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想金,高 耀,閭 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 肝病與腫瘤生物治療科,北京 100069
恒定的自然殺傷T細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iNKT 細胞)屬于先天性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相關受體的同時也表達T淋巴細胞受體(T cell receptor,TCR),是固有免疫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罨膇NKT細胞通過釋放細胞因子及細胞間信號傳遞等方式調節(jié)微環(huán)境中適應性免疫細胞活性。iNKT細胞具有組織特異性,主要分布于機體胸腺、肝臟中,目前關于iNKT細胞的組織特異性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是目前越來越多證據指出iNKT細胞對肝臟免疫系統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與肝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十分密切,本文就iNKT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調節(jié)肝臟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就iNKT細胞在肝細胞癌(HCC)中的作用和機制做出綜述。
自然殺傷T淋巴細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 細胞)是天然的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NK細胞表面標志物的同時也表達TCR,根據TCR特異性主要分為2個亞群:Ⅰ型和Ⅱ型。Ⅰ 型NKT細胞表達的TCR由恒定的TCRα鏈(小鼠Vα14-Jα18,人Vα24-Jα18)分別與相應的半恒定TCRβ鏈匹配(小鼠為Vβ8.2、Vβ7或Vβ2,人類為 Vβ11)組成[1],因此Ⅰ型NKT細胞又被命名為invariant NKT(iNKT)細胞。iNKT細胞可以特異性識別由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表面CD1d結合的α-半乳糖神經酰胺(α-GalCer)[2],正因如此,人們通過利用α-GalCer對iNKT細胞在體外進行大量擴增,因而目前對iNKT細胞的研究及了解較多。而Ⅱ型NKT細胞由于TCR表達多樣性和缺乏特異性,其主要被硫脂類抗原激活,并不受α-GalCer影響,是抑制抗腫瘤免疫的調節(jié)細胞,目前研究較少。本文主要對Ⅰ型NKT細胞,即iNKT細胞進行討論分析。
iNKT細胞雖然是T淋巴細胞的亞群,但較傳統T淋巴細胞仍有諸多不同之處。首先,iNKT細胞對經典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Ⅰ、Ⅱ類分子遞呈的抗原無反應,其主要識別并結合由 CD1d分子(一種非多態(tài)性MHC Ⅰ類抗原遞呈分子)所遞呈的脂質抗原α-GalCer[2],這使得iNKT細胞在進化過程中具有高度保守的特異性[3]。其次,iNKT細胞活化機制多樣,除了受α-GalCer活化外,iNKT細胞組成性表達IL-12R和IL-18R,可被微環(huán)境中IL-12和IL-18激活,此外通過Toll樣受體信號刺激APC途徑也可介導iNKT細胞活化[4]。第三,iNKT細胞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活化后的iNKT細胞能迅速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如IFNγ、TNFα等,促使APC的活化,特別是誘導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DC通過上調共刺激因子(CD40、CD80、CD86)表達,并通過分泌IL-12和IL-18分別與iNKT細胞表面的CD40L、IL-12R和IL-18R結合進一步促使iNKT細胞活化[5]。更重要的是,iNKT細胞自身分泌的IFNγ及DC來源的IL-12、IFNγ可誘導T淋巴細胞及NK細胞活化,因此iNKT細胞被喻為連接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的橋梁[6]。最后,iNKT細胞自身還可以通過CD1d、穿孔素、顆粒酶及Fas/FasL等途徑直接殺傷靶細胞[7],從而影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更為特殊的是,iNKT細胞是組織歸巢和組織常駐細胞,根據特定表面標志物和特定轉錄因子可以劃分出不同功能的iNKT細胞亞群,如NKT1(分泌IFNγ為主)、NKT2(分泌IL-4為主)、NKT17(分泌IL-17為主)及NKT10(分泌IL-10為主)等亞群[8],這些亞群在胸腺分化發(fā)育早期即出現,從胸腺出來以后以組織特異性方式歸巢在外周器官,在肝臟中最為豐富,其次是胸腺、肺、脾[9],這主要是由于iNKT細胞的組織歸巢和組織定居特性所決定的。這些iNKT細胞亞群能夠分泌不同的細胞因子,調節(jié)不同組織定位的免疫反應。且不同組織定位的iNKT細胞亞群表達的趨化因子受體也有所差異[10-12],例如,肝內的iNKT細胞表達高水平的CXCR3、CCR5及CCR2,其中CCR2及CCR5是炎癥相關趨化因子受體,為iNKT細胞向肝內遷移及iNKT細胞調節(jié)肝內免疫反應提供了重要作用[13],進一步提示了iNKT細胞亞群可能以不同組織為靶點,發(fā)揮不同的免疫功能。這種組織特異分布方式也反映出iNKT細胞在肝臟生理及病理狀態(tài)下的免疫微環(huán)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包括維持免疫耐受、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癥等[14]。
肝臟是一個獨特的免疫器官,含有豐富的免疫細胞,包括Kupffer細胞(KC)、DC、NK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其中T淋巴細胞及NK細胞約占肝內淋巴細胞的90%[15]。正常情況下,iNKT細胞在肝竇內巡邏,在那里含有豐富的肝竇內皮細胞及KC,狹小的肝竇不僅減緩了血液流動,肝竇內皮的單層窗孔結構進一步促進了iNKT細胞及KC捕捉病原體和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能力[16]。值得注意的是,肝竇內皮細胞、KC等肝內APC表達高水平的CXCL16,吸引更多的CXCR6+iNKT向肝內募集,CXCR6/CXCL16的相互作用也是肝內iNKT細胞排斥異物分子的基礎,CXCR6的缺失會減弱iNKT細胞對肝臟的保護作用[17-18]。此外,如上所述,肝內iNKT細胞表達豐富的CCR2、CCR5、CXCR3等趨化因子受體,會吸引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髓源性抑制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向肝內募集,引起肝內炎性免疫反應[19],增加組織損傷風險。正常的肝臟如何能在肝臟不斷識別病原體外,還能保持肝內免疫系統平衡,這與免疫耐受形成有關,將在后文進行探討。
肝臟是雙血管供血系統,接受營養(yǎng)豐富的門靜脈(75%)和富氧的肝動脈(25%)的雙重血液供應。門靜脈結構的存在使得肝臟除接觸外周血液中病原體外,還可以通過門靜脈吸收來自腸道的病原體[20]。肝臟在長期面對大量外來抗原的負荷下,為防止于外來抗原導致的自身肝損傷,iNKT細胞通過下調TCR或者上調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受體的表達、促進其胞內信號分子泛素化、分泌抑制性細胞因子IL-10及TGFβ等途徑抑制機體免疫反應[21-22],使正常的肝臟呈現免疫耐受狀態(tài),從而維持正常肝內免疫平衡,以保證肝臟在不斷的細胞因子刺激下免受損傷。此外,研究[23]表明,CXCR6/CXCL16的相互作用不僅是肝臟免疫識別反應的重要基礎,也是iNKT細胞介導的維持免疫耐受,減少組織損傷的前提。由此可見肝臟的解剖及功能結構、iNKT細胞在微環(huán)境中與其他細胞復雜的相互作用共同創(chuàng)造了肝內特殊微環(huán)境,這種微環(huán)境決定了健康肝臟和炎癥之間的平衡?,F已有研究[24]表明,肝內免疫失調是肝臟疾病發(fā)生的標志,免疫細胞的數量、分化及功能狀態(tài)均與肝臟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而iNKT細胞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維持肝內免疫穩(wěn)態(tài),由此推斷iNKT細胞的變化與肝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息息相關。例如,Kaneko等[25]證實iNKT細胞可以上調細胞表面FasL的表達,促進穿孔素、顆粒酶及TNFα釋放并誘導肝細胞死亡,加重自身免疫肝炎的肝組織損傷,而Vα14NKT表達缺陷可以減輕對肝臟的損傷;由于飲酒過度激活iNKT細胞,導致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及炎性細胞的聚集,加劇了肝組織損傷及肝細胞死亡[26],促進了酒精性肝病的進展,而iNKT缺陷小鼠的肝組織損傷程度明顯減緩[27]。盡管iNKT細胞活化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加重肝組織損傷,但更多的研究證實iNKT細胞還具有抗炎和保護肝臟的作用,例如在HBV/HCV感染的肝炎過程中,活化的iNKT細胞通過分泌IFNγ,抑制HBV/HCV在肝細胞內的復制,發(fā)揮抗病毒作用[28-29];此外,HCC是肝臟各類疾病進展的最終結局,研究表明iNKT細胞的數量與功能障礙與HCC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Zahran等[30]通過流式細胞術證明HCC患者中外周血iNKT細胞表達頻率較正常人群明顯降低,且肝癌組織iNKT細胞數量及分泌IFNγ的功能顯著低于癌旁組織[31],Xiao等[32]證實肝腫瘤的iNKT細胞和IFNγ表達是HCC復發(fā)的獨立預測因子,iNKT細胞減少會顯著增加腫瘤轉移風險,而iNKT細胞的增加則會減弱這種轉移概率[18,30],提示iNKT細胞在抗HCC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
HCC通常繼發(fā)于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炎癥性肝病,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癌癥之一。由于HCC惡性程度高并且發(fā)現時多數已為晚期,手術(切除、消融)及靶向藥物等治療很難阻止疾病進展,目前已有研究支持活化的iNKT細胞對腫瘤微環(huán)境的多種免疫細胞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且這種復雜作用的結局將導致對HCC細胞的殺傷作用。最初,Miyagi等[33]發(fā)現在HCC小鼠體內通過α-GalCer直接誘導iNKT細胞活化,可以增加NK細胞對肝內腫瘤的殺傷作用。但后來人們發(fā)現,腫瘤患者的iNKT細胞對α-Galcer的反應比正常人群低,體內直接誘導iNKT增殖并活化存在一定缺陷[34]。于是Margalit等[35]通過在體外擴增iNKT細胞并回輸給肝細胞癌小鼠,觀察到血清IFNγ、IL-12及IL-4顯著升高,外周血CD8+T淋巴細胞表達升高,腫瘤生長受到抑制。研究學者[36]也在其他腫瘤中證實了iNKT細胞可以通過逆轉免疫抑制性的微環(huán)境中NK細胞及CD8+T淋巴細胞活性,間接殺傷MHC陰性或者陽性的腫瘤細胞,大大增加了體內的抗腫瘤活性。
研究[37]表明,HCC患者抗腫瘤免疫反應低下除了因為NK、CD8+T淋巴細胞衰竭外,往往還伴隨著免疫抑制性細胞,如MDSC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富集和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如PD-1及其配體PD-L1等上調抑制了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iNKT細胞除了逆轉NK及CD8+T淋巴細胞活性外,還可以在免疫抑制性的腫瘤微環(huán)境中拯救MDSC對T淋巴細胞的抑制程度[38],促使MDSC表型發(fā)生改變(CD11b表達下降,CD86表達升高),減弱MDSC的抑制作用,并且可能增加抗原遞呈細胞的作用達到抗腫瘤效果[39]。此外,Hix等[40]在動物實驗中證明Vα14 NKT 細胞還可以通過CD1d依賴方式識別并殺傷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從多方面抑制腫瘤生長,發(fā)揮抗腫瘤作用。
目前,隨著抗PD-1單克隆抗體廣泛用于原發(fā)性肝癌臨床治療,大部分患者漸漸出現耐藥,Bae等[41]發(fā)現iNKT細胞的活化能夠在抗PD-1耐藥模型中顯著抑制腫瘤生長,逆轉免疫抑制抗腫瘤藥物位點耐藥,為耐藥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這也為iNKT細胞聯合抗PD-1藥物治療HCC提供了可能。此外,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的發(fā)展進一步擴展了iNKT細胞在腫瘤領域的應用,因為研究表明具有共刺激結構域的CAR能促進iNKT細胞分泌Th1型細胞因子,并且增加其發(fā)揮抗腫瘤能力的持久性[42]。CAR-iNKT細胞治療可以彌補CAR-T在治療HCC中的不足[43]:(1)滲透性弱,不能有效地歸巢肝臟;(2)受到MDSC及PD-1表達等塑造的免疫抑制微環(huán)境影響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3)未利用NK細胞的殺傷活性,“一拳難敵四手”?;趇NKT細胞的免疫治療恰好可以改善這種問題,能從恢復NK細胞、T淋巴細胞活性及干擾免疫抑制性細胞雙方面糾正HCC固有的免疫功能低下,恢復機體細胞毒性細胞功能。雖然在HCC研究方面,相關文獻報道仍較少,但總之,iNKT細胞可以從多方面改善HCC微環(huán)境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從而增加機體抗腫瘤活性。
綜上所述,iNKT細胞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jié)特性,是肝臟免疫系統的參與者與守護者,不僅對調節(jié)正常肝臟的免疫反應具有重要意義,也在各類肝臟疾病中發(fā)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尤其能夠在肝臟抗腫瘤免疫中逆轉CD8+T淋巴細胞、NK細胞衰竭,并且對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細胞具有負性調節(jié)作用,這為HCC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然而關于iNKT細胞的研究大多數均來自動物模型實驗,尚需更多的臨床研究。且該免疫療法采用自體回輸,其治療效果取決于多重因素,包括iNKT細胞亞群功能,體外擴增數量,注射劑量、頻率及個體中腫瘤微環(huán)境差異等,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1)人類中的iNKT細胞表型多變,功能也很豐富,如何使其在發(fā)揮抗腫瘤過程中加強分泌Th1型細胞因子,或者找出其中一個具有更長發(fā)揮時效的iNKT細胞亞群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2)iNKT細胞的組織特異性分布原因尚且不清楚,是否可以從了解組織分布特異性機制方面去找出一種利于iNKT細胞向肝臟遷移的基因,利用攜帶這種基因的iNKT細胞實現精準靶向治療使其更具療效:(3)雖然有證據表明iNKT細胞可以自然遷移到肝臟中,但尚無有力證據表明iNKT細胞可以遷移到肝臟腫瘤細胞表面,是否可以通過制備靶向腫瘤抗原的iNKT細胞精準實現抗腫瘤免疫。這些均需要在研究中進行不斷探索,相信通過不斷優(yōu)化iNKT細胞回輸的條件,該免疫治療是實現成功的抗HCC免疫最具前景的治療方式。
作者貢獻聲明:胡想金負責文章寫作思路并撰寫論文;高耀負責修改論文; 閭軍負責指導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