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陳倩,郭姍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撫州 344000)
原發(fā)性肝癌屬于常見惡性腫瘤病變,據(jù)統(tǒng)計,我國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率為28.82/10 萬,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1]。乙型肝炎病毒持續(xù)感染在肝癌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臨床上治療乙型肝炎病毒持續(xù)感染的常用藥物為核苷類藥物,其不但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同時,可進一步阻止肝纖維化進程,降低肝硬化風險,甚至可降低患者發(fā)生肝細胞肝癌的風險[2]。但部分患者用藥后,血清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保持在<1 000 IU/mL,肝功能指標無明顯異常或僅存在輕微異常,但仍可能會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3]。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HBV-DNA水平持續(xù)<1 000 IU/mL 的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細胞肝癌患者62 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血清低病毒載量與HBV-DNA 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細胞肝癌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HBV-DNA 水平持續(xù)<1 000 IU/mL 的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細胞肝癌患者 62 例,其中男 38 例,女 24 例;年齡 40~78 歲,平均(52.8±4.7)歲。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規(guī)范化病理診斷方案專家共識》[4]中關于原發(fā)性肝癌的相關標準?;颊呔炇鹬橥鈺?,且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上層血清,應用化學發(fā)光法對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甲胎蛋白(AFP)進行檢測,檢測儀器為日立008 型全自動生化儀,試劑為儀器配套試劑。低拷貝HBV-DNA 檢測應用儀器為美國ABI-7500 核酸擴增儀,檢測試劑為中山達安公司生產(chǎn)的HBV-DNA定量試劑盒,乙型肝炎病毒的最低檢出量為50 IU/mL。普通實時熒光定量HBV-DNA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諾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參考范圍<1 000 IU/mL。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血清免疫標志與低拷貝HBVDNA 的關系,肝細胞肝癌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標、AFP 與HBV-DNA水平的關系。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血清免疫標志與低拷貝HBV-DNA 的關系 經(jīng)檢測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陽性患者12 例,HBeAg 陰性患者 50 例;低拷貝 HBV-DNA 水平≥50 IU/mL 52 例,低拷貝HBV-DNA水平<50 IU/mL 10例;HBeAg陽性患者中,HBVDNA 水平≥50 IU/mL 11 例,HBeAg 陰性患者中,HBV-DNA水平≥50 IU/mL 40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肝細胞肝癌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標與HBV-DNA 水平的關系 所有患者中,38例患者的谷丙轉氨酶(ALT)與谷草轉氨酶(AST)異常,異常組HBV-DNA 水平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肝細胞肝癌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標與HBV-DNA水平的關系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liver function index and HBVDNA level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3 肝細胞肝癌患者血清AFP 與HBV-DNA 水平的關系AFP水平升高47例,AFP水平異常組與正常組的HBV-DN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肝細胞肝癌患者血清AFP與HBV-DNA水平的關系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AFP and HBV-DNA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為主要因素。有報道認為,超過90%的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5]。隨著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的推廣與應用,大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體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患者在接受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治療后,雖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1 000 IU/mL,但仍可能會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對于這類患者體內是否仍舊存在乙型肝炎病毒復制,常規(guī)檢測方法無法獲得結果[6]。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中52 例患者被檢測出乙型肝炎病毒DNA 低水平復制,提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雖可有效抑制HBV-DNA 復制,但并無法徹底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低水平復制的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更易被忽視。同時,長時間的乙型肝炎病毒低水平復制會導致機體肝臟受到不可逆損傷[7]。因此,需改進臨床常規(guī)應用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檢測方法,從而檢測出乙型肝炎病毒DNA低水平復制,有效干預患者,積極預防肝硬化與肝癌的發(fā)生。
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低拷貝HBV-DNA和乙型肝炎免疫標志物間存在部分不相符的情況。HBV-DNA 和HBeAg可直接反映機體內乙型肝炎病毒復制情況。在為患者開展抗病毒治療后,評估其療效時,首先檢測HBV-DNA 是否降低,然后再檢測HBeAg是否出現(xiàn)血清學轉換[8]。本研究結果顯示,12例HBeAg陽性患者中HBV-DNA水平≥50 IU/mL11例,低拷貝HBV-DNA 中有40 例被檢出,發(fā)生這一情況可能與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與BCP區(qū)變異相關,上述區(qū)域的部分堿基變異引發(fā)前C 區(qū)蛋白的翻譯中斷,進而使HBeAg 不表達,導致出現(xiàn)錯誤信息,實質為乙型肝炎病毒持續(xù)復制[9-10]。本研究結果顯示,AFP水平異常組與正常組的HBV-DN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僅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AFP水平檢測來監(jiān)測肝癌的發(fā)生并不可靠。
綜上所述,乙型肝炎病毒持續(xù)復制影響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細胞肝癌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常規(guī)HBV-DNA 檢測僅可檢出HBV- DNA>1 000 IU/mL 者,低病毒載量患者易漏診,因此,需為乙型肝炎患者開展低拷貝HBV-DNA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