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瑤
(大連市旅順口區(qū)第三高級中學)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备咧姓Z文的視域在不斷打開,把社會資源引入語文教學是一種必然的舉措。尤其是區(qū)域資源中的文化和歷史因素,會帶給語文教學不一樣的源頭活水。
課標中還提到“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強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整合社會資源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走出課堂,領略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的“社會語文”;讓教師能立足于教材與課堂又不拘泥于教材與課堂,真正實現(xiàn)“大語文”的學科教學新境界。
語文教學中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情懷。課文中展現(xiàn)了對人的尊嚴、價值與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可以說,這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核心、人類文化的核心。教師要把握語文學科視角,廣泛涉獵本土和區(qū)域文化,精選人文資源,運用教學策略,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內涵,靶向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家國情懷,使語文課達到陶冶人、培養(yǎng)人的目的。
提及旅順口,這座城市在構筑城市文化精神層面上,它的歷史記憶是顯性的。然而,當代旅順的城市文化精神更加值得被關注,體現(xiàn)出和諧共生、高貴典雅、山水宜居的自然與文化特性,是旅順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大連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銘刻在旅順的城市建筑和自然風物上。
這其中,太陽溝文化街區(qū)最有代表性。作家素素曾在寫《太陽溝:遠東的啤酒館》時,形容這里“白天像公園,晚上像公墓”。獨個兒在街上閑逛的感覺“像一根洗凈了的蘿卜條,而太陽溝是一只裝滿了水的壇罐。在里面泡的時間長了,小城特有的生活氛圍便如一種鹽,漬透了我的全身”。走在這里,會讓你不由自主地細膩和敏感起來??纯刺枩系摹拔鞔笤骸?,再去欣賞亞洲最大的櫻花園、街邊隨處可見的火炬松,都會讓人感受到人與環(huán)境的自然和諧,仿佛一個小小的切口,帶你貫穿了文化層面的內部聯(lián)系,呈現(xiàn)出完整而立體的旅順口。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巧用區(qū)域文化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讓學生既能對教材篇目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又能增強對區(qū)域文化的了解,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例如,在《歸去來兮辭》和《歸園田居(其一)》的教學中,我們在正確理解陶淵明厭惡官場、歸隱田園的選擇時,也對人與自然和環(huán)境的關系有所體悟和思考;類似的還有《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一文,同樣關注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在教學這類文章時,教師可借太陽溝區(qū)域文化,讓學生在文化特質、時代影響等方面與課內文章對比分析,引發(fā)學生討論比較并得出開放性結論。在這樣的融合對比中,學生不僅對本身已經(jīng)熟悉的地緣文化加深了理解,同時對作品的理解更加透徹,印象也更深刻,并且會更加積極主動地了解更多相似主題的作品,獲得豐富的、個性化的感知。
走在旅順,隨處可見老人小孩津津有味地吃著糖鼓燒餅,但是你也許并不知道這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隨便走進旅順的一所小學,總會看到小朋友技藝高超的剪紙作品;因為山海相連的地域和自然環(huán)境特征,大人常帶著孩子趕海。洗海澡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而且如果你注意聽聽大街小巷里的鄉(xiāng)音,會發(fā)現(xiàn)這是唯一一座普通話帶著膠東半島口音的東北城市。旅順口的鄉(xiāng)土文化透著魚香和櫻桃的味道,多樣性與融合性串起了百年間一個又一個講不完的故事。
在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有一個以“家鄉(xiāng)文化生活”為題的單元。這是學校和教師開展鄉(xiāng)土教育、培養(yǎng)學生鄉(xiāng)土情懷,增強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的重要憑借,其以活動板塊來構成學習內容的編寫方式,也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全新挑戰(zhàn)。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們首先根據(jù)學情和校情來挑選有代表性的鄉(xiāng)土文化,明確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避免教學內容過于繁雜。
例如,教學要求用訪談調查完成對家鄉(xiāng)某一種美食的研究,根據(jù)山海相依的地域特征和生源多來自漁民家庭的特點,我們建議學生把研究對象放在家鄉(xiāng)海鮮美食上;另外,根據(jù)高中學段的學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不同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如對海鮮美食進行歷史溯源、不同菜系中海鮮的烹飪比較、海鮮美食在文學和文化中的藝術呈現(xiàn),等等。通過研究,學生總結升華內心的感受,對家鄉(xiāng)文化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產(chǎn)生熱愛家鄉(xiāng)、認同家鄉(xiāng)文化的真摯情感。
我們還注重發(fā)揮課外閱讀的作用,讓學生閱讀人物志、風物志作品和學術研究論文。閱讀中,我讓學生了解該類文體的寫作要求和知識,設計“為家鄉(xiāng)風俗寫對聯(lián)”和“為宣傳片寫解說詞”活動,通過微型寫作來加深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理解,同時又加強了閱讀與寫作、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能力培養(yǎng);依托這些教學活動,培育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增強其文化認同感。
區(qū)域歷史資源是一座豐富的寶庫,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是學生學習的向導,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最豐厚的教學資源和學習題材。同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恰如其分地利用區(qū)域歷史資源,其豐富的內涵、寬廣的外延能增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fā)其深層次的情懷,幫助學生對語文教學有較高層次的理解并最終達到傳承社會文明,凸顯文化特征,塑造民族性格的目標。
在《旅順口往事》中,作者這樣表述過:“旅順口的地理,決定了旅順口的命運。和平之時,它是招慰道上的一個驛館,也是朝貢道上的一個客棧;狼煙一起,它就是中原大軍與邊夷馬隊爭奪廝殺最激烈的疆場?!蔽迩觑L起云涌,回顧旅順口的歷史,那斷瓦殘垣、銹跡斑斑的炮臺、開得過分繁盛的櫻花樹以及一句句甲午戰(zhàn)爭的電文……這一切都飽蘸屈辱,浸滿鮮血,每每提及,慘痛得讓人心顫。歲月悠長,如今山河已無恙,硝煙散盡是曙光。今天的旅順軍港戰(zhàn)艦林立,經(jīng)濟繁榮,國泰民安。然而我們明白,英雄史詩立于不朽,當下的幸福來之不易,這一點我們從未忘卻。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富含紅色基因的精品篇目,如《為了忘卻的記念》《黨費》《沁園春·長沙》,等等。在各個學習任務群中,這樣富有革命激情和責任擔當精神的篇目都不鮮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有效利用地域獨特的地理歷史、民族文化特征和社會概況進行滲透,既可以突出原教材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又促進了學生精神層次的升華,增強對學生的思想熏陶。
教師把特定的人文歷史融入課堂,輔以恰當?shù)慕虒W時機和手段,就能更好地實現(xiàn)高中語文課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和情操熏陶,這樣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例如,在《荷花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適時地穿插抗日英雄的事跡作為背景介紹,學生在被冀中白洋淀地區(qū)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感動的同時,也深深地為從旅順走出去的抗日英雄金伯陽感到自豪;這不僅培育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學生懂得勝利來之不易的道理,也會使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旅順口的地下,埋著半部中國近代史?,F(xiàn)今住在白山街上的許多年事已高的老者還能講起過去關東神宮的修建,他們當年還都是正在上學的小孩子,被叫到神宮建設工地做苦工。那是一段生命被荒廢、尊嚴被踐踏的日子。講著講著,有人竟忍不住哭了起來。
生命的價值并不唯一,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價值觀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闡述生命意義的課文。不論是作者本人的實際經(jīng)歷,還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都體現(xiàn)了多樣的生命價值。
在蘇軾的《赤壁賦》中,作者以主客問答的形式串聯(lián)起了自己對于生命價值的不同看法,在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中,引發(fā)了諸多哲理性思考,過去未來、空間時間,最終達到自我的圓融與和解。
結合課文的學習,我們在習作訓練中充分利用區(qū)域歷史資源,讓學生自主了解區(qū)域歷史名人在人生關鍵時期的選擇,了解歷史大環(huán)境中群體的有意識行為,對學生進行人生意義的教育,引導他們思考生命、感悟生命價值,得出個性化的結論。
我們以從旅順走出去的“紅色特工”劉光典烈士的英雄事跡為例,讓學生明白什么是以生命寫就的忠誠,什么是以青春和熱血鑄就的豐碑,進而引導學生探討什么是肩負時代重任應具備的品質,引導學生多方位辯證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學生通過了解身邊的人和事,更容易獲得深刻而透徹的生命體悟。有了這樣的感悟再去寫作文,文章就不易流于膚淺和套作,擁有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力量。利用區(qū)域社會資源的高中寫作教學,可以使學生自由地書寫生活,傾訴內心情感,表達自己的生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