
這4 個步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會不斷反復(fù),痛苦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消化。所以,很多人認為一年時間是明顯不夠的,可能需要兩年、三年甚至更長,這個時間長度在他們心目中才算比較合理。
D 選項(太快了,舊陰影還沒有消散,對新歡不公平)占比排第二。雖然這一項的受訪者看似只聚焦于新歡,但實際上,如果舊陰影沒有消散,那么找得太快,對喪偶者本身也是沒有好處的。
如果喪偶者跟去世伴侶的關(guān)系很好,那么,太早找新歡就會讓他們陷入內(nèi)疚之中,仿佛成為背叛故人的罪人。這種心情會讓他們每一天都活在掙扎與煎熬之中。
就算喪偶者沒那么內(nèi)疚,只是希望通過新歡來填補舊伴侶的位置,但事情往往也未必能如其所愿。因為這意味著新歡被當(dāng)成“工具人”,要撫慰喪偶者,還要扮演喪偶者內(nèi)心期待的角色。顯然,這種身份是非常累人的,由此,感情也會變得非常累心。
C 選項(他們的子女應(yīng)該很難接受,畢竟陌生人取代了至親的位置,會有些別扭)占比排第三,有18%的比例,意味著這種事情不在少數(shù)。畢竟,子女對于父母有著天然的忠誠。這種感情是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小心處理的。如果父母很快再婚,沒有和子女做有效溝通,那么,子女接受起來會非常困難,父母的婚姻也很容易因此蒙上陰影。
B 選項(有些新歡實際是第三者,這樣的事見多了,就很難接受太快找的)占比14%,雖然排在最后,但刺激性幾乎是最大的,讓人難以接受。
以前,香港名人翁靜晶再婚時就有過這樣一幕:婚禮上,她和先夫劉家良的女兒一個都沒有出席。究其原因,據(jù)媒體報道,就是翁靜晶多次傳出緋聞。在劉家良去世前,她被拍到和第二任丈夫牽手逛街。劉家良去世后一年多,她公開了新戀情。
雖然劉家良曾拼命為她講好話,說:“她好學(xué)上進又年輕,應(yīng)該還有好長的路要走,我說什么也比她大三十歲,會尊重她的任何選擇?!比欢瑑蓚€女兒始終沒法接受,以致劉家良去世后第六年,翁靜晶舉行婚禮,她們都沒有參加。
以上就是“喪偶一年內(nèi)再找新歡,你能接受嗎”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喪偶后要重拾親密關(guān)系是不容易的。
如果喪偶者跟伴侶的感情基礎(chǔ)一般,或者喪偶者本身用情很淺,那么,要重新出發(fā),花費的時間就會少一點。
但如果感情基礎(chǔ)深,家庭關(guān)系好,那么,“一年內(nèi)尋找新歡”這件事就會變得富有挑戰(zhàn)性,無論是對喪偶者本人,還是對他們的親人,都是不容易接受的。
說到底,在親密關(guān)系中,“喪失與重構(gòu)”本來就個復(fù)雜的過程,每個人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很難劃定一條道德準(zhǔn)繩規(guī)定“一年之內(nèi)到底行不行”。所以,我們看待這樣的事,不妨保持一份平常心,默默地祝福每一個活著、愛著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