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態(tài)景觀建設研究院 盛金龍 劉卓君 王丹琦
隨著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環(huán)境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創(chuàng)造良好的幼兒園環(huán)境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愈顯重要。然而,目前幼兒園建設普遍重視教室和寢室等室內(nèi)環(huán)境,忽視室外活動空間的設計與利用,室外活動空間的器械及設施單一,自然元素缺乏,造成幼兒創(chuàng)造性能力和發(fā)現(xiàn)性能力缺失,降低其了解自然的動力和興趣,一定程度影響了幼兒教育理念的推行和學前教育的效果。
室外游戲場地是教師和幼兒開展室外活動的載體,同時也是幼兒園室外場地功能實現(xiàn)所需全部設施的基底。室外游戲場地包括3類,即體驗型游戲、創(chuàng)造型游戲、發(fā)現(xiàn)型游戲場地,集中型活動場地以及功能型活動場地。
為幼兒園室外游戲場地設置多樣的室外活動空間的同時,室外游戲小品設施需要依據(jù)拓展幼兒感知、教師教學引導、增強幼兒體魄、幼兒自身興趣、場地空間大小等需求合理設置。根據(jù)幼兒游玩使用類型,可將其分為趣味型游戲小品設施和教學引導型游戲小品設施(見表1)。
表1 室外游戲小品設施分類
幼兒園室外游戲空間應在匹配園方教學需求的前提下遵循相應的設計原則。
1.2.1 科學性原則
幼兒園室外活動場地要為兒童提供在教師的指導下可獨自健康使用的場地環(huán)境。應結合教學需求,設計符合兒童的心理及生理特點的場地空間及設施,以達到幼兒學前教育的目的。
1.2.2 安全性原則
幼兒園室外場地可通過適當?shù)膰显鰪妰和陌踩?,讓幼兒在使用方面感到安全舒適,同時需考慮教師、管理人員與監(jiān)護視線的平衡關系。活動場地需根據(jù)不同的活動類型選擇適合的地面材質(zhì),針對不同的地面材質(zhì)需選擇適合的維護方式來保持其安全性。室外小品避免設計鋒利的邊角、突刺物及不明顯的懸掛物,小品設施本身材料要保證環(huán)保、安全和無毒。
1.2.3 趣味性原則
有趣的空間和小品設施可吸引幼兒在其中體驗,并使之持續(xù)一定的活動時間。顏色、形態(tài)、數(shù)量、質(zhì)感、聲音、味道等外界感知的變化可吸引幼兒的注意,故豐富設施種類讓幼兒體驗不同程度的挑戰(zhàn)和趣味尤為重要。
1.2.4 引導性原則
幼兒園室外小品設施作為幼兒學前教育的重要教學用具須承擔教學引導的功能,幼兒可在使用小品設施過程中完成對于自身身體機能、數(shù)形感知和欣賞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
北京市第五幼兒園城市副中心園位于通州市玉帶河大街北側,西鄰勤政東路,地塊東側為集中商業(yè)樓,北側是住區(qū)內(nèi)部消防車道,周邊場地條件較好。用地面積約5200m2,除去首層建筑的占地面積,室外活動場地面積約3000m2。
考慮項目場地的分析與研究、使用功能,結合幼兒園教學功能的需求,從以下維度分析幼兒園室外活動空間的設計策略。
2.2.1 總體布局
項目用地形態(tài)較為規(guī)整,幼兒園建筑位于用地西側,主出入口位于用地北側,從主出入口可直接到達建筑內(nèi)部,不穿過室外活動場地,保證了活動場地的完整性,同時使園內(nèi)教學活動不受外界干擾,并保障了園內(nèi)人員安全。
用地東側約2000m2場地可作為室外活動空間布置,形成建筑物與室外活動場地東西布局的關系。同時,考慮北京地區(qū)的氣候特點,結合使用功能需求,將教學水體區(qū)等親近自然的活動功能區(qū)設置于用地北側,冬季遮擋西北風,使室外活動空間具有較好的小氣候條件。地塊中部設置滿足幼兒集中活動需要的操場和主席臺,形成開闊的視域范圍,有利于教師看護。地塊南側為大型組合器械的放置區(qū)域,結合圍墻邊界形成偏于一隅的安全活動空間(見圖1)。
圖1 總體布局關系
2.2.2 交通設計
從用地西南角的市政路進入,北向可繞至建筑西側轉入居住區(qū)內(nèi),形成消防環(huán)線,是地塊內(nèi)最重要的功能型道路。用地西北角設置后勤出入口,單獨管理,為后勤車輛運輸食品、日常用品、教學用具提供便利,同時也保證室外活動場地的安全性。擴大北側的主入口區(qū)域范圍,使其具有較高的引導性和可識別性,便于幼兒在教師的指引下高效、快速通過。
與對外交通的強化式處理不同,幼兒室外活動時的交通流線結合鋪裝邊界的變化隱藏于場地之中,中心操場區(qū)域作為活動場地的同時自帶交通屬性,連接四周的小型活動場地。
北側自然生態(tài)區(qū)結合豎向地形設計,在教學水體區(qū)、游戲場地之間設置木質(zhì)、橡膠輪胎等多種材質(zhì)、質(zhì)感且具有游戲性的道路和臺階,增強道路的趣味性。
2.2.3 場地設計
結合建筑在用地紅線內(nèi)的總體布局,其北側主出入口區(qū)域主要考慮功能性的對外交通,用地西側結合貨運通道設置為后勤區(qū),同時可作為雜物院使用。
游戲活動空間結合第五幼兒園培育幼兒“發(fā)現(xiàn)、探索、創(chuàng)造”的科學思維進行設計,建筑東側室外游戲場地包括以操場為主的集中型活動場地和以開發(fā)、引導幼兒為目的的體驗型游戲、創(chuàng)造型游戲、發(fā)現(xiàn)型游戲場地。
游戲場地北側的自然生態(tài)鍛煉區(qū)結合自然草坡設置教學水池、沙坑,結合地形設置游戲攀爬架和樹屋;中部面積將近670m2的塑膠操場,在滿足運動及觀演功能的基礎上,被賦予豐富的圖文內(nèi)容,將地球七大洲和特色動物通過虛實結合的圖像形態(tài)表現(xiàn),將世界信息以更有趣的形式傳達給兒童;南側平整場地作為大型活動器械和30m跑道的基底;屋頂花園利用綠籬及鋪裝分割出活動空間,臨近屋頂花園出入口的活動場地內(nèi)設置條形坐凳、廊架,可同時為2個班級提供活動、講解、休憩空間,并結合氣象設施開展科普教育。屋頂花園內(nèi)設種植體驗區(qū),不同尺度的小型耕地為學生提供多樣的作物種植體驗,使其在實踐中學習知識(見圖2)。
圖2 場地平面布置
2.2.4 地形設計
第五幼兒園教學理念鼓勵幼兒親近、回歸自然,故設計過程重點考慮將自然元素納入場地,使其成為室外活動空間的一部分。以操場為主的集中活動場地北側,通過設置擋土式圍墻為邊界抬升綠地標高至1.5m,形成自然緩坡草坪,結合小品設施將教學功能納入其中,在緩坡草坪與地坪相接的“內(nèi)凹形”空間設置沙坑作為活動邊界,教學水池區(qū)的設計結合地形,形成多重維度活動空間。同時,大型攀爬設施與自然坡地隨形就勢形成綜合性自然場地,讓幼兒全身心感知自然并學習多元的知識和技能(見圖3)。
圖3 地形設計平面
2.2.5 小品設計
幼兒園室外的小品設施是教師重要的輔助教具,除了功能型的垃圾桶、坐凳、清洗池、燈具等,結合地形、圍墻立面等設置多種功能體驗空間,以用于教學引導和運動訓練。
北側自然生態(tài)鍛煉區(qū)除設置攀爬架、攀爬網(wǎng)等趣味器械小品外,水池中的水動力設施更是輔助教師教授自然科學知識的教具;南側為幼兒園預留2處放置大型活動器械的場地,將投擲式球網(wǎng)、可移動式繪畫黑板、輪滑組小品、聲樂式小品和掛式種植箱固定于圍墻墻體,作為引導幼兒體驗自然科學、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的器械設施,為園方多種教學需求提供設施支持(見圖4)。
圖4 操場及小品設施
屋頂花園區(qū)設置風向儀和降雨測量儀等氣象設施,為向幼兒傳授氣象知識提供條件。
2.2.6 水體設計
園方曾多次表達對自然科學教育的重視,活動場地設計結合水動力體驗設施,除設置水深30cm的親水池外,還為幼兒提供結合水景的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探究工具,如水車和阿基米德取水器等可通過實際操作和參與來簡單理解動能勢能轉化,體驗自然科學的神奇,激發(fā)幼兒探究真理的興趣。
2.2.7 種植設計
幼兒園園區(qū)內(nèi)的植物是幼兒認識自然的重要途徑之一,除了對植物的花、果、葉、枝的辨識教學外,還要體會植物的季相變化之美。
北側結合自然草坡的活動區(qū)種植海棠、櫻花、山楂、紫薇、梨等特色小喬木,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巧妙利用地形盡量實現(xiàn)觀花、觀果、觀葉、觀枝的不同觀賞體驗,同時在背景中補植側柏和黃楊等非針葉常綠樹用以界定邊界,兼顧四季景觀效果。樹屋和攀爬設施周邊的喬木選擇銀杏、叢生元寶楓等色葉類型,豐富季相變化。
南側活動場地選擇冠大蔭濃的林蔭樹,如國槐、欒樹等,避免幼兒在使用大型活動器械時被暴曬。
屋頂開辟種植體驗區(qū),選擇淺根系地被、農(nóng)作物,通過讓兒童親身種植和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觸摸植物,增加其與植物的互動,提高對植物美觀的理解,并使其感受自然的力量。
幼兒園室外活動空間因地形、環(huán)境條件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從景觀設計師的視角出發(fā),將幼兒園的教學理念融入設計,設置有利于幼兒參與其中的游戲活動空間和小品設施對幼兒園建設至關重要。同時,隨著幼兒教育進一步發(fā)展,新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對幼兒園室外活動空間建設提出新要求。幼兒園室外活動空間在不斷適應幼兒教育的同時,也必將推動幼兒教育向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