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湛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36)
在某航天項目中,試驗人員對某單機進行驗收測試。在搬運單機的過程中,聽見單機內部有異響。經工藝師和質量師現場分析,單機內部較大可能存在可移動多余物(如螺釘、墊片、螺母或脫落元器件等)。
單機主要由機箱框架、A1、A2、A3模塊、A4、A5、A6、A7、A8模塊組成。各模塊采用鎖緊條方式與機箱框架進行連接。機箱整體對外進行安裝。分機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分機模型
故障發(fā)生后,按產品返工返修流程進行拆卸,對單機內部及模塊安裝情況進行逐一檢查,情況如下:
(1)拆開單機面板后,對各插裝模塊鎖緊裝置逐一進行了檢查,確認是A2、A3和A7模塊靠近頂板一側的鎖緊裝置螺母塊已從鎖緊裝置螺桿上松脫,除此之外,底板安裝面鎖緊裝置還能回轉0.5圈,靠近頂板一側的鎖緊裝置還能回轉1圈。
(2)由于單機底板上鎖緊裝置插槽的限位,模塊松脫的螺母塊被限制在插槽內,未掉入單機其他位置。
單機模塊示意如圖2所示。
圖2 分機模塊示意圖(去掉前面板)
綜上所述,故障現象即:經過振動試驗后的收發(fā)信機,發(fā)生3處鎖緊條螺母塊松脫,而產生異響。
根據故障現象“單機模塊鎖緊裝置螺母塊松脫”為頂事件建立下圖3故障樹。
圖3 故障樹分析
根據故障樹梳理,可能導致收發(fā)信機插裝模塊鎖緊裝置螺母塊松脫的主要原因有:設計缺陷;工藝缺陷;過程檢驗不夠;裝配不當;鎖緊裝置器件缺陷;試驗缺陷。
2.1.1 設計缺陷分析
設計上若存在缺陷,有可能導致鎖緊裝置螺母塊在振動試驗過程中出現松脫現象。主要表現為:(1)若機箱剛強度設計不足,可能導致機箱振動放大、基頻降低、抗力學性能下降,從而導致鎖緊條振動中松動,甚至螺母塊脫落;(2)若模塊結構設計中,鎖緊裝置安裝邊的減重槽設計不合理,可能導致鎖緊條在振動中發(fā)生偏轉,使其承受非正常工作載荷,從而導致鎖緊條振動中松動,甚至螺母塊脫落。
在裝配試驗中,發(fā)現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導致模塊鎖緊裝置鎖緊的非正常工作狀態(tài),分別是下部螺母塊旋轉45°、90°和180°;這幾種工況,用力矩扳手也是可以鎖緊裝置;但在振動過程中,很可能出現松動的情況。
因此,模塊結構設計不合理,是鎖緊裝置螺母塊松脫的可能因素之一。
2.1.2 設計缺陷定位
(1)E11機箱剛強度設計不足。機箱剛強度設計復查的思路,是通過有限元仿真分析、對比分析、質量模擬件試驗相結合的方法,來排查力學設計的隱患。
①分析工況說明。本節(jié)應用力學有限元仿真工具對單機結構進行了有限元建模,并進行如下仿真計算:結構模態(tài)分析:包括頻率和振型模式,評估結構基本動力學特性;隨機振動分析:在隨機振動條件下,結構的隨機振動響應情況,并根據σ3 準則對隨機振動響應進行估算,評估結構剛強度特性;正弦振動分析:在正弦振動條件下,考察兩種不同正弦振動加載方式下結構的應力響應情況,評估結構剛強度特性。
圖4 鎖緊裝置底部楔形塊旋轉45°、90°和180°時的示意圖
通過以上的數值仿真結果對單機進行分析,以此復查結構設計方案,即獲得此結構在相應環(huán)境條件下的工作狀態(tài),以此分析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②分機結構狀態(tài)見表1。
表1 重量尺寸
③試驗條件。單機的振動試驗條件包括隨機振動、正弦振動載荷,具體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隨機振動試驗條件
表3 正弦振動試驗條件
④模態(tài)分析結論。對單機的有限元分析,得到結構前6階模態(tài)頻率如表4。
表4 前6階模態(tài)頻
⑤隨機振動分析。基于上述隨機振動和正弦振動條件,對分機開展了振動條件下的動力學仿真分析。取機箱前面板右下角位置,命名為X方向4#;后面板左上角為X方向6#;右側板靠近前面板為Y方向3#;上板右前端為Z方向4#;上板左后端為Z方向5#。各監(jiān)控點的力學響應情況分析如圖5所示。
圖5 X方向、Y方向、Z方向隨機振動分析結果
⑥試驗。在鎖緊條正常鎖緊條件下,開展了單機質量模擬件的力學試驗。其中機箱結構與分機狀態(tài)一致,模塊結構采用了質量模擬件。
首先,測試分機的模態(tài)頻率。實測值與仿真值吻合較好,初步驗證了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表5)。
表5 一階固有頻率實測值與仿真值
隨后,開展了分機的振動試驗動力學響應測試。在與仿真響應讀取點基本相同的位置,布置監(jiān)控點,監(jiān)控力學響應。 在機箱監(jiān)控點的動力學響應,仿真分析和試驗結果對比如表6所示。
表6 監(jiān)控點實測值與仿真值對比結果
結論:單機試驗和仿真得到的力學響應數據對比,在相同位置的加速度均方根值偏差在10%以內,偏差在可允許的工程范圍內,因此仿真模型建立及參數設置合理,仿真結果準確,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⑦力學設計對比校核。單機對比傳統型單機A,區(qū)別僅在于頂部增加一個橫裝模塊A8。本章進行仿真對比分析,分析兩種結構設計的力學性能差異性(圖6)。
圖6 兩種單機外觀對比
注:左邊為單機A(傳統分機構型),右邊為本文所指的單機。
(2)模態(tài)分析對比。模態(tài)分析的結構基準頻率,對比結果如下,模態(tài)頻率上看,本次故障分機的一階固有頻率更高,滿足該課題環(huán)境試驗大綱對設備基頻的要求(表7)。
表7 模態(tài)頻率對比結果
(3)隨機振動響應分析對比如表8所示。
表8 隨機響應對比
結果表明,本次故障分機構型,與傳統分機構型對比,各監(jiān)控點的力學響應偏差值基本上在15%以內;偏差均在航天工程設計安全裕度范圍內。
(4)其它模塊鎖緊條分析結果。仿真得到單機其他各模塊鎖緊條位置的響應如表9所示。
表9 隨機振動響應
從表中可以看出,A1、A4、A5、A6、A8模塊鎖緊條附近響應均高于故障模塊(A2/A3/A7)鎖緊條附近響應。發(fā)生松動的鎖緊條處的響應較小。
從仿真分析上可以看出,本次故障分機與傳統分機構型力學性能相當,偏差較?。粋鹘y構型分機歷經十余次同等振動試驗條件,均未發(fā)生質量問題或設計缺陷;因此,單機機箱結構構型不存在力學設計薄弱點;故障鎖緊條部位并非響應最大的部位。該機箱剛強度設計可靠,構型無設計缺陷。
因此,排除E11機箱剛強度設計不足為鎖緊條振動松動的原因。
復查模塊在機箱內的安裝設計形式,發(fā)現鎖緊條在模塊的安裝邊處,設置有一處減重槽。該減重槽,有可能造成對鎖緊裝置在緊固時,跟隨螺桿打轉的隱患,從而使得模塊安裝時鎖緊條尾部螺母塊為非正常工作狀態(tài),有可能造成振動中松動,甚至脫落(圖7)。
圖7 分機模塊圖
(1)試驗驗證。針對減重槽造成鎖緊裝置發(fā)生偏轉的可能,進行了100余次的操作實驗。實驗中,發(fā)生了1次鎖緊裝置螺母塊90°偏轉。按此狀態(tài)進行振動試驗,試驗結果正常。
針對鎖緊塊發(fā)生偏轉、造成鎖緊條為非穩(wěn)定工作狀態(tài)、振動中鎖緊力不足從而發(fā)生松動,甚至脫落的可能,課題組人為制造了極端偏轉工況,并進行振動試驗考核。將鎖緊條旋轉至極端偏轉的工況,如表10。
表10 極端偏轉工況
按照試驗要求,進行了鑒定振動試驗(前后掃頻、正弦、隨機),試驗結果正常,所有鎖緊裝置極端鎖緊狀態(tài)未發(fā)生顯著改變,沒有發(fā)生螺母塊松脫現象(圖8)。
圖8 鎖緊條人為偏轉下的振動試驗情況
(2)驗證結果。模塊結構中,鎖緊裝置安裝邊存在減重槽,但該減重槽并不會導致鎖緊塊發(fā)生偏轉(在認為制造極端鎖緊狀態(tài)情況下,取樣數為100次,偏轉概率為1/100);且在人為制造12只鎖緊裝置均發(fā)生偏轉的情況下,振動考核仍然通過,并未發(fā)生振動松動。
因此,模塊的結構設計不合理,直接導致鎖緊塊發(fā)生松脫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1)工藝缺陷分析。模塊在機箱內的機械固定,僅依靠鎖緊條的緊固安裝提供鎖緊力。鎖緊條在振動過程中,承受模塊的沖擊載荷和反作用力效應。因此,鎖緊條的安裝工藝,是插件型式模塊化分機的重要工序和關鍵控制點。
工藝文件是確保鎖緊裝置的安裝操作到位的指導文件。如果工藝設計中對關鍵操作、或過程檢驗的控制不夠,可能造成裝配效果大相徑庭,從而可能引發(fā)鎖緊裝置螺母塊的松動。
(2)工藝缺陷定位。我所當前有效的《航天產品電裝工藝規(guī)范》中,對緊固件擰緊力矩值已經進行了規(guī)定。經復核,本分機的裝配工藝卡片,可見“鎖緊條緊固力矩值按M3螺紋擰緊力矩,以1.1~1.2Nm進行設置”。
單機裝配工藝過程卡明確了力矩起子按M3鎖緊裝置螺桿1.1Nm設置后,正裝螺紋連接的緊固件,并在力矩儀上檢測后,將實測數據記錄在《航天產品裝配記錄卡》內。
因此,工藝缺陷直接導致鎖緊條脫落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鎖緊裝置螺桿的緊固裝配操作是否得當,是直接影響是否有效鎖緊重要環(huán)節(jié)。裝配過程中,如果出現裝配不當,是鎖緊裝置螺母塊松脫的可能因素之一。
(1)裝配不當分析。模塊裝配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有可能導致后期鎖緊裝置松動的原因如下:①力矩不達標:擰緊力矩不達標,會導致鎖緊條未完全鎖緊,在振動過程中出現模塊沖擊下的鎖緊裝置松動,進而導致螺母塊脫出。經復核,該分機為專職航天裝配鉗工進行的安裝操作,對力矩規(guī)范要求清楚明了、操作嫻熟。因此,排除擰緊力矩不達標導致鎖緊裝置松動的可能性。②假擰緊:力矩起子如果并未對準鎖緊螺桿的一字槽,而是陷入鎖緊螺桿與模塊或鎖緊螺桿與導軌板的間隙中,即可能出現擰緊力矩已達到標稱值,但鎖緊螺桿實際未鎖緊的情況。③裝配遺漏:裝配中若遺漏對部分頂部鎖緊條的緊固,將導致模塊為單邊鎖緊,即有可能導致振動中鎖緊塊松脫。該可能性雖然為極低概率,現場仍然進行了相應的驗證:將收發(fā)信機插裝模塊的上鎖緊裝置不鎖緊,下鎖緊裝置正常預緊,按鑒定試驗條件進行驗證。結果隨機振動試驗Y方向結束后,發(fā)現機箱有異響,開蓋檢查:發(fā)現A3模塊上鎖緊裝置螺母塊從螺桿上松脫。與故障現象極為相似。
(2)裝配不當定位。裝配不當導致振動中鎖緊塊松動,甚至脫落的可能性較低,并且此3項排除的前提是,單機《航天產品裝配記錄卡》或是裝配照片等相關記錄,能夠證明力矩是否進行校核、操作是否規(guī)范;所以,裝配不當導致振動中鎖緊塊松動,甚至脫落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單機裝配工藝過程卡中明確了檢查螺紋連接時,將力矩起子設置在待檢查緊固件擰緊設置力矩的下限值:M3鎖緊裝置螺桿為1.1Nm,再次擰緊應不出現轉動。
經復核,“過程檢驗不夠”直接導致鎖緊條脫落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1)鎖緊裝置器材缺陷分析。鎖緊裝置的工作原理,是靠螺桿與螺母塊之間的螺紋預緊力,形成螺母塊與鎖緊裝置本體之間、螺母塊與單機箱體插槽之間的正壓力與摩擦力,對模塊進行限位固定,其本質屬于螺紋緊固連接,鎖緊裝置螺桿預緊力的大小會直接影響鎖緊效果。
鎖緊裝置的各部件材質缺陷可能導致力學性能不夠;各部件的加工缺陷,可能導致鎖緊螺桿螺紋存在瑕疵,影響受力性能,發(fā)生振動中松脫的風險。
(2)鎖緊裝置器材缺陷定位。鎖緊裝置為模塊化機箱中起力學緊固作用的關鍵重要件。鎖緊裝置SJZZ-XXX已經在十余個機載課題和十余個航天課題中大面積使用,經過歷次鑒定試驗,經受模塊重量、振動環(huán)境、振動時間,遠高于本次導航課題的機載課題鑒定試驗。因此,該鎖緊裝置為成熟可靠器材。
(1)試驗不當分析。單機在振動試驗中,若出現夾裝方式不當,將影響機箱結構和鎖緊條的受力行為,從而引發(fā)鎖緊條螺母塊松動;同時,振動試驗中如若出現試驗輸入不當,也會對機箱結構施加不合適的激勵,從而導致鎖緊條的工作狀態(tài)偏離設計狀態(tài),發(fā)生松動。
(2)試驗不當定位。在振動實驗室對單機進行正樣產品驗收級試驗,設計師對夾具和機箱安裝過程、結果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排除試驗裝夾安裝和輸入不當的可能。
根據以上大量的重復性試驗、分析,故障并未完全復現。單個故障因素均未能直接實現故障復現。其中,模塊減重槽設計隱患、裝配操作不當和未能有效檢驗鎖緊狀態(tài)、鎖緊條器材變更,均有可能導致鎖緊條工作狀態(tài)不穩(wěn)定、振動中發(fā)生松脫。
該故障原因,定位為裝配不當所致鎖緊條未能穩(wěn)定鎖緊;而裝配不當的緣由可能由設計瑕疵、裝配操作等綜合因素所致。
當上述綜合因素結合,如在鎖緊裝置安裝處存在減重槽設計瑕疵,出現低概率的鎖緊塊旋轉,鎖緊條本身緊固操作為假擰緊或漏擰緊的情況下,鎖緊條工作在非穩(wěn)定工作狀態(tài),與導軌邊為線接觸,振動中,鎖緊塊發(fā)生二次偏轉,后部松動。繼而持續(xù)振動作用下,持續(xù)偏轉松動,就會發(fā)生后部鎖緊塊脫落的情況,繼而出現振動試驗后異響的情況。
后續(xù)在振動試驗室進行了故障復現試驗,在測試過程中,在A3模塊上鎖緊條未鎖緊的情況下,振動中發(fā)生松脫。
針對裝配不當的可能緣由,從設計持續(xù)改進、工藝持續(xù)優(yōu)化、裝配操作等各方面加強改進設計措施。
(1)在該類插裝模塊減重槽設計中,去掉鎖緊裝置安裝邊的減重槽,避免螺母塊陷入減重槽的現象。(2)根據前述結論,使用該鎖緊裝置的航天課題確認該型鎖緊裝置的技術狀態(tài),嚴格按工藝要求使用。(3)完善模塊調試插裝中,鎖緊裝置的工藝規(guī)程。要求:模塊插入機箱前,確認鎖緊條的后鎖緊塊與中間塊的間隙不大于3mm;并在工藝文件上明確,確保工藝檢查控制過程;鑒于鎖緊條的鎖緊螺桿為非標螺紋,調整安裝力矩,增加為1.2Nm的上限值。強調鎖緊力矩的檢查,確保力矩達到。
本文中的單機經過振動、測試后,出現的模塊鎖緊裝置螺母塊松脫的故障,是裝配不當導致。其誘因有設計瑕疵、裝配操作等多種因素。在后續(xù)工作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對該類分機及模塊的設計、工藝、質量過程控制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完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