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珍,趙剛,葉穩(wěn)田
(高安中醫(yī)院中醫(yī)神經(jīng)內(nèi)科,江西 高安 330800)
近年來,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發(fā)生率明顯升高,該疾病可間歇性發(fā)病,也可持續(xù)性發(fā)病,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腹脹、腹痛、大便性狀改變等癥狀。臨床研究證實,生化異常、胃腸道結構的改變是導致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原因[1]。該病在青年群體中有較高發(fā)病率,且好發(fā)于女性,發(fā)病有家族聚集性。臨床上將腸易激綜合征大致分為不穩(wěn)定型、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4種,其中便秘型好發(fā)于老年群體。在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治療中,多以西藥進行治療,雖然可促進患者癥狀的改善,但是預后不佳,因此,推廣受限。腹針即鍉圓針定量痧療術,屬于中醫(yī)治療手段,具有理氣疏肝、解郁、通便的效果[1-2],可彌補西藥在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方面的不足,但是目前我國關于這方面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腹針對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0 例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確診老年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 60~82 歲,平均(71.41±3.07)歲;病程1~10 年,平均(5.09±1.46)年。觀察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60~82歲,平均(71.57±3.10)歲;病程1~10年,平均(5.15±1.54)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2016 年羅馬Ⅳ標準中關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西醫(yī)診斷標準[3]或中華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17年頒布的《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中關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yī)診斷標準[4];年齡>60 歲;意識清醒。排除標準:其他分型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患胃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曾接受過腹腔手術;患有傳染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等;患有嚴重精神或身體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在每次進餐前15~30 min時給予患者胃動力劑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口服,每天3 次,每次10 mg,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采用鍉圓針定量痧療術辯證治療:以鍉圓針定量痧療器(山東明醫(yī)明藥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魯淄械備20180038號,型號:SL-1-6、9)配合舒緩精華油(山東明醫(yī)明藥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魯妝20170040)進行治療;指導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兩腿屈曲,于屈曲下肢下方鋪墊小被子,保證放松患者腹部肌肉,將治療部位充分暴露,醫(yī)者消毒雙手,對患者治療部位進行消毒后將適量舒緩精華油均勻涂抹至治療部位;腹部正中位置,以鍉圓針定量痧療器(1 號或7 號)按照由上脘至下脘、由氣海至中極的順序進行刮拭20~30次,刮拭過程中需避開肚臍。肋緣以及腹部兩側,以鍉圓針定量痧療器(1 號或7 號)按照由肋緣向下直至小腹、沿足少陰腎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由內(nèi)至外的順序進行刮拭20~30 次,在刮拭至肋骨位置時,需減小力度。腹部帶脈,以鍉圓針定量痧療器(1 號或7號)以左右橫向的形式,沿肚臍進行刮拭,還可局部開展穴位點按;腹部團揉,以鍉圓針定量痧療器(1 號或2 號)進行;補法,逆時針;瀉法,順時針;先輕后重,先慢后快,后期速度約每分鐘200 次,力度需達到肌層,直至患者腹部有熱感;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叮囑患者多飲用溫水,保證飲食清淡,治療后4 h內(nèi)不可洗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為依據(jù),從腹脹、腹痛、排便困難3個方面進行評價,分值為0~3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痊愈,患者排便正常,大便質(zhì)地正常,無腹脹腹痛,6 個月內(nèi)未出現(xiàn)復發(fā),療效指數(shù)≥95%;顯效,患者排便情況及大便質(zhì)地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趨于正常情況,大部分癥狀消失,6個月內(nèi)偶見復發(fā),7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患者排便情況及大便質(zhì)地有所改善,癥狀較治療前減輕,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患者治療后表現(xiàn)不滿足上述3項標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回訪率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30 30腹脹 腹痛治療前2.13±0.38 2.12±0.37 0.103 0.918治療后1.93±0.24a 1.03±0.14a 17.742 0.000治療前2.20±0.54 2.19±0.53 0.072 0.943治療后1.95±0.37a 1.10±0.20a 11.069 0.000排便困難治療前2.43±0.47 2.43±0.48 0.000 1.000治療后1.88±0.30a 1.18±0.17a 11.119 0.000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yī)范疇內(nèi),腸易激綜合征屬“便秘”范疇,患者飲食不潔脾胃遭外邪侵入引發(fā)脾虛,日久導致腎臟損傷,進而影響其排便,對患者生活及健康造成影響[6]。近年來,臨床將鍉圓針定量痧療術用于該疾病的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鍉圓針定量痧療術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療效優(yōu)于西藥。痧療屬于中醫(yī)療法,通過對體表經(jīng)絡穴位進行刺激,發(fā)揮其行氣活血、通經(jīng)散毒等效果?,F(xiàn)代醫(yī)學證實,痧療可擴大局部微血管,使其爆裂并溢出血液,促進該部位淋巴液與血液的交換,進而促進細胞代謝,改善局部炎癥,促進受損組織的恢復;此外,痧療還可調(diào)整機能,緩解病痛[7-10]。
綜上所述,腹針應用于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可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快速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