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 黃真
他是一位畫家,善工筆,筆下的作品靈動且鮮活;他是一位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生涯中,治學嚴謹,誨人不倦。他就是吳磊——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致公黨山東師大基層委員會副主委、山東省十二屆政協(xié)委員、濟南市十四屆政協(xié)委員。同時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山東省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重彩畫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山東致公書畫院副院長、濟南市政協(xié)書畫院副院長。多重身份的他,把工筆畫的精細精致與傳道授業(yè)的用心用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畫家、師者的“精氣神”在他身上完美體現(xiàn)。
吳磊是位多產的畫家,無論是工筆、寫意,還是山水花鳥人物皆信手拈來,格調高雅,氣韻生動。他的作品,人物個性鮮明,山水意境高遠,花鳥靈氣傳神,讓人回味無窮。吳磊的創(chuàng)作給人最大的張力是情感,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
《第一梯隊》是吳磊在去年春節(jié)疫情嚴峻時期創(chuàng)作的抗疫題材作品,他用水墨線條勾勒出兩名身穿防護服的醫(yī)護人員,正嚴陣以待,準備踏上抗疫的“戰(zhàn)場”。整個作品“以線立骨”,墨色滋潤,運筆有力。談到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心路歷程,吳磊說他是有感而發(fā)。他的“發(fā)小”是當?shù)蒯t(yī)院呼吸科和重癥監(jiān)護室的主任,疫情期間,望著“發(fā)小”走向醫(yī)院的背影,他感悟到原來“最美逆行的大夫”可能就是你身邊的朋友、親人,是普通人的挺身而出。這種感同身受激發(fā)了吳磊的創(chuàng)作沖動,回到濟南,他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向朋友要了他們的防疫培訓的圖片資料,用最快的速度開始創(chuàng)作。吳磊感嘆,這次的抗疫創(chuàng)作讓他真實地體會到,繪畫技法永遠是為主題和內容服務的。創(chuàng)作的沖動讓他忘記了技法的要求,“真情流露才是一幅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除了筆鋒飽蘸情感以外,在生活中養(yǎng)成的嚴謹習慣也讓其藝術風格趨向精細。
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論》中便用“有巧密而精細者”來要求工筆畫的繪制,這亦能代表吳磊在藝術世界的態(tài)度。某次,我們一起參加一個會議,前一晚接到通知要求與會人員著正裝出席,吳磊在深夜讓夫人送來領帶。在工作中的嚴謹遠不止一條領帶那么簡單,在教學示范中,吳磊講求精準,“教學作品絕對不能出錯,這是教學的基本底線”。他的精準教學已經達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地步,“每個人的性格脾性、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同一個問題的看法與思維方式不同,繪畫風格也自然不同。吳磊遵循的教育理念是按照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過多地受到教師個人風格的影響。
作為畫家,吳磊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我想不僅是因為他在創(chuàng)作中的自律,更緊要的是他始終感到自己有教書育人的那份責任。
這些年,吳磊一直在呼吁“美育”建設,很多人將美術教育等同于職業(yè)技術教育,認為學美術就是培養(yǎng)美術技能,而非認知美的能力。吳磊認為這是片面的,他認為學美術不應只重視創(chuàng)作實踐,還應該提高理論研究能力,更應該開闊眼界,拓寬對美的解讀,進一步提高全民的審美感知能力。
吳磊舉例說,現(xiàn)在不少人對中國畫寫意與寫實的爭論,以此評判文人畫與工筆畫的孰優(yōu)孰劣,這本就是個偽命題。倘若把一幅畫擺在你面前,究竟如何欣賞它?怎么判斷它是否美?這就需要美育,美育是審美教育,旨在提升大眾的審美能力,引導大眾的審美取向。
其實認識吳磊是一個過程。剛見面時他是畫家,進而了解他是山東師范大學的教授,比起畫畫來講,專注于“基礎美育和師資美育”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美育”基本認知,才是吳磊更為關注的事情。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吳磊就是要讓社會大眾,都具備辨別“美”的“眼睛”。 他堅持對“基礎美育”的培育,目標是讓普通人民群眾都能夠具備基本的認知和辨識美的能力,善于在生命體驗中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探索美和創(chuàng)造美。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我們從幾千年前就開始探索。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審美教育對于人格培養(yǎng)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這些早期對于“美術”“美育”的論述,對今天的美術教育發(fā)展依然具有重要意義。譬如,梁啟超曾指出,美育之要在于懂得美。懂得美,關鍵在于要懂美的理論,也即美學的基本原理。吳磊對此解釋道,任何一種文化,展示“美”的前提,是認知“美”和發(fā)現(xiàn)“美”,而認知和發(fā)現(xiàn)“美”的方式方法,則是這種文化自身“美育”的主要內容和目的。
談及此,吳磊以他在國外很多藝術場館進行考察時發(fā)現(xiàn)舉例。西方的很多普通群眾把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圖書館等場館,當成提升和加強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有利條件。同時,這些場館也是國外一些學校和學生的上課地點和實踐場所,國外學生和大眾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依托在這些場館中的實踐和浸潤,不斷得到學習和提升。他多次建議提高國內這些場所的利用率,放大此類場館的教育功能,吸引更多普通民眾主動走進其中,接受基礎美育的教育和熏陶,讓美育更好的得到普及,提高大眾的審美。
此外,讓吳磊更執(zhí)著的是培養(yǎng)“美育”師資人才,提升“美育”師資的基本素質和文化高度,其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及審美取向,都能夠符合中華文化內在的人文精神,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觀。
在他的教學中,每次開給學生的書單都比課程規(guī)定的多而廣,他秉承美術學理論上的支撐因素,近可以到文學,遠可以到哲學,美術學習中應涉獵廣泛,博大精深,這些都是對美術研究,特別是對思考美、研究美有促進作用的。他以魯迅先生為例,魯迅是醫(yī)生,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很多人不知道,魯迅同樣是名“美術人”。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魯迅與美術始終糾纏在一起,從童年對美術的熱愛到編輯出版中外美術書籍;從魯迅美術思想的提出到倡導新興木刻,魯迅一生始終貫穿著美術活動。而他購買和閱讀的美術書籍,遍及古今中外。
除鼓勵學生自身要博學廣聞之外,吳磊認為,當前的高校“美育”課程設置還要進一步完善,應多增設欣賞類必修課程和“基礎美育”專業(yè)選修課。例如傳統(tǒng)文化經典誦讀、書畫藝術欣賞、戲曲民樂欣賞、民間美術實踐等。加強美育與各學科的滲透與融合,傳授必備的藝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激發(fā)學生藝術興趣,發(fā)展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他堅定“師資美育”是“普及美育”的基礎和前提,為更有利于“師資美育”的建設,他一直在探索建立“美育”人才的獨立評價體系和社會實踐體系,以促進“美育”模式的完善和豐富。
“美育”發(fā)展的道路很長,吳磊走在這條路上從未停歇。
He is an artist, skilled in meticulous painting with lifelike work. Meanwhile, he is also a teacher, rigorous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tireless in teaching. His name is Wu Lei who is a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ine Arts i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doctor tutor, deputy director of China Zhi Gong Party primary committee in SNU, member of the 12th CPPCC of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14th CPPCC of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member of the presidium of Shandong Artists Association, honorary chairman of Shandong Young Artists Association,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of Shandong Chinese Painting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Chinese Heavy-colored Painting Association, member of Chinese Meticulous Painting Association, deputy president of Shandong Zhi Go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cademy and deputy president of CPPC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cademy. Though having multiple identities, Wu Lei perfectly combines his elaboration in meticulous painting with his earnestness in teaching, showing an excellent spirit of an artist as well as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