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這一研究成果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正由“知識為本”向“核心素養(yǎng)為本”轉變??v觀古今中外,學生學習都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中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也就是說,沒有問題便沒有學習,問題可為學習提供探究的動力與欲望。提問這一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十分常用,不管社會怎樣發(fā)展,信息技術怎樣更新,又或是學習方式怎樣顛覆,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善于提問都是其在課堂行走的重要姿態(tài)與基本姿態(tài)。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要積極關注語文這一學科的特點,通過提問有意識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語言積累、人文素養(yǎng)、語文知識等多方面能力,從而實現(xiàn)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策略;學科特色;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60—02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重要工具,也是一門藝術。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科特點,充分利用提問的工具性與藝術性價值,凸顯學科特色,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謹思密排,提出言意兼得的問題
我國學者王尚文曾就語文課程及其他課程的內容與形式間的關系提出自己的論點:“其他課程不可越過形式而進行內容的把握,形式作為掌握內容的一塊重要跳板,即使受到關注,也只是為了可實現(xiàn)對內容的更好理解[1]。而語文課程則不同,其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把握內容,而是通過學習一些特定形式來學會如何表達特定內容,當然在品味形式的過程中往往也在進行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進行《詹天佑》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組織教學。
本文通過哪幾件事情來體現(xiàn)詹天佑的“杰出”呢?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張鐵路時的背景是怎樣的?在進行施工線路勘測時,詹天佑如何說和做的,體現(xiàn)出了詹天佑什么精神?為什么在開鑿八達嶺隧道和居庸關隧道的時候,沒有采用同一種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
這些問題均是教師基于教材內容而設計的。第一問便要求學生實現(xiàn)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同時通過引導來進一步探究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使學生關注點由內容而轉于情感;而第二三問是存在聯(lián)系的兩個問題,突出詹天佑工作嚴謹、奉獻祖國的精神品質;最后一問強調詹天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根據(jù)隧道的特點采取相應的開鑿方法。這樣的提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可由課堂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當中來,這樣的課堂提問言意兼顧,充分體現(xiàn)了小學語文學科特色。
二、遵從規(guī)律,提出語用智慧化問題
在“語用學”研究視域下,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屬于一種言語行為。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提出的問題應遵循“語用學”規(guī)律,突出小學語文學科特色,具有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智慧。智慧提問意味著教師在教學提問上要賦予問題啟發(fā)性與趣味性特點,設計具有獨特魅力的問題,同時自身具有教學的品味與個性,主要體現(xiàn)于提問策略上[2]。
例如,在進行《大自然的秘密》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一般情況下會將教學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為認識生字、厘清脈絡與整體理解文意。而進入第二課時,為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大自然的秘密,教師可進行有效引導:“經(jīng)過上一課時的初步學習,大家已經(jīng)了解到對于‘偵察兵’小海龜?shù)膸椭?,卻給其他海龜帶來了災難,這是為什么呢?”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強調通過教師引導而讓學生體悟到大自然的生存之道,教師不僅做到了問題提出的語用清晰化,還運用了語用智慧化策略,由此創(chuàng)設出一個語用情景,通過問題讓學生所產(chǎn)生的情緒沖突而激發(fā)學生情感波瀾。這樣的提問方式,可在凸顯語文課程人文性及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下,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與情感,促使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度思考。
三、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促進思考的問題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其藝術性特點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表現(xiàn),對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積極創(chuàng)設科學的問題情景,有效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感悟[3]。對于問題情景表達方式及創(chuàng)設途徑的明確,教師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采取猜謎語、講故事、播放視頻、引入生活常識、情景表演等方式,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再加以科學設計問題,通過提問來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亡羊補牢》這一成語故事時,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情景表演,通過扮演當中人物來增強學習體驗,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同時在具體表演過程中,教師還應輔以相關的問題來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通過同學的表演,結合自身想法,大家說說從這一故事中都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或是小組討論,并給予他們充足的思考時間與空間,進而得出“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的正確結論,在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維、加深學生領悟與體會課文的同時,對其以后的生活及學習產(chǎn)生指導作用。
四、因材施教,提出具有層次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全體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因而在設計課堂教學問題時,教師要關注到不同學生在各個方面存在的差異,將班級學生按照思考能力、知識掌握情況、知識接收能力等標準來合理劃分層次,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學生設計出適合其學習水平的問題,切實提升全體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4]。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教師要提前調查班級中各個學生的思考能力、知識掌握情況、知識接收能力等,通過整合、分析、歸納等步驟,將學生分層,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即可??上驅W生提問:“本文的生字有哪些?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jīng)過主要體現(xiàn)在哪幾段?文章的表達特點有哪些?大家通過學習文章產(chǎn)生了怎樣的體驗?”通過提問,不同層次的小學生均可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進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做到學有所獲,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五、緊扣疑問,提出有懸疑的問題
好奇心強、勇于探索是小學生的共同特點,同時小學生也具有避免失敗、希望成功的心理動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緊扣疑問,挖掘學生的潛力,提出具有“懸疑”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究意愿,提高學生的思考效率。
例如:在教學《包公審驢》一文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探究竟的熱情高漲,都想快速地解開懸疑,揭開謎底。教師從學生的好奇心和疑惑出發(fā),緊扣疑問,設置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考的問題,揭開包公審驢的真實意圖。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一二自然段,讓學生找出描寫毛驢的話,思考王五面對瘦驢是什么心情?隨后,教師繼續(xù)提問:“面對王五狀告瘦驢的奇案,包公是如何進行審理的?衙役和大堂上的人有怎樣的反應?三天后繼續(xù)審驢的時候,驢的狀態(tài)如何,包公是怎樣處理的?”在學生理解包公審驢的整個過程后,教師繼續(xù)提問:“驢為什么帶來差役和王五找到了小偷?包公審案用的方法妙在何處,為什么包公對抓住小偷胸有成竹,這里面有什么玄機?”
六、創(chuàng)新方式,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時機和技巧,關注問題的情景創(chuàng)設和設問角度,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采取逆問、曲問、懸問等形式,迂回地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讓提問具有趣味性、新穎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實現(xiàn)提問的高效性。
例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教師可以結合有關村居的圖片,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農家生活的安逸,體會民風的淳樸,然后以圖片為載體讓學生思考農家的生活方式,感受詩詞中描繪出的五口之家的生活樂趣,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因此,教師可以從側面進行迂回,采取曲問的方式,“辛棄疾詩詞中描述了一個無賴的小兒,然而卻最讓人喜歡,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提問既能夠將“無賴”的意思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也能從側面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增強提問的樂趣,讓學生具有新鮮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起到問題的啟發(fā)效果,有效地鑒賞詩詞,提高教學效率。
總的來說,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問題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fā),凸現(xiàn)語文的語言特色,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建中.關注學科特點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應凸顯學科特色[J].小學教學研究,2020(15):60-62.
[2]李燕,沈蘋.激活學生思維,指向深度學習——例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課堂提問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2019(13):40-42.
[3]趙永攀.在課堂提問中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18(11):26-28.
[4]郝本信.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和方法[J].教育觀察,2017(24):99-100.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