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霞
表弟回家過中秋,給我?guī)硪恍├苯?,令人眼前一亮,心中大喜,他送來的不僅是辣椒,還有紅紅火火的日子,一絲一縷的鄉(xiāng)愁。
表弟走后,我趕緊找出針線,把辣椒一個一個串起來。串辣椒是跟著娘學的,自然而然想到了娘,想到幾十年前的蔡沃村,想到那個農(nóng)家小院。
蔡沃村鑲嵌在一座山的東面,山呈南北一字形擺開,村莊依山而建也是一字形,只是一字中間凹進去一點。在凹進去的地方,有一所全公社有名的學?!涛滞晷。瑢W校讓普通的小山村不再普通,寧靜的小山村不再寧靜,附近五六個村莊的孩子都來這里上學。其他村投來羨慕的目光,鄉(xiāng)親們也覺得與眾不同。
學校前面的老槐樹上,掛著一個大鐵鈴,上課下課的鈴聲是小山村里最悅耳的聲音。
當太陽升起的時侯,裊裊炊煙和孩子們朗朗讀書聲同時飄出來,飄過山頂,飄到周圍村莊百姓家。上午的課多數(shù)是語文和數(shù)學,是學生們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的時間,也是村莊安靜的時段。當時蔡沃村仿佛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上課的鈴聲一響,整個村莊會馬上安靜下來,雞不叫,狗不咬,因為那是上課的時間,鄉(xiāng)親們把孩子讀書看成天大的事。下午一般是音樂課和體育課,《社會主義好》《學習雷鋒好榜樣》《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聲回蕩在山間,回蕩在村民耳旁。
放學的鈴聲響起,小山村瞬間熱鬧起來,孩子們的笑聲、歌聲、打鬧聲加上雞、鴨、鵝、狗的附和聲,要把村莊架到山頂上去。我從小在這里讀書,記憶中剩下的都是幸福快樂和美好。
我家的小院離學校幾十米的距離,一個四合院,十一間房子,五間堂屋(北屋)、東屋、西屋、南屋各兩間,東屋是廚房、西屋是倉庫、南屋是磨房。西屋窗前有一棵幾十年樹齡的老棗樹,是爺爺栽的,棗熟的時候,躺在西屋頂上,只需張開嘴就能吃到又脆又甜的棗,那是我和弟弟最高興的事情。東屋窗前有棵香椿樹,香椿發(fā)芽的時候,娘掰下來一些,用清水洗凈甩幾下,放在碗里灑上點鹽揉搓揉搓,再滴上幾滴熟豆油,別提多好吃。
西屋和東屋的南墻上端,各有一個大木橛,拴著一根粗鐵絲,只要有太陽,娘就會曬被子或者曬衣裳。太陽好的時候,娘也會在院里鋪上兩張席,把4個邊用東西墊起來曬糧食,娘是不會讓院里陽光閑著的。白天我家的大門始終敞著,因為學校的孩子們渴了就到我家水缸里用瓢舀水喝,都是跑著來跑著走,風一樣。
小時候家里雖然不富裕,但娘用勤勞靈巧的雙手,把日子打理得有滋有味,有聲有響。一只小狗、一群雞、還有幾盆指甲桃、野菊花、朝天椒,院子掃得干干凈凈,日子過得熱熱鬧鬧。
最讓我難忘的是堂屋門框兩邊一邊一個小木橛,上面分別掛著一串辣椒,長長的、紅紅的,格外顯眼。那是娘趕銀山集買來用針線串起來的,也是娘用針線串起來的日子。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娘就從上邊拿下一兩個做菜用。
每年的端午節(jié),娘用五顏六色的碎花布縫一些大小不一的辣椒、茄子、胡蘿卜等,里面塞上棉花,活靈活現(xiàn),小的串成串掛在我和妹妹的身上和手脖上,大點的掛在堂屋的墻上,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些串起來的辣椒和娘縫的辣椒,讓農(nóng)家小院有了濃濃的煙火氣和些許的藝術(shù)氣息。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清晰地記著那個小山村,那所學校,那個小院,還有堂屋門框旁邊掛著的那兩串紅辣椒,暖暖的,在心底。
我串辣椒的過程很幸福,就像和娘在一起。我把串好的辣椒也掛在窗口上,學著娘過日子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