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滋賀縣湖光山色琵琶湖
日本的滋賀縣境內有著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而聞名,每年去琵琶湖看湖光山色、賞櫻花的世界各地游人絡繹不絕,當記者時曾跟一個城建考察團去滋賀縣,考察那里的傳統(tǒng)民居。那一棟棟略有發(fā)暗發(fā)舊的舊式木樓和“一戶建”(我們所說的獨門別墅)不但訴說著日本民居的起源和變遷,也見證了歷史滄桑及民居特色。
滋賀縣位于日本列島的中心,西鄰京都,南接奈良??h內有日本面積最大的“琵琶湖”。 滋賀縣約有 135.3萬人口 ,面積 4017.36平方公里。日本的縣、市大小正好與我國相反,日本是縣大于市,滋賀縣首府是大津市。從古到今作為上京(京都)的入口,滋賀縣就是一個繁華之都。滋賀縣自古以來就發(fā)展較快,在日本的國家政治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支撐全縣發(fā)展的琵琶湖形成于距今大約400萬年前,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湖泊。流入琵琶湖的河流數(shù)據(jù)說大河就有120多條,作為生活在周邊的1400多萬人的飲用水和農業(yè)用水源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在日本海成為海上流通中心的明治時代以前,在若狹灣卸船的物資都是通過琵琶湖,運往當時的首都京都、甚至大阪方面。
木制民居特色
在這樣大的背景下,日本居民最早從棚戶過渡到板房到“一戶建”當屬滋賀縣。在當?shù)?,木制民居是一大特色,與我同去的城建內行人說,從歷史角度看,日本式建筑展現(xiàn)了一種舶來的我國大陸式風格(主要來自我國和朝鮮半島的影響)與純日本式風格的辯證統(tǒng)一。從我國和朝鮮半島借鑒的建筑風格經(jīng)改變、改進,比較符合日本國國情,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精明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日本的民居設計以直線型為主,很少采用曲線,沒有拱形結構。有些地方即使采用了曲線,也非常平緩,與占主導地位的平面圖形產生鮮明對比,有一種弧形美。傳統(tǒng)日本民居的內部裝飾所使用的材料很少,空間不大,布置簡潔。但是,不論成排的房舍還是單門獨戶的別墅,都有一個挺大的房檐,房檐的作用無疑是為了保護木制的墻壁少遭雨水的浸入。
負責接待我們的井上先生說日本傳統(tǒng)民居多采用木結構主要原因還是與當?shù)囟喟l(fā)地震有關,也是人們在與自然災害做斗爭總結出的經(jīng)驗。木質結構結實,輕便,在地震中木質結構比較不容易倒塌。另外,日本的森林面積比例大,樹木獲取容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采用質地較輕的建筑材料,一是材料價值低,即使毀了,也不可惜。二是為了增加逃生的機會。三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建筑工藝和居民習慣,人們舍不得丟棄。
筆者當海員曾無數(shù)次去過日本,一般來說都是走馬觀花看熱鬧,這次卻不同,與城建的內行人來,他們都是看“門道”的,經(jīng)他們指點,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傳統(tǒng)建筑整個房子很少見到鐵釘,不論是木柱子和桁條、托梁裝配在一起的奧秘就在這些凹槽上,也是北方建筑行話“公母”。就是將木頭與木頭銜接的地方,都開鑿成緊密相扣的凹槽,關鍵部位開鑿出小洞,用木條作插銷,起到釘子的固定作用,龐大的木結構建筑得以穩(wěn)立幾百上千年,靠的就是這個,這真是有木依木,有石靠石。
古街格局
日本古民居群落內的街道都不寬,最多是上下兩車道,去了機動車道,有的幾乎沒有專用人行道,但街道卻很整潔,車也不能亂停,要停車得停到自己的院子內。并不寬的街道地下排水井網(wǎng)卻隨處可見,因為日本本身就是多雨的國度,歷史越往上數(shù),雨水越勤,經(jīng)常受暴雨襲擊,所以當?shù)厝私ǔ擎?zhèn)時特別注重地下排水工程的建設。日本城鎮(zhèn)老街區(qū)雖然地面都很整潔,但是空中卻是縱橫交錯的高壓線和電線桿林立,各種線路走空中原因一是城鎮(zhèn)建設早于有電時代,二是如果電線走地下,卻因古街道太窄,要走地下,會給施工和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如果你是攝影愛好者,在日本小城鎮(zhèn)、古街道很難找到空中沒有電線的一片畫面。盡管這樣,狹窄的街道卻很注重綠化,在墻邊不影響交通的地方,盡量都規(guī)劃出植樹的地方。居民院內也有樹探出墻外。
而郊外的一兩層居民小區(qū)和“一戶建”的民居,大多更是追求木制、環(huán)保、和諧。日本人與西方人住宅理念不同之處在于,西方人是越有錢越住的遠離城市,而日本最富有的人則住的是繁華區(qū)的獨院,講究要有一個挺大的院子,大概院子的大小和住宅的占地大小是一樣大的,很注意格局,停車庫,家庭小型游樂場,花園綠地都有。
看民居建筑識城鄉(xiāng)之分
日本是個島國,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很難分清哪是城市哪是小鎮(zhèn)哪是鄉(xiāng)村,因為城市密集的地方,這個城市與那個城市幾乎都是相連的。以筆者多年幾十次到日本的笨招經(jīng)驗看,最大的特點就是觀看民居建筑風格,如果有成片的平房或兩層小樓,就差不多是郊區(qū)了,如果民居與民居之間不連片就差不是鄉(xiāng)村了。這種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渾然一體的有平房,有上下兩層的獨樓。外觀整體造型極其優(yōu)雅,既包容了東方古代建筑的風格,又吸收了西方現(xiàn)代建筑的精華,顯得古樸簡潔、小巧玲瓏。建筑藝術素有“凝固了的音樂”之稱。
日本人家的門牌
日本臨街的民居都有一道院墻,但大多只是用一米左右高的鋼筋做成的護欄。也有古色古香的木制護欄,也同樣不高,外面行人對院內景物一目了然。大門前除要標明門牌號外, 另一個不同的是,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標上自家主人的名字,有的甚至將全家人的名字都標在門前。日本人認為公開姓名沒有什么不安全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日本的社會治安比較良好,不必擔心壞人以此為信息作案。 不過,日本人與人之間即使經(jīng)常見面,也不見得真正了解對方。日本人有很多規(guī)矩,不該知道的別知道,不該問的別問。比如登門拜訪前一定要電話預約,進屋后不要隨意進入人家的廚房,不要問女人的年齡和個人生活問題等等,很多日本人之間的關系只停留在表面的客氣上,點頭哈腰只是一個習慣上的禮節(jié)。 大部分人家的門前都有信箱,凡是養(yǎng)狗的人家都有“注意,院內有猛犬”的提示,意在提醒到訪者注意安全。
在日本看民居,由于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結構方式不同,建造出來的房屋形態(tài)自然不同。而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與同樣的方式,在不同城市與地區(qū),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樣式。
古城防火
在日本,不論是下地觀光、考察或住宿,我發(fā)現(xiàn)人們的防火意識都很強,公共場所、室內都是禁止吸煙的。酒店、賓館等這樣公共場所不但備有滅火器,每一層都有消火栓滅火皮龍等。日本古街道不寬,又是木制的建筑,防火設施就是城建的頭等大事,除了各家各戶、各單位、各商業(yè)網(wǎng)店都有滅火器材外,街上隨處可見消火栓和119火災報警電話號碼,消火栓的功能都是可用的。盡管這樣,木制居民區(qū)最大的危險隱患仍然是火災,木制建筑物一旦著火,火勢漫延速度快,還會火燒連營,由于街道狹窄,消防車進出也有困難。對于火災隱患只有“防”字當頭,不論是家庭、學校還是企事業(yè)單位,每人都熟悉基本的滅火要領和逃生辦法?;鹁娫?19,也是居民最熟悉的報警電話,街頭多處可見。日本的消防日是每年的1月26日,日本也稱文物防火節(jié)。這個日子起源于1949年1月26日,日本奈良縣斑鳩里,一座建于天平十九年(公元747年)的古剎法隆寺,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昭和三十四年(1949年)1月26日上午七時,這里發(fā)生火災,金堂大殿被毀。火災是因在對殿堂進行檢修時,熒光燈烤著了佛堂內的可燃物所引起的。金殿及殿內的12幅壁畫均是日本的國寶。法隆寺火災是日本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火災,為了讓日本人民記住這一歷史教訓,日本政府文部省規(guī)定,從1955年起,每年的1月26 日為文物防火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