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我的第一本蒸汽機車駕駛證
我珍藏著一本20多年前藍皮金字的蒸汽機車司機駕駛證,證書是1989年頒發(fā)的,在已經(jīng)泛黃的內(nèi)頁里,一張黑白照片上是年輕時帥氣英俊的模樣。
為了拿到這本蒸汽機車駕駛證,我在火車上鏟了4年的煤,真是不容易?。≌羝麢C車拉出一道白色水蒸氣,宛如長長的飄帶,這成為我珍藏的風景和記憶。1985年,我分配到臨沂鐵路機務段做了一名蒸汽機車乘務員。那時,一個機班3個人,一個司機,一個副司機,一個司爐。第一次上班,我跟著師傅鏟煤、上水、給油,勞累自然不在話下。正值冬日,運行途中,我靠在敞開的車窗邊上,側(cè)出半個身子瞭望,身體上半邊感受著冰冷刺骨的寒風,而下半邊卻被爐火炙烤得幾乎快要燃燒起來,這種身體冷熱兩重天的滋味,成為我第一次出乘的獨特感受。
蒸汽機車焚火室頂部有三個易熔塞,鍋爐缺水頂板露出水面,鉛鋅合成的易熔塞馬上熔化,將鍋爐里的壓力蒸汽排出。我接班后最重要的一個作業(yè)程序就是檢查鍋爐的易熔塞。易熔塞這東西是鍋爐的安全裝置,它要是漏到里面了,極有可能引發(fā)鍋爐爆炸,這么關鍵的東西,必須檢查仔細。
當司爐工體力消耗極大,一腳踩踏板打開爐門,把煤送進去,然后松開踏板,這樣的動作反反復復要做無數(shù)次。每個班下來,全身是煤灰,臉是黑的,工作服必須天天換。當年鐵路線平面交叉道口較多,附近村民安全意識又淡薄,拖拉機搶道、耕牛上鐵路的意外事件時有發(fā)生,我除了隨時往鍋爐里添煤還要協(xié)助司機加強瞭望信號。
當時的蒸汽機車以“前進”型機車為主,蒸汽機車牽引區(qū)段短,能耗大,燒煤效率低,一個班下來,要燒8噸煤,那活兒又臟又累。兩年后我轉(zhuǎn)為副司機,可副司機不能單獨開車,還要配合司爐工一起燒炭,沿途還要給機車補水、補煤。司機室內(nèi)的噪聲很大,乘務員間交流基本靠吼,就算是寒冬臘月,一趟車跑下來,身上的工裝也要被汗水浸濕好多次。
四年后我考上了蒸汽機車司機,拿到了人生第一本蒸汽機車駕駛證。當時的機車司機被稱為“大車”,它是鐵路上對火車司機一種尊重的稱呼。我升職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工具室領取檢點錘頭,然后選擇木料安裝錘把。這檢點錘不僅是檢車的工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為只有晉級到司機職名才能得到這個錘子,這也算是個人奮斗的里程碑。
火車在綿延近百公里的沂蒙山腹地穿行,它呼呼喘著粗氣,冒出陣陣白煙,隨著彎彎曲曲的鐵道線晃晃悠悠地開起來。我駕駛著機車,把半個身子探出窗外,隨時掌握機車的運行速度。呼吸著山野間清新的空氣,心里好愜意呀!機車停車“一把閘”對準水鶴,是一個技術活。拉貨物列車停車沒有對準,可以二次起車再對準水鶴??陕每土熊囃\嚭?,后面車廂的車門立即打開,旅客們開始上下車。如果這時沒有對準水鶴也不能再動車了,因為旅客都在上下車,所以給水站的停車真要看司機的硬功夫。
我的第二本內(nèi)燃機車駕駛證
1998年春運的最后一天,我駕駛著7121號機車順利完成最后一次“謝幕演出”,從此蒸汽機車在兗石鐵路上消失了。在這一年,我通過考試轉(zhuǎn)型成為內(nèi)燃機車司機,先后駕駛過東風4B型、東風4C型和東風8B型內(nèi)燃機車。
內(nèi)燃機車上有司機、副司機兩個人,司機主要負責操縱駕駛并關注車輛運行的線路,副司機在配合司機進行一些呼喚應答程序的同時,還負責油料、壓力、機械設備、儀表儀器等的檢查。這樣一來,司機體力勞動大大減輕,但腦力勞動有所加強,工作也更專業(yè)化。內(nèi)燃機馬力大,相當于4000多千瓦,牽引力超過5500噸,雖然還會有油污,但工作環(huán)境完全改變了。內(nèi)燃機車也有“毛病”,就是柴油機、壓縮機等發(fā)出來的聲音“轟隆隆”的,兩個人面對面說話都要大嗓門,一個班下來嗓子都有些沙啞。
在鐵路行車中,安全工作最為重要。要想確保行車安全,就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機車操縱習慣。機車乘務工作單調(diào)、枯燥。一登上機車,一分鐘都不能離開幾平方米的崗位;就那么幾個規(guī)定的動作,幾句規(guī)定的話語,一趟車要重復上百次,單調(diào)得使人疲倦。兗石鐵路線路構(gòu)造復雜,雨季防洪點、維修施工點多,瞭望困難,乘務員必須隨時保持耳聰目明,以保證眼疾手快。
有一次,我值乘牽引某次重載列車時,天空下起了大雨,機車突然卸載,我再提手柄時,又發(fā)生了不加載故障。這種異常情況,如果不能快速處理,重載列車就會途中停下,而一旦停車就會造成機車啟動動力不足。我果斷指揮副司機快速將控制接觸器短接,防止了一起途停事故。在我的火車司機生涯里,這類“化險為夷”的事情有過多次。短短幾十秒鐘,簡單幾個動作,保證了列車的安全和鐵路運輸?shù)恼V刃颉?/p>
我的第三本電力機車駕駛證
翻開第三本火車駕照,照片上的我,臉上已現(xiàn)滄桑。2007年,我又考上電力車和諧3型駕駛員,享受到更加現(xiàn)代化的機車環(huán)境。
這種機車的牽引力幾乎是蒸汽機車的2倍,司機室內(nèi)還安裝空調(diào)、暖氣、冰箱和電磁爐,機車內(nèi)的衛(wèi)生間也免去了工作中如廁的煩惱。機組實行雙班單人駕駛,還可以輪換交替休息。
也許有了火車頭就有了擦車這項工作,時間久了也就成了傳統(tǒng),一路上再累,入庫后也得擦車,甚至把擦車質(zhì)量與工作考核結(jié)合到一起。火車進入電力時代后,火車司機真就像飛行員一樣了,乘務回來入庫不擦車了,由專職的保潔人員進行,真的讓司機們從繁重的擦車中解脫出來。
我們火車司機的背包很沉。背包里有隨身帶的3件東西:一個是洗漱用具;一個是裝手電筒、信號旗等行車用品的工具包;再一個就是裝滿飯菜的飯盒。途中小站一停車,抓緊時間填飽肚子。這3件東西加起來,相當于火車司機的半個家。走到哪里,背包就背到哪里,遠遠看去,就好像一位漂泊不定的旅人。我們上班的時間充滿了不確定性。有時剛剛才走下機車,就得估算下一次出乘的時間。在路上遇見開火車的同事,問候語往往是“叫班啦”,或是“快叫了”?!敖小保且环N呼喚,是同行間獨特的一種問候語,“大車”們是被“叫喚”到機車上開始工作的旅途的。
作為一個鐵路人,36年間我親眼見證了中國鐵路的快速發(fā)展,告別蒸汽機車用了百年時間,改革開放后,從內(nèi)燃機車到電力車再到動車和高鐵,老百姓享受到了現(xiàn)代化帶來的實惠。這三本駕駛證,我會一直保存下去,它們背后的故事,我也會一直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