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賢,王建軍
(遼寧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32)
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為松科常綠針葉喬木,是我國特有樹種,分布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北京、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生長于海拔100~2 600 m的山地,多為純林[1]。該樹種喜光、喜干冷氣候,扎根較深,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鈣質(zhì)黃土上均能良好生長。油松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qū)重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在遼寧、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等省有大面積人工林。油松在東北地區(qū)有兩個變種,分別為黑皮油松(變種)P.tabulaeformisvar.mukdensis和掃帚油松(變種)P.tabulaeformisvar.umbraculifera。黑皮油松分布于遼寧沈陽市北陵、鞍山市千山、錦州市醫(yī)巫閭山及河北承德市;掃帚油松分布于遼寧鞍山市千山[1]。近年來,遼寧、山西等地的油松常遭受多種病蟲害侵襲,阻礙了林木的正常生長甚至死亡,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和生態(tài)破壞。目前已經(jīng)描述的油松病害和蟲害種類包括松爛皮病、松落針病、松叢枝病、松針銹病、松材線蟲病、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matsumurae、縱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橫坑切梢小蠹T.minor、落葉松八齒小蠹Ipssubelongatus、微紅梢斑螟Dioryctriarubella、松果梢斑螟D.pryeri、松大蚜Cinarapinitabulaeformis、松尖胸沫蟬Aphrophoraflavipes、松幽天牛Asemumamurense、松青銅吉丁Buprestissibirica、云杉小爪螨Oligonychuspicea、松皮天牛Stenocorusinquisitorjaponicus、松瘤象Hyposipalusgigas、赤松毛蟲Dendrolimusspectabilis、油松毛蟲D.tabulaeformis、落葉松毛蟲D.superans、松阿扁葉蜂Acantholydaposticalis、油松巢蛾Ocnerostomapiniariellum、松針小卷蛾Epinotiarubiginosana、松茸毒蛾Dasychiraaxutha、帶嶺新松葉蜂Neodipriondailingensis、油松球蚜Pineuslaevis、松黑天蛾Hyloicuscaligineussinicus等20余種。而對于油松病蟲害的種類、識別特征和防治方法缺少系統(tǒng)性的描述,本文綜述了8種嚴重危害油松的病害、蟲害和防治方法,為林業(yè)工作者識別和防治油松病蟲害提供參考。
1.1 病原菌
病原菌為針葉樹散斑殼菌Lophodermiumconigenum(無性型Leptostromapinorum)[2-4],隸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斑痣盤菌目、斑痣盤菌科、散斑殼屬[5],自然分布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6],澳大利亞和新西蘭[4,7],主要寄生松屬樹種[6]。
1.2 危害癥狀
油松感病后,翌年春天在病葉上產(chǎn)生典型癥狀,先在病葉上出現(xiàn)纖細的橫線,將病葉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長出0.2~0.3 mm橢圓形小黑點,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漸產(chǎn)生較大的橢圓形黑色突起,即為病菌的子囊盤;條件適宜時從子囊盤中央縱裂縫顯露出乳色子囊和子囊孢子。感病針葉由暗綠變?yōu)榛揖G,后變?yōu)榧t褐色脫落。
1.3 發(fā)病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在病落葉上過冬,次年3-4月間形成子囊盤。濕度較大時,子囊盤吸水膨脹出子囊孢子,孢子借風(fēng)傳播,從針葉的氣孔侵入樹體。發(fā)病后,油松植株針葉稀少枯黃,2年生針葉逐漸枯死脫落。該病菌傳染期長達3個月,老葉、新葉都有受害。土壤瘠薄干旱、樹木生長衰弱,4-5月份雨水漸多、濕度大,有利于病菌傳播、侵染和發(fā)病。 在遼寧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油松落針病分布廣、危害重,且常與松干蚧混合發(fā)生[8]。
1.4 防治方法
(1)在子囊孢子傳播侵染期噴硫酸銅∶生石灰∶水=1∶1∶100的波爾多液,或用1:1 000倍堿式硫酸銅,或用900倍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每10~15 d噴1次,連噴3次,如果發(fā)病較重,可增加噴藥次數(shù)。(2)10月中旬以后,油松老葉脫落較多,人工摘除清掃落葉并燒毀,消滅病原菌。(3)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1 病原菌
病原菌為枯斑盤多毛孢菌Pestalotiafunereal,隸屬于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盤多毛孢屬。寄主有馬尾松Pinusmassoniana、云南松P.yunnanensis、華山松P.armandi、油松、黑松P.thunbergii、濕地松P.elliottii、加勒比松P.caribaea、火炬松P.taeda、南亞松P.latteri及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等樹種[9]。
2.2 危害癥狀
松針受害后初為黃色段斑,漸變褐,稍縊縮,最后呈灰色或暗灰色。病斑稍凹陷或不凹陷。病斑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常有一暗紅色的環(huán)圈。
2.3 發(fā)病規(guī)律
病部散生黑色小點,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潮濕時分生孢子盤吸收水分長出褐色或黑褐色的絲狀或卷發(fā)狀的分生孢子角,病斑可出現(xiàn)于針葉上、下不同位置,表現(xiàn)出全針枯死、葉尖枯死、段斑枯死和葉基枯死4種癥狀類型,以葉尖枯死為主[9]。幼樹發(fā)病時,整個樹冠下部變?yōu)槌嗪稚瑖乐卣哒晁劳鯷8]。
2.4 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發(fā)病前噴施50%多菌靈(或托布津)等廣譜性殺菌劑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可以抑制病菌孢子萌發(fā);發(fā)病后噴施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90%疫霜靈1 000倍液,每間隔20 d 噴1次;(2)清除并深埋或燒毀落地病葉,以消滅病菌初侵染源;(3)適地適樹,科學(xué)造林,培育混交林,提高林分抗病、抗蟲能力;選育和引進抗病蟲的品種[10]。
3.1 病原菌
病原菌有黃檗鞘銹菌Coleosporiumphellodendri和一枝黃花鞘銹菌C.solidaginie。二者都屬于擔(dān)子菌綱、銹菌目、柵銹菌科、鞘銹菌屬,都是長循環(huán)轉(zhuǎn)主寄生菌[11]。
3.2 危害癥狀
該銹菌寄生在油松針葉上,產(chǎn)生性孢子和銹孢子,引起油松針銹病[12]。該菌的銹孢子侵染黃檗Phellodendronamurense,黃皮樹P.chinense作為轉(zhuǎn)主寄主,在葉片上產(chǎn)生夏孢子和冬孢子[13-14]。各種松樹上發(fā)生的針葉銹病癥狀基本相似,感病針葉最初產(chǎn)生褪綠的黃色段斑,長短不一,其上密生黃色小點,后變?yōu)辄S褐色至黑褐色,即性孢子器。隨后病斑上出現(xiàn)橙黃色的囊狀突起,為銹孢子器,銹孢子器常數(shù)個相連,成熟后不規(guī)則開裂,散生黃色粉狀孢子。病葉上常殘留白色膜狀包被,最后病葉枯黃脫落,連續(xù)發(fā)病的油松主枝變短,嚴重時造成松枝干枯或全株枯死。
3.3 發(fā)病規(guī)律
各種松針銹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相似,需要在兩種寄主上完成生活史。黃檗鞘銹菌和一枝黃花鞘銹菌以性孢子器在松針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在松針上產(chǎn)生銹孢子器,銹孢子借氣流分別侵染黃檗、一枝黃花Solidagodecurrens,7-9月份在葉背形成夏孢子堆,隨后又產(chǎn)生冬孢子堆。8-9月冬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fā)產(chǎn)生擔(dān)孢子侵染松樹,在松針上產(chǎn)生性孢子器越冬。山地陰坡發(fā)病率比陽坡重,山中、下部的發(fā)病率比山上部重。
3.4 防治方法
防治時間為8月中下旬發(fā)病季節(jié),主要措施有:(1)營造混交林時,避免黃檗、一枝黃花、紫菀Astertataricus等轉(zhuǎn)主寄主與油松混交。(2)對油松噴灑1∶1∶170的波爾多液、15%粉銹寧1 000倍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80%代森銨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等,每間隔15 d噴 1次,共噴2~3次。
4.1 病 原
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樹萎蔫病或松樹枯萎病,是由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的特大林業(yè)病害。松材線蟲病于1905年在日本首次被發(fā)現(xiàn),自1982年在我國發(fā)現(xiàn)以來,發(fā)生面積不斷擴大,擴散范圍迅速增加。2020年全國已有18個省(區(qū)、市),667個縣級行政區(qū)發(fā)生松材線蟲病疫情(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公告,2020年第4號),對我國松林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給林業(yè)生產(chǎn)和生態(tài)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
松材線蟲可以感染的寄主有106種,其中自然感病的有黑松、馬尾松、濕地松等60余種[15-16]。2012年發(fā)現(xiàn)自然狀態(tài)下松材線蟲可以侵染油松[17],2019年發(fā)現(xiàn)自然狀態(tài)下松材線蟲可以侵染紅松[18]、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19]、長白落葉松Larixolgensis、日本落葉松L.kaempferi和華北落葉松L.principis-rupprechtii[20]。盡管有報道認為油松是松材線蟲的抗病樹種[21],但來自國內(nèi)黑松上采集培養(yǎng)的松材線蟲接種4年生油松樹苗的發(fā)病率達到100%[22]。接種實驗發(fā)現(xiàn)不同來源的蟲株對油松致病力不同,國外來源的蟲株對油松沒有致病力,而國內(nèi)蟲株能夠使油松致病[23-24]。
4.2 危害癥狀
感染松材線蟲后,油松與其他松樹一樣會出現(xiàn)典型癥狀。松材線蟲病典型癥狀大體上可分為4個階段:(1)病害初期,植株外觀正常,樹脂分泌減少;(2)樹脂停止分泌,蒸騰作用減弱,樹冠部分針葉失去光澤、變黃,一般能看到天?;蚱渌紫x侵害或產(chǎn)卵的痕跡;(3)多數(shù)針葉變黃,植株開始萎蔫,可以發(fā)現(xiàn)甲蟲的蛀屑;(4)整個樹冠部針葉由黃色逐漸變?yōu)楹稚蚣t褐色,全株枯死,針葉當年不脫落[15]。
4.3 發(fā)病規(guī)律
松材線蟲自然傳播是借助媒介昆蟲實現(xiàn)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因不同媒介昆蟲種類而異。在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墨西哥、歐洲等國家或地區(qū)能夠攜帶傳播松材線蟲的昆蟲有46種,其中天??朴?7種[15,25]。在中國傳播松材線蟲的媒介昆蟲有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和云杉花墨天牛M.saltuarius[15,26]。
在長江流域,3-4月病死松樹中越冬的3齡松材線蟲幼蟲向媒介昆蟲松墨天牛蛹室聚集。4-5月,這種分散型3齡幼蟲蛻皮成為持久型4齡幼蟲,通過天牛成蟲的氣門進入氣管中,后胸器官中線蟲數(shù)量最多,部分線蟲附著在體表、前翅內(nèi)側(cè)等處。6-7月,攜帶松材線蟲的松墨天牛成蟲從寄主樹羽化飛出,在健康松樹上補充營養(yǎng),而松材線蟲4齡幼蟲則從松墨天牛取食樹皮造成的傷口進入健康松樹中。4齡幼蟲進入新的寄主樹后很快變?yōu)槌上x,進行繁殖。25 ℃氣溫4~5 d可以繁殖一代,隨著線蟲在樹體內(nèi)的數(shù)量增加,逐漸在樹體內(nèi)移動、擴散。7-8月,松墨天牛補充營養(yǎng)后開始產(chǎn)卵,卵多產(chǎn)于被松材線蟲感染的衰弱木上,卵孵化后侵入樹皮下生長。此時,大部分感病的松樹在線蟲和天牛的雙重作用下很快整株死亡。秋末,松材線蟲以分散型3齡幼蟲越冬,松墨天牛則以老熟幼蟲向木質(zhì)部鉆蛀,在蛀道末端做蛹室越冬。翌年4-5月,枯死松樹中的松材線蟲擴散型3齡幼蟲又向天牛蛹室聚集,蛻皮變成持久型4齡幼蟲,由羽化的松墨天牛成蟲攜帶脫離枯死樹,重新感染新的健康樹。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導(dǎo)致松材線蟲病的傳播[15]。松材線蟲在東北地區(qū)的媒介昆蟲為云杉花墨天牛,目前關(guān)于云杉花墨天牛的傳播路徑還不是很清楚。
4.4 防治方法
(1)疫情監(jiān)測:以地面監(jiān)測為主,航空遙感監(jiān)測為輔。每年4-6月和9-11月沿自然界線道路,借助望遠鏡等工具進行調(diào)查;在天牛成蟲期,利用天牛引誘劑誘捕成蟲,檢查成蟲攜帶松材線蟲情況;對較大范圍或地面調(diào)查較為困難的松林和重點預(yù)防區(qū),可通過航空遙感技術(shù)獲取感病松林的外部異常變化。(2)疫木檢疫和處理:對可能感染松材線蟲的松樹通過觀察斷面是否藍變、線蟲分離檢測鑒定等技術(shù)進行檢疫;病死木清除和疫木處理方式按照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發(fā)布的《松材線蟲病疫區(qū)和疫木管理辦法》(2018修訂)嚴格執(zhí)行。(3)媒介昆蟲防治:成蟲誘殺,將引誘劑或餌木與殺蟲劑結(jié)合誘殺天牛成蟲;化學(xué)藥劑防治可使用綠色威雷等進行地面噴灑、空中噴霧;還可以使用人工釋放管氏腫腿蜂,通過噴灑白僵菌防治天牛幼蟲或成蟲;成蟲羽化初期和盛期,制作白僵菌無紡布菌條在松樹2.4 m高樹干上纏繞1圈并固定。(4)健康樹保護:對未出現(xiàn)病害癥狀的松樹,在樹干基部0.5~1.0 m處注射保護劑,常見保護劑有松線光(有效成分為3.2%阿維菌素+日產(chǎn)助劑SAA-32)、松材線蟲免疫注射劑(主要成分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1%甲維鹽微乳劑蛀干劑和2%甲維鹽微乳劑蛀干劑(主要成分為甲維鹽和阿維菌素及植物源殺蟲成分喜樹堿)、蟲線光A、蟲線清等。保護劑注射量依據(jù)樹體大小而定,蟲線光A 為400 mL·m-3,蟲線清1∶1乳劑400 mL·m-3,最好從不同部位均勻注射。注射方法可選擇點滴注入法、注射器加壓注射和打孔注入法。樹干注射的時間至少在天牛羽化前3個月,以11月至次年3月的晴天施藥為宜。注藥后可在1~2年內(nèi)防止樹木死亡,之后需再次注藥[15]。
5.1 分布與寄主
紅脂大小蠹,又名強大小蠹,屬鞘翅目、小蠹科,是我國重要的外來入侵害蟲[27]。該蟲原產(chǎn)于北美洲,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等國家均有分布,能夠危害各種松樹、云杉Piceaasperata和冷杉Abiesfabri[28-30]。該蟲在我國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陜西、北京、遼寧[28-35],主要危害油松、白皮松Pinusbungeana和華山松,對我國林業(yè)造成大面積為害[27,36]。崔驍芃基于MaxEnt模型預(yù)測甘肅、寧夏、四川、吉林、西藏在當前氣候條件下會成為紅脂大小蠹發(fā)生的中高度風(fēng)險區(qū)[37]。王鴻斌基于樹種的揮發(fā)物成分認為,除了油松為高風(fēng)險寄主外,發(fā)生區(qū)內(nèi)華山松、赤松Pinusdensiflora、黑松、興安落葉松Larixgmelinii、華北落葉松、云杉、白杄云杉Piceameyeri、青杄云杉P.wilsonii、大果青杄P.neoveitchii、臭冷杉Abiesnephrolepis也都具有潛在風(fēng)險[38]。
5.2 危害特征
紅脂大小蠹的主要危害對象為胸徑大于10 cm、長勢衰弱的大徑立木油松,在健康木和輕度衰弱木上占據(jù)優(yōu)勢(生態(tài)位寬度分別>0.98,>0.83),在瀕死木和枯立木上不發(fā)生(生態(tài)位寬度=0)[30]。該蟲在新鮮伐樁、衰弱木和受傷樹上危害嚴重,主要入侵樹干基部0~1.0 m的位置。一旦蟲口密度過大,受害部位連接形成環(huán)剝時,會造成整個植株死亡。
5.3 防治方法
(1)檢疫封鎖:對疫區(qū)的油松木材和幼苗嚴格檢查,對疑似被害木就地剝皮或藥物熏蒸處理,剝下的樹皮滅疫處理。經(jīng)檢疫合格后,方可調(diào)運或使用,杜絕帶蟲木材和苗木流出疫區(qū)。對轄區(qū)內(nèi)的松木收購和加工單位統(tǒng)一登記管理,定期檢疫檢查,堅決制止非法購買和使用來自疫區(qū)的松木。(2)人工采伐:在紅脂大小蠹休眠期(冬季土壤封凍至翌年土壤解凍前),人工采伐掉被紅脂大小蠹侵害的樹木。被采伐的木材運到林地以外的地方,統(tǒng)一剝皮或者熏殺處理,再用塑料布密閉伐根,用磷化鋁片劑熏殺等方法滅疫處理。(3)樹干密閉熏殺:對于剛受到侵害的植株,在成蟲羽化高峰期過后,對帶蟲大樹用塑料布包裹樹干0~1.5 m 以及樹干周圍30 cm地面,使其呈密閉狀態(tài),每株放置3~4片磷化鋁熏殺樹干皮下害蟲,防治效果可達90%。(4)引誘劑誘捕:紅脂大小蠹為害嚴重的林分,在成蟲揚飛期(5月上旬至9月下旬),使用紅脂大小蠹引誘劑誘殺成蟲。在林分邊緣地帶每隔20~50 m懸掛一個誘捕器,3~5 d 收集一次成蟲滅殺。(5)樹干噴藥:成蟲揚飛期,在寄主樹干0~2 m噴灑綠色威雷、高效氯氰菊酯、高滲苯氧威、久效磷等藥劑。(6)營林防治:在營造油松林時采取混交林和復(fù)層林的方式,對油松林及油松疏林地,采取封育措施、人工輔助天然更新等措施,提高松林健康狀態(tài)。(7)選擇采伐時間:由于紅脂大小蠹是通過松樹揮發(fā)物去識別寄主聚集為害的,發(fā)生區(qū)松林撫育采伐時間應(yīng)避開紅脂大小蠹揚飛期。
6.1 分布與寄主
油松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主要分布在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甘肅、陜西、山東、山西、河南、湖北、貴州、四川等省、自治區(qū)。不同地域生活史存在差異,每年1~3 代,在遼寧、山西、陜西等多數(shù)地區(qū)一年發(fā)生1代[27]。該蟲主要危害油松,也危害馬尾松、黑松、華山松和白皮松等[28]。
6.2 危害特征
3月中旬至4月上旬,油松毛蟲3~4齡越冬幼蟲上樹取食危害;7月上中旬開始化蛹;7月中下旬成蟲羽化、交配、產(chǎn)卵,8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8月下旬為幼蟲孵化盛期,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2~3齡幼蟲下樹,潛伏在樹干基部或附近草叢下淺土層處越冬。油松毛蟲的危害會影響油松生長,嚴重時導(dǎo)致樹木死亡,具有周期性爆發(fā)特點。
6.3 防治方法
(1)化學(xué)防治:卵期或低齡幼蟲使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松毛蟲桿菌等生物制劑或者25%滅幼脲3號或高滲苯氧威等藥劑噴灑樹冠;越冬幼蟲未轉(zhuǎn)移危害時,在樹木附近地面噴施白僵菌劑,可以防止幼蟲擴散。(2)物理防治:使用黑光燈、太陽能燈或者高壓電網(wǎng)對成蟲進行誘殺。(3)生物防治:在油松毛蟲卵期,林間以150 萬頭·hm-2釋放松毛蟲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41]可以有效防治油松毛蟲。(4)阻隔法防治:利用越冬油松毛蟲幼蟲出土后沿樹干上樹取食的習(xí)性,將其阻隔于樹下集中消滅,包括粘蟲膠涂干法和毒紙繩阻隔法。粘蟲膠涂干法:在幼蟲上樹前5 d左右,選擇樹干光滑部位先刮除樹上一圈老皮,然后纏一圈寬度4 cm左右的膠帶紙,在膠帶紙上均勻涂一層粘蟲膠,用膠量1.5~2.0 g/株[42]。毒紙繩阻隔法:將紙繩浸泡在高效氯氟氰菊酯∶柴油=1∶15的混合液中3~5 h,然后緊緊纏繞在樹干光滑部位2~3圈[42]。
7.1 分布與寄主
微紅梢斑螟為鱗翅目、螟蛾科的蛀梢型害蟲,異名有松梢螟、云杉球果螟、松樹鉆心蟲等。該蟲在國內(nèi)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陜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可危害紅松Pinuskoraiensis[43]、油松[44]、馬尾松、黑松、黃山松P.taiwanensis、濕地松、火炬松、晚松P.serotina、長葉松P.palustris、云南松和華山松等樹種[45-47]。
7.2 危害特征
微紅梢斑螟在吉林1年l代,遼寧、北京、河南、陜西2代,南京2~3代,廣西3代,均以幼蟲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部分幼蟲在枝干傷口皮下越冬。出現(xiàn)期分別為越冬代5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1代8月上旬至9月下旬,第2代9月上旬至10月中旬,11月份幼蟲開始越冬。各代成蟲期較長,生活史不整齊,有世代重疊現(xiàn)象。該蟲主要蛀食松樹幼林主梢和側(cè)梢,往往引起樹木偏冠和多頭現(xiàn)象,嚴重削弱松樹生長勢,對于油松的生長高度和材質(zhì)等各方面都有著嚴重不利影響。微紅梢斑螟多在新長出的松針基部產(chǎn)卵,幼蟲孵化后,從松鞘表面和韌皮層部分鉆孔,蛀成孔道,3齡幼蟲會對油松木質(zhì)部分進行破壞,使松鞘表面流出汁液,松鞘會逐漸干枯發(fā)黃,然后死亡。由于該蟲鉆蛀入松梢內(nèi)危害,活動隱蔽,防治成本大且難以根治。
7.3 防治方法
(1)人工修剪防治:將蟲害侵襲的樹枝或者松針全部修剪掉,并將剪掉的樹枝集中焚燒銷毀;(2)物理方法:根據(jù)微紅梢斑螟的趨光性,采用黑光燈誘殺,或者利用380 nm太陽能殺蟲燈在21:00~23:00誘殺[44],或者高壓泵燈進行誘殺;(3)化學(xué)方法:在幼蟲孵化期噴施藥劑,可選擇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50%松螟乳油1 0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2 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 000倍液或25%滅幼脲1號1 000倍液。(4)生物防治:在微紅梢斑螟排卵之后釋放赤眼蜂,赤眼蜂可直接捕食其卵。
8.1 分布與寄主
日本松干蚧屬于半翅目、珠蚧科,國內(nèi)分布于遼寧、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省、直轄市,主要危害赤松、油松、黑松、馬尾松等松屬樹種[48]。日本松干蚧每年發(fā)生2代,主要寄生于3~4年生枝條及10年生以下的主干上吸食危害,且多集中在樹干陰面。受害嚴重時,枝干向陽面彎曲,針葉枯黃、枝梢枯萎,甚至整株枯死。
8.2 危害特征
日本松干蚧在樹干、枝條及針葉處吸食汁液,具有較強的危害性。成蟲羽化后即可交配,次日開始產(chǎn)卵,3~5 d產(chǎn)完。交配后的雌成蟲壽命5~7 d,未交配雌成蟲壽命最長16 d。雄成蟲壽命最短5 h,最長13 h。成蟲在5月中下旬及8月下旬、9月上旬為產(chǎn)卵盛期,卵主要產(chǎn)在輪枝節(jié)、樹皮裂縫、球果鱗片、新梢葉基等處,平均產(chǎn)卵223粒,最高520粒。成蟲產(chǎn)卵后分泌蠟絲,將卵包裹起來,形成卵囊。第1代卵期9~12 d,第2代卵期13~21 d。
初孵若蟲沿樹木枝干爬行,1~2 d后在背陰面的樹皮縫、頂芽及鞘基部潛伏固定、寄生。日本松干蚧以1齡若蟲越冬越夏。日本松干蚧雌雄異型,1齡若蟲脫皮后,雌雄分化開始顯露,2齡無肢雌若蟲老熟脫皮后即為雌成蟲;2齡無肢雄若蟲脫皮后為3齡雄若蟲。3齡雄若蟲沿枝干爬行,在樹皮縫、球果鱗片、樹根附近和枯枝落葉層及石塊縫隙等處,由體壁分泌白色蠟絲結(jié)繭化蛹[49]。4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越冬代若蟲的顯露期,7月下旬至9月中旬為第1代若蟲顯露期。若蟲顯露期是危害寄主最嚴重的時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時期。
8.3 防治方法
(1)化學(xué)防治:選擇滲透性強的內(nèi)吸性藥劑,如1.2%苦參堿乳油1 000倍液、40%氧化樂果1 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800倍液,也可以在樹干部打孔注藥3種藥劑原液;在若蟲孵化盛期噴藥,蠟質(zhì)層未形成或初形成時對藥物比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間隔7~10 d,連噴2次。開春后噴施40%啶蟲毒(國光必治)乳油2 000~3 000倍液預(yù)防,殺死蟲卵,減少孵化蟲量。(2)生物控制: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紅點唇瓢蟲Chilocoruskuwanae,其成蟲、幼蟲均可捕食日本松干蚧的卵、若蟲、蛹和成蟲,6月份后捕食率高達78%。此外,還有寄生蠅和捕食螨等。(3)加強油松混交林的建設(shè),并對林地嚴格管理和養(yǎng)護,冬季修剪植株以及清園,消滅在枯枝落葉雜草與表土中越冬的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