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萍萍,張方杰,谷方英,李 琳
(柳州五菱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山東青島 266000)
汽車沖壓件是汽車組成的重要部分,而大梁是制作汽車車架不可或缺的零件,作為汽車的主要支撐零件,對汽車的強度和整車裝配精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質量狀態(tài)好的大梁不僅能提高汽車整車結構強度,更能夠使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進而提高行駛安全系數(shù)。
目前影響大梁質量的主要問題是回彈,當回彈量超過允許的容差后,就會形成成型缺陷,影響零件幾何精度,從而影響后續(xù)車架的焊接及裝配。對于此問題從生產實際入手,著重分析汽車后大梁型面回彈產生的原因及整改方案。
此車型后大梁年產量20 萬件/年,拉伸類型為“U”形,加之長度為2 208 mm,板料為SAPH370,一種高強鋼,厚度2 mm,材料參數(shù)如表2 所示,側壁及底面形狀復雜,回彈產生的問題表現(xiàn)為一端開口變大及另一端位置扭曲,此問題具有普遍性,故選擇此大梁作為研究對象[1]。
大梁回彈問題集中在下列幾處位置,如圖1 所示。
其中,表1、表2 內數(shù)據(jù)是通過大梁檢具測得。
表1 大梁主要問題表
表2 大梁板料屬性
圖2 為后大梁在焊接總成中的問題表現(xiàn),由于大梁模具成型后回彈扭曲嚴重,大梁開口嚴重超差,造成焊接時螺母板卡不住,焊接機器人報警無法焊接、蓋板錯邊、支撐座擋孔,需要焊接后返修,不僅增加了人工成本,更影響了生產效率。
圖2 大梁回彈對焊接影響圖示
為了解決大梁回彈問題,制作簡易返修工裝,臨時保證焊接生產,如圖3 所示,對大梁回彈位置施加側向力,減小開口大小。
圖3 大梁回彈返修工裝圖示
大梁在拉伸成型過程中,隨著外加彎曲力矩的增加,彎曲變形程度也越來越大,整體變形過程可成三個階段:彈性變形階段、彈塑性彎曲階段、立體純塑性彎曲階段。
板料在彎曲變形過程中,靠外層的材料受到模具施加的壓力拉伸變形,靠內層的材料受到壓縮變形,沿著板料厚度方向從外到內分為拉伸變形區(qū)、應力中性層、壓縮變形區(qū),如圖4 所示,根據(jù)板料內外層材料應變εw,n-相對彎曲半徑(R/t)的函數(shù)
其中,相對彎曲半徑(R/t)表示彎曲變形過程中的變形程度,圖4 中的彎角α與相對彎曲半徑有關,R/t越大,彎角α越小,R/t越小,彎角α越大,反之不成立。整個彈性變形階段的特點是:相對彎曲半徑(R/t)大,當外加彎曲力矩卸載后,板料恢復到原先平直狀態(tài)。所以板料在彎曲變形過程中,按照設計初的曲率半徑進行彎曲是無法實現(xiàn)的,需要在彎曲變形的同時施加拉力,使板料進入塑性變形;對于壓彎的型材零件,需要采用補充模具回彈量的方法,使材料在回彈前進入塑形彎曲階段。
圖4 彈性變形階段
隨著彎曲力矩的繼續(xù)增大,板料內外層材料開始進行塑性變形,接著塑性變形區(qū)域逐漸向應力中性層擴展,整個過程中,板料上面的每一個點都可以近似認為是處于線性應力狀態(tài),如圖5 所示,此階段的特點是:當卸去外加力矩,殘余變形會保存在塑性變形中的材料中,這樣就使零件成形。但是由于彈性變形區(qū)材料以及塑性變形區(qū)的材料會發(fā)生彈性恢復,從而會引起較大程度的回彈。這也是生產中大梁產生回彈的內因。
圖5 彈塑性彎曲階段
當零件彎曲程度變大,彎曲半徑很小時,可以近似認為板料整個進入了塑性變形階段,板料中任意一點都處于三向應力狀態(tài)和平面應變狀態(tài),稱為立體純塑性彎曲。在這一階段,任意分割出的小塊,其切向應力在拉伸變形區(qū)為拉應力,在壓縮變形區(qū)為壓應力。當零件卸載后,根據(jù)卸載定理,相當于施加了一個反向彎矩,此力矩在數(shù)值上與加載力矩大小相等,呈線性分布[2],如圖6 所示。
圖6 立體純塑性彎曲階段
由以上分析可知,此類U 型大梁在成型時,變形區(qū)回彈主要發(fā)生在凸凹模圓角及相關過渡區(qū)域,側壁位置及法蘭邊位置發(fā)生少量塑性變形或者不發(fā)生變形。圓角位置的內層材料受壓縮變短,外層材料被拉伸變長,中間存在一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的中性層。要想控制大梁的回彈,應盡量讓變形區(qū)處于純塑性彎曲階段,使這部分加工硬化程度最大。除此之外,大梁開口回彈量也與凸模圓角大小和模具間隙有關系,凸模圓角越小,模具間隙越小,大梁開口回彈也越小[3];對于后大梁小頭一端單邊回彈和凹模圓角、模具間隙及板料強度有關系,板料強度越高,單邊回彈越大,凹模圓角和模具間隙無比例關系,存在一個最佳匹配值,使得此時回彈最小,只能在后續(xù)模具調試中優(yōu)化至最佳狀態(tài)。
由以上分析可知,此類U 型大梁在成型時,變形區(qū)回彈主要發(fā)生在凸凹模圓角及相關過渡區(qū)域,側壁位置及法蘭邊位置發(fā)生少量塑性變形或者不發(fā)生變形。圓角位置的內層材料受壓縮變短,外層材料被拉伸變長,中間存在一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的中性層。要想控制大梁的回彈,應盡量讓變形區(qū)處于純塑性彎曲階段,使這部分加工硬化程度最大。除此之外,大梁開口回彈量也與凸模圓角大小和模具間隙有關系,凸模圓角越小,模具間隙越小,大梁開口回彈也越小[3];對于后大梁小頭一端單邊回彈和凹模圓角、模具間隙及板料強度有關系,板料強度越高,單邊回彈越大,凹模圓角和模具間隙無比例關系,存在一個最佳匹配值,使得此時回彈最小,只能在后續(xù)模具調試中優(yōu)化至最佳狀態(tài)。
由于此后大梁模具較舊,圓角位置磨損嚴重,半徑相較于之前變大(正常狀態(tài)下凸模圓角R=5 mm,凹模圓角R=7 mm),凸模圓角最大位置達到R=5.8 mm,凹模圓角R=9.5 mm,由此可知,模具圓角的變化是是導致后大梁回彈的一個原因,顯然凹模圓角變化量為2.5 mm 較凸模圓角變化量0.8 mm 大,因此凹模圓角磨損變大是大梁部分位置開口變大的主要原因。
從工藝上面分析,后大梁模具有整形工序,對于拉延序的回彈有部分改善,但是整形后的大梁開口仍然不符合設計要求。通過對整形模具拆模檢驗,發(fā)現(xiàn)整形模部分凸模R角因磨損增大,導致部分位置側面與底面角度超過90°,整形不到位,上下模開模后大梁側壁回彈,導致整形量變小,從而使得大梁開口不能達到預期。
圖7 整形凸模側壁與底面設計角度為88°
針對后大梁的回彈問題,我們圍繞控制彈塑性彎曲階段變形區(qū)的回彈,使變形區(qū)的材料盡可能處于塑性變形狀態(tài)的理論提出了一些整改方案,下面從材料、零件、工藝、模具材料四個方面進行方案確定:
(1)從板料選材看,應該選擇彈性模量大且屈服強度較小的板料;由于板料已經確定使用SAPH370,因此無法通過選擇強度較小的板料來減少回彈;
(2)從零件結構看,應該增加零件回彈區(qū)域的剛度,例如可以通過增加一條沿大梁側壁分布的加強肋;由于該方案不適用于量產大梁,所以暫不考慮;
(3)從工藝方法分析,可以通過適當降低拉延序和整形序的下死點,使得上下模接觸面間隙略微小于板料厚度。此方法在大梁產量小的時候可以使用,經常使用會對壓機設備造成損傷,所以不適用于大批量生產;
(4)后大梁拉延模具由于使用時間較長,造成凸凹模磨損,R角變大,模具維修困難。只能通過重投拉延模。模具重投時考慮到回彈,在回彈位置做適當回彈補償,如圖8 所示;另外凸模R角和凹模R角大小適當減小1~ 1.5 mm,做成3.5~ 4 mm,側壁與底面角度做成88°,經過生產驗證(表3),可以有效減少回彈量。
圖8 拉延模凸?;貜椦a償圖示
表3 新、舊拉延?;貜椓繉Ρ缺?/p>
對于整形模,作為對拉延序開口大小的修整,整形量的大小關系到產品最終開口尺寸,也是改善大梁回彈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經過幾輪生產對比后,發(fā)現(xiàn)模具側壁與底面的角度對整形量影響最大,通過模具補焊、加工研配及負角優(yōu)化驗證,確認當負角為5°~7°的時候,可以使大梁開口穩(wěn)定在107~109 mm范圍內。
經過新投拉延模和對整形模進行負角優(yōu)化,后大梁兩端回彈最終穩(wěn)定在合格范圍內,中間的起皺扭曲在經過減少兩側位置的平衡墊片(增大壓料力,控制材料流入)后,也得到有效控制,大梁兩側間隙在檢具狀態(tài)如圖9 所示,切邊線符合標準、大梁左右間隙也符合公差,控制在中值附近,其扭曲問題得到解決。
圖9 大梁在檢具上的狀態(tài)圖
大梁在檢具測量合格后,通過焊接驗證,蓋板搭接切邊線和大梁法蘭邊切線已對齊,錯邊問題解決,由于后大梁無扭曲,車架總成也無扭曲,支撐座擋孔問題也迎刃而解,如圖10 所示。
圖10 焊接后蓋板和支撐座狀態(tài)圖
大梁回彈是汽車沖壓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缺陷之一,本文只是通過分析大梁變形過程及此過程中回彈產生的機理,再結合模具實際情況,從中找到解決回彈問題的方法,對于類似結構的大梁回彈有借鑒意義。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也應注意通過仿真分析,確認對產品結構做輕微改動(例如設置加強筋等)是否可以解決回彈,從產品設計層面避免此問題產生。
后大梁回彈的產生是因為拉延模具較舊,凸凹模R角磨損變大,整形模負角變小所致,為保證產品輸出質量穩(wěn)定,建議定期對模具做保養(yǎng)檢查,建立模具保養(yǎng)臺賬,從而能夠對模具狀態(tài)做到持續(xù)監(jiān)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