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文濤,汪筱偉,張?zhí)熘牵瑒?輝,朱旭東
(內蒙古山金地質礦產勘查有限公司,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勘查區(qū)位于柴胡欄子金礦南側,與其無縫相鄰。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Ⅰ級),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Ⅱ級),化德-多倫-赤峰-開源深大斷裂帶中部(Ⅲ級)(圖1)。該區(qū)域經(jīng)歷了自太古代以來復雜的構造演化,主要包括:元古代陸殼生長事件,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事件,晚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多期大陸裂谷事件,隨后卷入了古生代克拉通北緣與古亞洲洋俯沖有關的造山事件中,并經(jīng)歷了中生代與西太平洋俯沖有關的去克拉通化過程,還受到了新生代地幔柱活動的影響。不同時代的構造巖漿事件,在華北克拉通北緣形成了一條東西長超過1500km的成礦帶。勘查區(qū)區(qū)劃古生代屬華北地層大區(qū)(05),內蒙古草原地層區(qū)(赤峰—哈爾濱)(V1),赤峰地層分區(qū)(V33);中、新生代巖石地層單位屬濱太平洋地層區(qū)(5),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qū)(51),烏蘭浩特—赤峰地層小區(qū)(513)。出露地層有:太古界建平群,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層。區(qū)域構造主要以斷裂構造為主,經(jīng)歷長期多次構造活動產狀變化較大,斷裂構造根據(jù)展布方向大致分為東西向、北西向、北東向、近南北向四組斷裂構造。由于區(qū)域地質構造條件復雜,巖漿活動明顯受構造運動控制,中生代前巖漿巖大多呈東西向分布,中生代巖漿巖則沿北北東向成帶分布,區(qū)域內出露的巖漿巖體主要有早二疊世石英閃長巖、早三疊世花崗巖、晚三疊世細中粒鉀長花崗巖、晚侏羅世中粒閃長巖及早白堊世花崗巖[4-6]。
圖1 大窩鋪礦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
勘查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侏羅系上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白堊系下統(tǒng)九佛堂組、新近系中新統(tǒng)漢諾壩組、較大面積的第四系全新統(tǒng)。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出露于勘查區(qū)內北西角和南東角出露,總體東西呈展布。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片麻巖,局部可見混合巖化片麻巖及混合花崗巖;侏羅系上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出露于勘查區(qū)中部、北東角及南東角,巖性主要為流紋質巖屑晶屑玻屑凝灰?guī)r、流紋質角礫熔結凝灰?guī)r,地層厚度橫向變化較大,產狀平緩,呈角度不整合覆蓋于建平群變質巖系之上;白堊系下統(tǒng)九佛堂組零星出露于勘查區(qū)北東角,呈面狀分布,巖性組合為灰、深灰、紫灰色安山巖、氣孔杏仁安山巖、安山質集塊角礫巖,巖層產狀較緩,與晚侏羅世滿克頭鄂博組整合接觸;新近系中新統(tǒng)漢諾壩組分布于礦區(qū)北東角及南部,在勘查區(qū)內分布面積小。巖性由灰黑色致密塊狀玄武巖、氣孔狀玄武巖、杏仁狀玄武巖組成,呈角度不整合覆蓋于侏羅系火山巖之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tǒng)主要為黃土,其次是沖積、洪積、坡積物(圖2)[7]。
圖2 大窩鋪礦區(qū)地質特征
勘查區(qū)斷裂構造較發(fā)育,總體可分為兩類,即成礦前(期)和成礦后斷裂,成礦后斷裂構造又對礦體產生破壞作用。
2.2.1 成礦前斷裂構造
近東西向的暗板溝斷裂橫穿勘查區(qū)南部,沿暗板溝發(fā)育,為區(qū)域上重要容礦構造,控制了巖體及礦床的產出部位;F1斷裂構造發(fā)育在Ⅰ號礦化帶內,由柴胡欄子金礦區(qū)延伸至勘查區(qū)東北角,勘查區(qū)內地表不發(fā)育,由鉆孔揭露。其走向320°,傾向南西,傾角70°~85°,局部反傾。北起于柴胡欄子金礦北部花崗巖體,控制長約1.6km,寬3m~20m。是柴胡欄子金礦區(qū)內主要的控礦構造,它控制Ⅰ號礦化帶的整體走向和延展。斷層破碎帶寬3m~10m,帶內發(fā)育的大量構造片理和多種顏色的斷層泥,顯示斷層有多期活動跡象。
2.2.2 成礦后斷裂構造
勘查區(qū)內北西角發(fā)育一條規(guī)模較大的近東西向斷裂構造,為構造破碎蝕變帶,編號F2,灰綠—灰黑色,走向280°,傾向190°,傾角64°,斷層寬0.5m~5m,地表斷續(xù)出露長約800m。斷層面具波狀擦痕,破碎帶內可見構造角礫,斷層泥發(fā)育,整個構造破碎蝕變帶內發(fā)育強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該斷裂構造錯斷地表發(fā)育的含金蝕變閃長玢巖脈;勘查區(qū)內北西角發(fā)育一條規(guī)模較大的北東向斷裂構造,為構造破碎蝕變帶,編號F3,灰黑色,走向45°,傾向135°,傾角85°,斷層寬約10m,破碎嚴重,呈土狀,破碎帶內可見構造角礫,斷層泥發(fā)育,整個構造破碎蝕變帶內發(fā)育強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其錯斷F2斷裂構造(圖2)。
勘查區(qū)出露巖漿巖主要為侵入巖及脈巖,侵入巖有太古代變質深成侵入體—花崗片麻巖、華力西晚期輝長巖,脈巖主要有閃長巖脈和石英脈,其次為斜長角閃巖脈、長石斑巖脈、花崗斑巖脈、閃斜煌斑巖脈、流紋斑巖脈及方解石脈(圖3、圖4)。
圖3 北西角脈巖分布示意圖
圖4 北西角礦體及脈巖分布示意圖
礦區(qū)內發(fā)現(xiàn)的十條隱伏礦體,均賦存于太古界建平組內破碎構造帶及閃長玢巖內,圍巖為斜長角閃片麻巖,其次為花崗片麻巖,賦礦巖石為含金石英脈和含金硅化蝕變巖。圍巖蝕變以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及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為主,與金礦化密切相關的為硅化、絹云母化及黃鐵礦化[1]。
其中Ⅰ-9#、Ⅰ-9-3#、Ⅰ-9-2#礦體為主要礦體礦體,Ⅰ-9#礦體呈脈狀,總體走向275°~315°,傾向185°~225°,傾角55°~78°,最大延長488m,最大延深261m;厚度0.47m~21.15m,Au平均品位5.46g/t;Ⅰ-9-3#礦體呈脈狀,總體走向275°~315°,傾向185°~225°,傾角60°~69°,最大延長250m,最大延伸140m,厚度0.93m~14.52m,Au平均品位6.41g/t;Ⅰ-9-2#礦體呈脈狀,走向275°~315°,傾向185°~225°,傾角58°~75°,最大延長180m,延深70m,厚度0.57m~5.64m,Au平均品位6.00g/t[1]。
紅花溝金礦各礦脈均賦存于建平群地層中,受區(qū)域性大斷裂及壓扭性斷裂控制,主要賦存于石英脈中,賦礦圍巖為混合斜長角閃片麻巖、斜長角閃巖、閃長玢巖、混合花崗巖等。圍巖蝕變以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硅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為主,與金礦化最為密切為黃鐵礦化、硅化及絹云母化[2]。
單個礦體一般長10m~600余m,厚度0.9m~0.5m,最厚可達30余m。金礦體主要賦存于石英脈內,少數(shù)產于蝕變破碎帶內,礦體形態(tài)多為脈狀、扁豆狀扁豆體,部分為不規(guī)則細脈狀為主。部分為不規(guī)則細脈狀、網(wǎng)脈狀,在走向及傾向方向上具舒緩波狀起伏,及由蝕變帶連接的變化特征,膨脹狹縮,分支復合,尖滅再現(xiàn)等現(xiàn)象常見[2]。
礦體主要賦存于石英細脈的蝕變帶內,呈透鏡狀連續(xù)分布。圍巖蝕變主要為斜長角閃巖、斜長角閃片麻巖、混合花崗巖、閃長玢巖及正長斑巖。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磁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及綠簾石化,與金礦化最為密切為黃鐵礦化、硅化及絹云母化。礦床受斷裂構造控制,充填于NNW及NNE向的斷裂內[3]。
礦體總體走向近南北,變化于NNW10°到NNE10°之間,礦體傾角上緩下陡??v向上,礦脈在上部表現(xiàn)為含很多石英細脈的蝕變帶,石英細脈呈透鏡體斷續(xù)分布;向下過渡為含蝕變巖的石英脈;在深部變?yōu)閷挻笫⒚}[3]。
4.1.1 ①號含礦閃長玢巖脈
風化面呈灰褐色,新鮮面呈灰綠-灰黑色,局部可見星點狀磁黃鐵礦、黃鐵礦,走向350°,傾向80°,傾角75°,地表出露長約50m,寬0.6m~1.3m,與下盤圍巖接觸位置斷續(xù)可見細小石英脈,對其連續(xù)打塊取樣,Au最高品位5.02g/t,另有3.12g/t,0.72g/t。(圖4)。
4.1.2 ②號礦化閃長玢巖脈
風化面呈灰褐色,新鮮面呈灰綠-灰黑色,局部可見星點狀磁黃鐵礦,走向340°,傾向70°,傾角80°,地表斷續(xù)出露長約25m,寬0.4m~1.2m,與下盤圍巖接觸位置斷續(xù)可見細小石英脈,南北兩端均被第四系覆蓋,對其連續(xù)打塊取樣,Au最高品位0.83g/t,另有0.50g/t,0.44g/t。(圖4)。
4.1.3 ③號礦化體
位于勘查區(qū)北西角,為構造擠壓破碎帶,原巖為花崗片麻巖、閃長玢巖脈和石英脈,走向40~45°,傾向南東,傾角60°,寬約5m,可見長約20m,兩翼均被第四系黃土覆蓋,經(jīng)多次取樣分析,Au最高品位0.77g/t,與柴胡欄子金礦礦化蝕變特征類似(圖4)。
4.1.4 ④號礦化體
③號北東延伸方向上,為構造擠壓破碎帶,原巖為輝長巖和花崗片麻巖,走向近東西,北傾,傾角75°,寬約10m,可見長約80m,經(jīng)多次取樣分析,Au最高品位0.70g/t,與柴胡欄子金礦礦化蝕變特征類似(圖4)。
礦體主要賦存于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花崗片麻巖,閃長玢巖、石英脈及構造破碎帶中。礦體圍巖蝕變主要為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硅化及碳酸鹽化,其中黃鐵礦化、硅化與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8,9]。
(1)金礦脈主要賦存于建平群大營子組地層的斜長角閃片麻巖、花崗片麻巖及混合花崗片麻巖中,具黃鐵礦化、硅化。
(2)灰黑色的閃長玢巖脈、石英脈及構造破碎帶內是良好的成礦位置。
(3)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為直接找礦標志。
(1)勘查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金、銀、銅、鉛、鋅、鉑、鉬多金屬成礦區(qū)(Ⅱ3);烏拉山—集寧—撫新新太古代燕山期金、銀、鐵、銅、鉛、鋅成礦帶(Ⅲ10);紅花溝—索虎溝金成礦帶的(ⅠⅤ106)中部。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Ⅰ級),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Ⅱ級),化德—多倫—赤峰—開源深大斷裂帶(Ⅲ級)中部,該斷裂對華北板塊北緣大地構造演化, 特別是對中生代構造巖漿活動及多金屬作用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區(qū)內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頻繁,礦化蝕變普遍。周邊發(fā)現(xiàn)金礦有:有紅花溝金礦(大型)、有蓮花山金礦(大型)、赤峰柴胡欄子黃金礦業(yè)有限公司柴胡欄子金礦(中型)。
(2)勘查區(qū)北西角主要出露上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該組地層該層蝕變后形成蝕變片巖,并伴有較強的黃鐵礦化,有利于金礦體的賦存;東南角的太古界變質深成侵入體內石英脈、細晶巖脈及與周圍地質體內外接觸帶上,多見礦化蝕變現(xiàn)象,普遍具有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等。
(3)勘查區(qū)與赤峰柴胡欄子黃金礦業(yè)有限公司溫家地西礦段相鄰,控制Ⅰ號礦帶和溫家地西礦段金礦體的F1斷裂,由北西向南東延伸進入大窩鋪勘查區(qū)內,溫家地西礦段Ⅰ-9及其平行礦體南東延深進入勘查區(qū)內,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成礦地質條件與溫家地西礦段相似,成礦地質條件有利。
通過對大窩鋪礦區(qū)礦床地質特征分析及對周邊金礦床礦體地質特征及圍巖蝕變分析,認為大窩鋪礦區(qū)北西角為溫家地西礦區(qū)金礦脈延伸方向,具有很大的找礦空間;該礦區(qū)成礦條件良好,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等礦化較發(fā)育,閃長玢巖、石英脈等構造發(fā)育,是找礦的有利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