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波蔚 王晶晶 駱曼婷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國內學者對“獲得感”的研究因此而興起,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獲得感”含義和從“獲得感”出發(fā)的發(fā)展模式轉變的探討?!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明確指出“要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獲得感”。由此,有學者指出獲得感可作為檢驗脫貧成效的重要標準[1-2]。很多貧困地區(qū)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發(fā)展旅游產業(yè)的資源稟賦,因此旅游扶貧開發(fā)也成為貧困地區(qū)推進精準扶貧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在后脫時代,旅游產業(yè)仍是不少地區(qū)實現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柱。在鄉(xiāng)村旅游扶貧中,農戶既是扶貧對象,也是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的重要參與者。作為重要主體的農戶,在旅游扶貧開發(fā)過程中其獲得感是怎樣形成的,獲得感水平如何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利于客觀評價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扶貧的成效,檢驗鄉(xiāng)村旅游扶貧開發(fā)的普惠性,同時也可為地區(qū)產業(yè)發(fā)展實踐提供寶貴借鑒。
對于獲得感的內涵,張品認為獲得感是指因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獲得而產生的可以長久維持的滿足感[3]。萬師提出獲得感是主客觀愿望實現的真實體驗[4]。呂小康則認為等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基本權益的普惠性的主觀體驗[5]。辛秀芹提出獲得感是基于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獲得而產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6]。結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可知,獲得感是指有所“獲得”后產生的主觀感知和感受,它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客觀獲得,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與精神得到;二是主觀感受與體驗,強調的是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的感受。本文將旅游扶貧過程中農戶參與的獲得感界定為:農戶在參與致力于提升自身經濟收入的旅游經營相關活動過程中,經由物質條件改善、能力提升及人際互動等所得到的積極心理體驗和主觀滿意度。
針對農戶相關獲得感的研究,近期也有學者展開探討:鄭黎陽等指出訂單農業(yè)參與行為能否提升參與主體的經濟獲得感是評價訂單農業(yè)發(fā)展普惠性的重要指標,其使用內蒙古自治區(qū)武川縣農戶數據,利用傾向值匹配法檢驗了訂單農業(yè)參與行為對參與主體收入及經濟獲得感的影響[7]。李丹從農戶獲得感現狀入手,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農戶在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獲得感現狀,基于調研數據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增強農戶獲得感的可行性建議[8]。王瑜等在數據調研的基礎上利用傾向值匹配法評估了電商參與對農戶經濟獲得感的影響,結果表明,電商參與對樣本農戶橫向現實和縱向預期經濟獲得感均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應[9]。李婷婷等從林農獲得感的內涵出發(fā),應用熵值法構建林改全過程的獲得感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調研比較了林農對“均股均利、均山到戶”兩種林權改革模式的獲得感水平,找出了影響林農獲得感的關鍵因素,結果發(fā)現:兩種典型林改模式的農戶獲得感均不高,差異不顯著[10]。楊杰等從農戶收益合理性感知、農戶決策自主性感知、農戶風險承壓感知、農戶合作互動情感感知、農戶合作關系穩(wěn)定一致性感知等五個維度出發(fā),探討各模式下的農戶獲得感[11]。邱怡慧等運用AHP法構建農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獲得感評價的指標體系,利用模糊綜合評價得到農戶獲得感測評結果,結果表明:農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獲得感整體處于中等偏下的位置[12]。文獻回顧發(fā)現,基于農戶視角的獲得感研究相對較少。針對鄉(xiāng)村旅游扶貧過程中農戶參與的獲得感研究更為鮮見,探討這一獲得感的形成機理,可為提高旅游扶貧的普惠性、增強農戶參與的獲得感提供啟示。
文獻綜述發(fā)現,目前針對旅游扶貧獲得感的影響因素及形成機現的相關研究很少,對其進行探討有利于獲得感提升路徑的設計及針對性地進行旅游扶貧政策制定。為了解鄉(xiāng)村旅游扶貧中農戶參與的獲得感形成機理,課題組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婁底市新化縣開展調研。新化縣曾為國家級貧困縣,縣內多地通過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實現了脫貧致富。調研選取在該縣4個鄉(xiāng)村旅游示范村進行。調研重在了解農戶獲得感的主要影響因素,調研通過入戶走訪、與農戶訪談的形式進行。
根據交互決定理論,農戶的獲得感受到外部和內在因素共同影響,外部社會情境因素對脫貧增收行為起到基礎性作用,而內在個體因素對脫貧增收行為具有顯著的支持作用。在此通過調研明確外部社會情境因素、內在因素等的具體影響因素內容。調研時主要通過訪談來集農戶參與的獲得感影響因素。結合訪談結果可知,影響獲得感的外部因素有社會、地理和文化環(huán)境和扶貧政策制度,內生因素有農戶及家庭因素,比如人口學特征、個體價值觀、家庭經濟基礎(是否為貧困戶)、受教育程度、子女人數、健康狀況、期望等。因此通過構建“社會情境-家庭(個體)-行為”三要素互動模型,明確農戶“客觀獲得”的生成過程。
經前文文獻回顧可知,獲得感是貧困對象根據自己的客觀獲得,通過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所生成的主觀滿足感。在此基于社會認知理論和社會比較理論提出了獲得感的生成機理,即參與農戶在特定的地理社會文化環(huán)境、家庭和個體認知因素的互動作用中,經由政府主導的旅游扶貧政策的輸入,通過自己的實際脫貧行動,產生客觀獲得及脫貧信心,進而將自己與他人的獲得情況及自己之前的生活狀況進行比較,若這一比較結果達到了自己的期望值,則由此產生實質的獲得感,反之,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具體如圖1。
在后脫貧時代,農村地區(qū)旅游開發(fā)對于鞏固脫貧成效仍具有重要意義,科學合理地進行旅游規(guī)劃開發(fā),可為農村地區(qū)全面振興提供動力支持。本文通過調研,明確了鄉(xiāng)村旅游扶貧中參與農戶的獲得感影響因素,基于交互決定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和比較認知理論構建了鄉(xiāng)村旅游扶貧中參與農戶的獲得感的形成機理。這一機理的構建可為提升旅游扶貧中農戶的獲得感提供方向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