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敏 邴媛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12-0142-03
引言
茶作為中國的國飲,在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歲月后,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喝茶、品茶成為一種盛世之情尚,研習茶文化是由俗及雅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茶具用品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其類別也越來越多,并逐漸與其他古代器具區(qū)分開,但市面上千篇一律的茶具不足以讓消費者滿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茶具則開始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其中仿生設計對茶具設計的表達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對設計出具有現代設計感的茶具造型具有重要研究意義。本文基于對市場上茶具用品的分析,通過前期的用戶調研和市場調研,并經過總結大量的仿生設計作品后,做出了本文具體的設計方案。其中注重考慮當注重細節(jié)的概念已被帶到設計前沿中時,在原創(chuàng)設計、造型獨特等方面相似的情況下,用外觀造型設計、語義表達上來提高消費者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一、仿生設計
(一)仿生設計的概念:仿生設計屬于仿生學的范疇。1960年9月,在美國召開的第一屆仿生學研討會上,斯蒂爾首次提出了仿生學的概念,并定義仿生學其實是模仿生物系統(tǒng)原理來建造技術系統(tǒng)的一種方法,或者是使人造技術系統(tǒng)具有或類似于生物系統(tǒng)特征的科學,簡而言之,仿生學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學”。仿生設計主要研究產品功能的仿生、形態(tài)的仿生、結構的仿生、色彩的仿生以及肌理的仿生等一系列具有仿生意義的內容。
(二)仿生設計的方法:仿生設計分為:形態(tài)仿生、肌理仿生、結構仿生、功能仿生、色彩仿生、視覺仿生以及意象仿生等,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主要的分析研究。
1.形態(tài)仿生:造型的仿生學是仿生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如對海洋生物中魚類造型形態(tài)的仿生產品,見圖1。生物形式的設計是在自然的有機體中,包括對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類等物種的認知,所有這些都具有典型的外在形式,尋求對產品形態(tài)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仿生物形態(tài)又可細分為:具體的形式是仿生的、抽象的形式是仿生的、圖像的形式是仿生的。
2.色彩仿生:它是生物色彩的應用,天然生物的顏色是生命的特征和需要,它是設計環(huán)節(jié)中自然美的主要組成部分。豐富多樣的顏色關系和生物體的個性化特征對產品的顏色選擇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見圖2。
3.功能仿生:功能仿生主要研究的內容是自然生物學,主要介紹生物中的原理、特點和收集的結果。功能仿生設計的主要特點是探索自然界生物學的客觀性功能原理,從中獲得有效的提示,有助于提高已有產品的功能與性能或開發(fā)新產品的功能與性能,見圖3。
4.肌理仿生:模仿自然界中生物體的表面肌理與質感,但這并不僅僅是一種觸覺或視覺的表面現象,而是可能代表著某種內在功能的需求,并且包含著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研究通過對生物表面肌理與質感的設計與創(chuàng)造,增強仿生設計中產品形態(tài)的功能意義和表現能力,見圖4。
二、陶瓷茶具設計
(一)陶瓷茶具概念:中國作為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啟源地,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樣式優(yōu)美秀麗,款式美觀大方,既有觀賞價值又有收藏價值和使用價值,獲得國內以及國外茶客的青睞。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設“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為復興茶文化和振興茶產業(yè)提供了歷史機遇,使我們的茶和茶文化真正做到連接沿線區(qū)域,成為其橋梁和紐帶,也促進了陶瓷茶具用品產業(yè)的逐步發(fā)展。當今社會文化背景下,保持中式多功能的前提下,陶瓷器具的發(fā)展過程與藝術特征相結合出現在現代元素的設計中。中國的茶具在制作工序和材料選擇上都有所不同,大致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藝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木制茶具,竹制茶具等幾個大類別。
(二)茶具類別與傳統(tǒng)制作工藝:茶具的造型通常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仿生造型,二類是常見的幾何形狀造型,此類茶具傳統(tǒng)感較強,簡樸無華,表面光滑有質感,一般表現為球形,圓柱形,四方體形等。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一類仿生造型,這類茶具用品的特點是做工非常精巧、結構嚴謹,通常仿生樹木、樹葉的肌理,建筑、動植物的形態(tài)以及意象仿生等,而茶具用品一般都展現出質樸、親切、栩栩如生的感覺。
(三)茶具設計未來發(fā)展趨勢:首先,隨著歷史進程的演變,我們的生活逐漸偏離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人類不論是審美情趣還是精神文化都有較多的進步,茶具的多姿態(tài)正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fā)生的相應變化。茶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因此其變化與時尚變化密切相關,但并不是追求時尚和奢侈,而是更高的現代生活方式,享受著現代先進文化與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碰撞。
其次,隨著歷史的不斷跟進,陶瓷茶具用品的造型、種類、形狀和材質也逐漸開始發(fā)生變化,形成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趨勢。在人性化設計的指導下,結合經濟、功能、綠色、美學等多元化的需求,滿足愛好茶文化的客戶不同心理需求,久而久之陶瓷茶具用品充滿創(chuàng)意的設計,使飲茶不再平淡、枯燥反而增加一定趣味性與語義性。
三、仿生陶瓷茶具的應用分析
(一)應用于茶具中的現狀:現代陶瓷茶具的發(fā)展不同于傳統(tǒng)茶具單一的發(fā)展模式。由于傳統(tǒng)制作茶具模式的逐漸衰落,茶具設計師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設計思維,設計理念和設計元素趨于多樣化和包容性,“一切都是設計的源泉”,因此無論是現代的還是傳統(tǒng)的元素,無論是民間藝術還是現代藝術,無論是工業(yè)還是工藝,都可以成為陶瓷茶具的設計元素。中國傳統(tǒng)的茶具套裝,有一種技術的美麗,從茶具的設計與制造工序分析,技術人員對傳統(tǒng)茶具設計的模型、材質、成型、釉藥、起火等技術的應用,這一切都反映了一個優(yōu)秀設計師的修養(yǎng)。
中國傳統(tǒng)的茶具套裝具有典雅、樸素、寬容、質樸、典雅以及謙虛的特點,與茶文化的無實性相符合。飲茶的定義是回歸飲茶自然,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tǒng)一并與之實現,道教稱之為“真人與人”“自然人”的真正實例。但是,現代中國傳統(tǒng)的茶具也存在缺點,大批量的工業(yè)化生產,使原本的茶具特點蕩然無存。
現代社會美學概念的快速發(fā)展,時代的進步改變了普通群眾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傳統(tǒng)的中國審美意識,與現代人完全不同?,F代人追求個性,一套傳統(tǒng)茶具恐怕很難吸引現代人的目光。并不是要求必須結合現代生活與建筑因素,而是要注意傳統(tǒng)文化設計與無視現代社會生活概念、習慣的變化。簡化表現手法的中國茶具,幾乎都是用繪畫、雕刻等補充陶瓷的制作,這樣的表現手法向來比較單一。
(二)具體案例分析:隨著消費市場的快速發(fā)展,消費者對產品附加的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逐漸增加,而陶瓷類別的產品作為我國的輕工業(yè)產品其中蘊含著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和觀賞性。而陶瓷茶具產品作為較大的消費市場,其造型是精神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設計師在設計陶瓷茶具產品時重點考慮的因素。仿生設計在陶瓷茶具中的應用近幾年來也逐漸開始興起,網絡銷售、市面銷售市場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樣式,接下來我們就挑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放生設計茶具作品做簡單分析。
越來越多的陶瓷茶具造型從中國的古建筑造型出發(fā),為傳播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與韻味,圖5整套茶具的靈感來源于我國黃山徽派建筑,設計師運用了仿生設計中結構仿的仿生,將徽派建筑中馬頭墻的特點表現出來。茶具選用通過彩繪的方式做整套茶具的釉面,并且多種色彩搭配,運用陶瓷和竹子兩種材質制作完成。茶壺和茶杯不再是傳統(tǒng)的圓形而改為方形,完美地呈現了異性茶具獨特的韻味,這里也體現了陶瓷茶具本身也帶有了人文性的體現。
見圖6,這件茶具是一套企鵝媽媽和企鵝寶寶茶具,這套茶具不同于上一件,而是運用了仿生設計中形態(tài)設計中的具體形態(tài)設計,仿生對象是企鵝的造型形象,并且還加入了意象仿生的元素,賦予了母親保護孩子的深刻寓意,茶具的釉面則是白瓷的燒制手法。
在陶瓷茶具產品開發(fā)的前期,造型的評價是一個分廠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產品造型設計的重要方法,要對合理的陶瓷茶具產品進行主觀和客觀的分析與評價。
四、仿生茶具設計實踐
(一)材質選擇:通過分析市面上茶具的材質普遍為陶土、瓷器、玻璃等單一的形式。本文設計將結合兩種或者更多不同材質。這不僅是簡單的多材質結合而且可以利用不同材質的本身特質增加茶具的美觀和實用性。
研究初期對整套茶具材質的考慮做出了三種方案:1.青瓷釉面與塑料材質的結合。青瓷瓦片釉溫潤雅致,與塑料的結合想法是因為考慮到塑料的顏色很豐富加上傳統(tǒng)的釉色給人一種簡約而不華的視覺效果。并且塑料的運用使整套茶具的趣味性也比其他材質較強烈。2.白瓷與木質材質的結合。白瓷在初期調研中了解到是景德鎮(zhèn)陶瓷最為盛名的一種瓷器工藝,作者在景德鎮(zhèn)實地考察之后也親眼目睹了白瓷的真實風采。白瓷與天然木頭材質的結合會使茶具顯得較為干凈,淳樸。木質材質天然形成的紋路在整套茶具中作為一個裝飾部分,將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體驗。3.玻璃與木頭材質的結合。玻璃的特性是透明、清脆,與木頭材質的結合也是一種現代工藝與天然材質的完美結合。玻璃的透明特性加上木頭的不透明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通過以上研究與分析,作者最終選定第二種方案進行設計實踐,考慮原因為白瓷制作工藝是傳統(tǒng)的工藝傳承,加上木頭材質的結合與創(chuàng)新、新穎的設計,整套茶具會呈現出一種高貴、質樸的效果。
(二)仿生元素及制作方法選擇:通過網絡調研與實際考察,分析茶客的喜好、年齡范圍、制作工藝等。最終選定了以植物造型元素為仿生基礎,推演與經典文化茶具的結合,進行仿生設計理論在陶瓷茶具用品中的應用。本文選擇經典的仙人掌造型作為仿生設計標本。仙人掌為大家熟知,生長在沒有水源的沙漠地帶,生命力頑強,并且可以很好地存活下來。仙人掌造型以及其乳臂的造型及其豐富,種類繁多,有球狀、柱狀、菱形狀等,作者選擇柱狀元素與茶具的創(chuàng)新設計巧妙地結合增加較強的趣味性。此次的仿生設計與以往的同心圓茶具造型不同的特點是異型,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這個元素給與整套茶具不同凡響的意義。仿生方法則是選擇形態(tài)仿生法中的具體形態(tài)仿生,將仿生生物對象形態(tài)進行創(chuàng)新,整套茶具的腿部、手柄以及蓋碗的蓋子手柄都是形態(tài)仿生的演變,而茶具的茶壺內部的茶漏部分則借鑒了球形仙人掌的形態(tài)做仿生。
(三)整體架構及功能:整套茶具是由多個器具組成,分別是茶壺,茶葉罐、茶具桶、過濾組、茶杯、茶洗、茶海、公道杯、茶寵、以及整套茶具的托盤等。
茶壺,茶杯,茶海,公道杯是有三個支撐腳其中一個既是支撐腳又是手柄其材質是木頭。茶葉罐的蓋子部分材質是木頭且沒有把手是一個穿孔的中國結吊墜,也是一件中國傳統(tǒng)飾品,象征著團圓、美滿、和諧。茶壺的壺身里裝有一個過濾杯使茶葉與水完美分離,減少使用者在喝茶時茶葉流出的尷尬遭遇。而他的壺蓋則是凹陷的設計手法使它和以往的杯蓋有所區(qū)分也和整套茶具中的公道杯凸起的茶蓋做到區(qū)分不重復設計。過濾組的手柄是一個圓球,也是球形仙人掌的形態(tài)仿生。從仿生語義學上分析整套茶具包含深層寓意,仙人掌在日常生活中給人一種害怕它堅硬莖刺的心里,長滿莖刺的造型使人不敢靠近更不敢觸摸,但在這里將它的形態(tài)運用到了手柄上使人敢于觸摸,代表了我們在生活中與人相處不要不敢表達自己,第二層寓意則是要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要像仙人掌一樣頑強。從仿生手法上整套茶具運用了茶具造型設計的兩點,既有仿生造型又有幾何造型。
(四)設計作品展示:陶瓷茶具用品在造型設計中要選擇合適的設計元素去豐富設計內涵,更要從文化體系的角度出發(fā),找到合適的理想內涵,從而使得陶瓷用品的美學被全方面的詮釋出來。
設計手稿是設計初期想法的一種展現,有了初稿才能有效地根據初期的設計思維進行再修改和最終完善。本文通過前期的設計研究分析,初步對仿生造型元素進行提取,見圖了。運用仙人掌的形態(tài),做進一步的形態(tài)仿生演變的過程,最終得到這份理想化的造型手稿。初稿確定之后根據手繪初稿運用Rhino 3D建模軟件對造型進行3D建模,見圖8,再運用Keyshot渲染軟件對模型進行初步選定的材質進行渲染,見圖9。根據傳統(tǒng)制作工藝及流程將所有茶具的設計模型進行實物加工,本文茶具的制作選定景德鎮(zhèn)陶瓷加工廠手工制作茶具實物,見圖10為燒制成型的茶具坯體,因茶具與木制材質結合,所以要在施釉后才可加以乳臂造型的另一只腳,見圖兒為最終所有工藝完成后的實物展示。
結語
本文研究了陶瓷茶具用品中仿生設計與創(chuàng)新設計的組合,并將仿生設計應用于陶瓷茶具用品當中。從理論意義上分析,陶瓷茶具用品的理論研究空間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大膽的嘗試與開發(fā)陶瓷茶具用品的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在實踐意義上分析,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初步結合,總結陶瓷茶具用品中仿生設計的多類別仿生方法和多材料組合方法,設計出符合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喜好的高品質茶具。由條件的限制,所以本文僅用兩件同類陶瓷產品圖片作為樣本進行理論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本文的研究,將陶瓷茶具的設計做到考慮其優(yōu)化設計、綠色設計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設計等方面,使其既符合消費者、收藏者的日常使用功效又可以陶冶情志。