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釗勤
“感動一代人”的蘇叔陽老師告別了人世,那一天是2019年7月16日。
蘇叔陽老師是當代劇作家、作家、文學家、詩人,筆名舒揚。他1938年生于河北保定,18歲就開始發(fā)表作品。他于1960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從事教育事業(yè)多年,桃李滿天下。他以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特有的歷史文學視角創(chuàng)作了諸多國內外廣為流傳的文學著作。他的作品多次獲得:華表獎、文華獎、金雞獎及全國作協(xié)短篇小說獎、散文獎,人民文學獎、烏金獎等,2010年7月獲得聯(lián)合國藝術貢獻特別獎。正如文友們所說的,蘇叔陽老師的去世,是中國文化事業(yè)的巨大損失。在成功跨越80年的生命歷程中,他的最后25年是以“抗癌英雄”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蘇叔陽老師的創(chuàng)作高峰出現(xiàn)在改革開放初始的十多年。1978年,他創(chuàng)作的話劇《丹心譜》由北京人藝公演,人藝門前人山人海排隊買票是當時的盛景實況,可謂“萬人空巷”。作為蘇叔陽老師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劇作,《丹心譜》譜的是知識分子的丹心,劇情是圍繞著一種新藥的研制,展開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一邊是正直、善良、有著強烈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另一邊的人馬卻肆意踐踏知識分子的工作熱情、瘋狂阻撓科研工作的進行……位卑未敢忘憂國,位卑未敢忘憂民,《丹心譜》道出了知識分子的心聲,所以感動了一代人?!氨睢钡摹兜ば淖V》,也成了北京人藝復出的又一“標志性建筑”。
蘇叔陽老師是多產作家,是作家中的多面手,從話劇劇本到電影文學,從小說到詩歌再到散文,全面開花,各種文學體裁無一遺漏,樣樣都有蘇老師的耕耘之作,令讀者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令人欽佩。我曾拜讀過蘇老師的長篇小說《故土》,我也是被蘇老師的作品所感動的一代人中的一分子,為此深有感觸?!豆释痢芬粫?986年榮獲首屆人民文學獎?!豆释痢肥及l(fā)于《當代》1984年第1期,那一年很多讀者一下子就被這部反映現(xiàn)實改革生活的長篇小說吸引住了。小說寫的是普通的、有血有肉、可知可感的人物,描寫了在一場大的改革潮流下,某地醫(yī)院中的人物群像,可謂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心靈造影”,在蘇老師的筆下表現(xiàn)得格外震撼人心呢。
我知道蘇叔陽老師的名字是在北京人藝上演話劇《丹心譜》的時候??戳恕兜ば淖V》后,我明白一個道理:好劇院要靠好戲撐著。蘇叔陽老師就會寫好戲。
后來,我有幸認識蘇叔陽老師,是經過伯翱兄介紹的,伯翱兄讓我叫他蘇老師。蘇老師做人低調,為人謙遜。以至于他直到后來滿頭白發(fā),依然說:“我還是涉世不深的少年郎。”面對成就卻說:“我只是一個盡自己微小的才能為人民服務的藝工。”他的這種謙遜風格透著一種儒雅,備受人尊敬。伯翱兄講他在寫《元戎百姓共垂竿》第一版之前,經常和蘇老師探討。當時,伯翱兄的《元戎百姓共垂竿》新書出版發(fā)布時,還是蘇老師主持發(fā)布會的。之后,蘇老師讀伯翱兄《元戎百姓共垂竿》一書之后,寫道:“平常心寫出不平常的文章——讀萬伯翱《元戎百姓共垂竿》讀后感”。伯翱兄的新書發(fā)布會基本都是蘇叔陽老師主持發(fā)布的。伯翱兄邀請?zhí)K老師參加的各種活動,蘇老師都義不容辭,他們的友誼可想而知呀。兩年前,伯翱兄聽到蘇叔陽老師去世的消息時,真不愿意承認這個讓人痛心的事實,他只有落淚了,他既是他的“師”,又是他的好友!事實也正是如此,蘇老師與伯翱兄之間不是一般的朋友關系,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良師益友”。伯翱兄還在第一時間率領中國體育報業(yè)、《中國釣魚》的老同事以及我們這些親朋好友前往蘇家吊唁。走進蘇家,見到蘇師母,伯翱兄緊緊握著師母的手不肯撒手,那種老淚縱橫的人間真情,今天仍然歷歷在目。
這次伯翱兄所著的《元戎百姓共垂竿》一書在全國各地的1600多部投稿中,經過中國文學和散文界評審委員會的資深專家層層篩選,最終脫穎而出,獲得第九屆冰心散文集大獎。蘇老師泉下有知,想必也會十分欣慰吧。當年,著名作家蘇叔陽老師曾經說過:“萬伯翱開‘釣魚散文’之先河”。時至今日,準確地說,伯翱兄開創(chuàng)的是“垂釣文學”,不單單是“垂釣散文”,可謂獨樹一幟,伯翱兄終于實至名歸了。
作為晚輩的我,在蘇老師有生之年,我得蒙蘇老師謦欬的機緣并不算多,但每一次都銘感于心,留待細細反芻。有一次,我冒冒失失地問蘇老師關于寫作的問題。對我的唐突之舉,蘇老師非但不以為忤,反而興致很高,為我講解寫文章要逐字逐句地仔細推敲詞語和句子,連細微的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還教我寫句子要有詳有略,不要啰嗦,簡明扼要,詞語也要準確恰當,只有具體、真實生動的文章才能吸引讀者?!耙蝗罩畢⑸?,陰陽之永訣”,我萬萬沒想到,在昌平垂釣園釣魚,竟是我最后一次見到蘇老師。
今年是蘇叔陽老師逝世兩年多,伯翱兄讓我寫一篇追憶蘇老師的文章,也是給我學習的機會。我們驅車到北京昌平區(qū)垂釣園,以釣魚形式,追憶蘇老師。路旁林間的寂靜中,時而飄下落葉,有那么青的、也有那么黃的,拾起來觸摸著它們,我們便思索葉綠芳華中的驚艷和舞影妍麗后的凄婉,早已在歲月中流逝了。此情此景,伯翱兄回憶起前幾年,中華名人垂釣俱樂部邀請?zhí)K叔陽老師來這參加一年一度釣魚比賽。這一次,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到此來垂釣,那時他自己已經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身體,他來這主要是想見一些老朋友。此去經年,我們來此處釣魚不禁讓我想起蘇老師的音容笑貌,還想起在25年前,他患了腎癌,失去了左腎,還割去左肺(部分肺葉),經受兩次大手術,還有直腸癌的折磨(已經無法再手術了)。之后,他總是拉肚子,能不出門盡量不出去,然而只要是伯翱兄邀請,他總是欣然出席。
讓常人難以企及的是,蘇老師面對癌癥病魔沒有絲毫退卻。2001年10月,因為癌癥他的左肺上葉被切除。但是,他以頑強的毅力與癌癥抗爭的同時,依然筆耕不輟,新創(chuàng)作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出版了諸多著作,創(chuàng)造了蘇氏讀本體。歷史散文著作《我們的母親叫中國》《中國讀本》《西藏讀本》帶來巨大影響。
蘇叔陽老師的《中國讀本》是一部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讀物,深受各國讀者喜愛,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發(fā)行1400多萬冊,是中國出版走向世界的代表性圖書,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有很多人誤解蘇老師是學醫(yī)的。我曾經問過他:
“蘇老師,您是學中醫(yī)的嗎?”
“不是?!?/p>
“那您怎么在中醫(yī)大學當老師?”
“學中醫(yī)必須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中國古典文學,要不連醫(yī)書都看不懂,怎么給人看病啊?”
和蘇老師在一起總是快樂的,他知道得太多了,又健談,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記得蘇叔陽老師每次講到自己時,說他自己本職是一名普通的教師,這是他畢生熱愛的職業(yè),而能夠成為一名劇作家,是源于對文學的本真熱愛,和對于生活的熾熱感悟。他勉勵青年人多看戲,多熟悉舞臺,不停地去思索學習。
后來幾年,蘇老師的身體一直不好,做過幾次手術,還摔過跟頭。有時與我們見面,我總是勸他注意身體,不再和他談論寫作上的事。沒想到,蘇老師這么快就走了!蘇老師會永遠活在我們心里,記得他那為中國新時期話劇做出重大貢獻的《丹心譜》,記得他創(chuàng)作的反映知識分子拳拳之心的電視劇《故土》,記得他創(chuàng)作的電影《周恩來,偉大的朋友》把周總理和藝術家的關系寫得那么感人。
蘇叔陽老師無疑是我們時代絕倫超群的學者、作家,他所達到的高度,不僅同輩難以企及,很長一段時間內,后人恐怕也無法超越。
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大奧秘,是知識的傳承和積累,蘇叔陽老師在自己生命的存續(xù)期間,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如此豐富的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相信這個大才子大善人將越來越成為人類文化蒼穹中能見度最亮的一顆星。
——選自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