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茜
【摘要】好的人際關系能夠幫助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也可以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培養(yǎng)交往能力是幼兒階段必不可少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且了解、分析幼兒的性格特征、成長規(guī)律,從多個方面制訂培養(yǎng)計劃,從而幫助幼兒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本文主要從影響幼兒交往的因素及其交往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探討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主要方法,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幼兒;交往能力;家園協(xié)作;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56—02
在幼兒教育中提出要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為幼兒提供與他人交往以及共同活動的空間和方法,使幼兒認識到交往的重要性,為其成長奠基。但要注意的是,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僅單靠教師的引導,而應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包括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幼兒自身的個性差異等。為此,教師要從多個領域出發(fā)認識到,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再制訂全面有效的培養(yǎng)方法。
一、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顯示,在幼兒階段,若交往能力處于劣勢,則成年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或均受到不良影響,呈弱勢表現(xiàn)[1]。而幼兒期交往能力呈較強表現(xiàn)者,成年后相應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均較強。對于這一點,學者認為個人社會交往能力相對應的心理素質,在幼兒期已具雛形。因此,應抓住幼兒早期教育關鍵期,盡早地對其社會交往能力予以精心培養(yǎng),為其將來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以下是對影響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相關因素的分析。
1.受家長教育意識的影響。當今社會,大部分家長比較關注孩子的智力發(fā)展,認為英語、漢字、計算,或者繪畫、舞蹈、樂器、棋藝等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為重要,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而且家長經常以自我認知判斷及期望值為基礎,為幼兒報各種興趣班,讓孩子在幼兒園以外的時間穿梭于各類課堂,剝奪了幼兒的娛樂時間,減少了幼兒參與社會交往與同伴交流的機會,使幼兒情緒情感表達、交往能力發(fā)展、生活能力鍛煉以及品德與性格養(yǎng)成等方面的發(fā)展均受到限制。
2.受幼兒自身性格的影響。當然,除卻外因,部分幼兒因自身性格特征表現(xiàn)出害羞、怯懦、樂于獨處等特點,或只愿意與父母、相熟的親友等溝通、交流,而在幼兒園里或接觸外人時,會疏離、沉默,不善于與其他小朋友協(xié)作、互動,只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欠缺社會交往能力;也有部分幼兒大膽、勇敢、熱愛交友,但因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常與小朋友在游戲中產生爭奪玩具、發(fā)生沖突的現(xiàn)象,使得同伴不歡迎他而變得離群。
3.受家園共育方式的影響。部分家長對幼兒的照看以安全監(jiān)護、數(shù)數(shù)、運算、看圖書、講故事等靜態(tài)教育為主,缺乏戶外或交往活動;或是創(chuàng)造相應條件適時送幼兒入園,寄希望于幼兒園。然而幼兒園的教育雖保證了科學性,具有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與內容,但缺乏教材外的課外活動,幼兒間互動交流及活動范圍十分有限;而且部分教師多以自我習慣與經驗開展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與改變,教學中活動形式單一,幼兒交往、溝通及相應的訓練課時安排嚴重不足;并且,戶外互動游戲多集中于園內,幼兒實踐鍛煉的機會寥寥無幾,社會交往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幼兒交往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1.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足夠的認識。盡管幼兒教育提出要培養(yǎng)幼兒相互協(xié)作、積極交流,與同伴、教師和諧相處,體驗交往的樂趣等相關的教學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足夠的重視和認知,以致在培養(yǎng)過程中缺乏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性的引導,而更多的是讓幼兒自由地交流,教師極少做出有效性的指導,使得部分幼兒自小在性格上存在缺陷,難以健康、積極地與他人交流[2]。另外,幼兒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科學、語言、健康以及藝術等五個方面,而人際關系則沒有具體、單獨出現(xiàn),僅在相關的活動和教學內容中零星體現(xiàn),這無法讓幼兒深刻認識到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也很難讓幼兒在交往能力上有明顯提升。除此之外,在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扮演著極為關鍵的引導角色,其語言方式、行為表現(xiàn)都會影響幼兒的交往認知,但很多教師在幼兒交往能力方面缺乏專業(yè)性的知識,以至幼兒出現(xiàn)交往方面的矛盾時,難以及時地給予正確的處理和引導,甚至在交往方面會給幼兒不利的影響[2]。加之教師并沒有綜合性地考慮幼兒個體差異性,采用的模式化、固定化的指導方式不能滿足幼兒的個體交往需求,從而影響了幼兒在交往能力方面的發(fā)展。
2.家長缺乏相應的交往知識和技巧。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沒有足夠重視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引導。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后,不管是交往對象,還是交往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一些家長在語言交流和人際交往方面并沒有認識到孩子在這方面的需求,即使很多的家長認識到了孩子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在指導中缺乏專業(yè)、合理的知識和指導技巧,導致日常引導中存在錯誤的示范,使得幼兒在語言溝通、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阻礙,這樣產生的負面教育效果將會影響幼兒今后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3]。除此之外,部分家長將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寄托在幼兒園,認為這一培養(yǎng)任務屬于幼兒園,因此并沒有積極地參與家園合作共促幼兒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所以在實際培養(yǎng)過程中內容、方法較為單一,難以形成家園之間的平衡,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長時間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方法
1.以活動為載體,為幼兒搭建交往空間。教師需對主題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引起充分重視,創(chuàng)造適宜于提升幼兒交往能力的場景和機會。例如,針對小班幼兒,可組織開展“自我介紹”活動,以使幼兒間拉近距離,促使幼兒消除緊張情緒,增強交流效果;還可設置與生活場景貼近的情境,幫助幼兒鍛煉交際能力。例如,可設計“接待客人”情景,即組織不同的幼兒分擔主人和客人的角色,讓幼兒體驗如何展開主客人之間的交流;教師還要加以引導,以促使幼兒掌握最為基本的待客、做客禮儀。
2.以家園合作為主導,拓展幼兒交往圈。依據(j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制定的要點,需對幼兒與他人交往展開教育,重視分享、合作、互助學習,并有同情心。因此,為促使幼兒所具有的行為特征與當下社會需求相適應,幼兒教師需重視家園合作,并利用親子活動幫助幼兒學會與人分享,從而讓幼兒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經學習分享,幼兒可養(yǎng)成將美好的事物與他人共享的習慣,對其中快樂的體驗可深有體會,并將思想內化,進而為優(yōu)良品德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可組織家長與幼兒共同在公園野餐,在活動開始后,幼兒拿出點心、水果與他人分享,場面輕松而愉悅,在享受的同時既能增強幼兒的交往能力,又能讓幼兒知曉遇事需多為他人考慮。又如,可將幼兒的生日會設置為分享會的形式,大家共同分享生日蛋糕,并交流喜悅的心情。經過一系列的分享活動,能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與他人交往的習慣。
3.關注幼兒差異,實施個別指導訓練。幼兒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期間,需充分尊重個性差異,并制訂針對性引導策略。每位幼兒均有自身個性特征,針對外向的幼兒,可提供交往的空間,讓幼兒自主參與,教師僅發(fā)揮適當引導作用;針對性格內向的幼兒,教師可講解交往技巧,并加以鼓勵和表揚,對幼兒的表現(xiàn)充分認可。性格內向的幼兒,由于缺乏交往經驗,在交往時易遇到挫折,因而教師可展開適宜的專項訓練。如,可向其告知,在交往時應善于用柔和的語調,耐心傾聽同伴的表達;也可強調發(fā)現(xiàn)他人長處的重要性,使幼兒學會欣賞同伴,并彼此學習;也可引導幼兒積極對同伴的愛好和興趣了解,對他人的行動予以支持等。
在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要注意的是,幼兒交往能力由多個因素決定,如幼兒自身的發(fā)展、父母的教育觀念以及家園合作的方式等,因此,必須從多個方面出發(fā)探究培養(yǎng)策略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閆金鳳.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18):04.
[2]李賢.淺談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6(09):179-179.
[3]徐莉莉.混齡游戲中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J].啟迪,2019(08):76-77.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